李偉偉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往平凡又瑣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構成了孩子與父母之間最普通的“聯結”。但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能看到這樣的現象:家長常抱怨“孩子小學時很懂事乖巧,叫她做什么就做什么。自從上了初中后就跟變了一個人似的,老說我嘮叨,多說一句就厭煩我,摔門而走。這段時間老是把自己關在屋子里,把門插上,不知道弄些什么。星期天不吃早飯就被幾個男男女女的同學叫走了,問去干什么了,也不說。我為她做了這么多,還不領情。”
多數孩子在青春期時期都表現出一種叛逆現象。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尤其是初三、初四階段),以前聽話的乖乖女、乖乖兒不知怎么就變的像頭牽著不走打著倒退的犟驢了。叛逆心理往往使孩子像渾身長滿刺的刺猬,許多地方越來越讓父母看不慣了。可是如果父母急于“拔刺助長”,非但刺拔不了,還會讓兩代人見劍拔弩張。教育處在青春期叛逆狀態的孩子是件很棘手的事,父母的說教會被孩子當作耳旁風,打罵更是不行,打罵只能增加孩子的對抗情緒和叛逆心理。有的家長說干脆放任不管,那是很危險的。因為孩子并不成熟的個性和主見,如果不加約束的話,難保他們不會出現行為偏差甚至滑向歧途。
面對孩子的叛逆,面對親子關系的沖突,我們應該怎么去做才能改變這種狀況,才能幫助孩子順利、愉快地走過這一時期呢?作為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思考這個問題。
一、樹立三種觀念
(1)積極進取觀。既然叛逆是孩子發展過程中正常的發展階段,就不要害怕,不必驚恐,也不要躲避,而是要學會積極的面對,肯定、接受孩子的叛逆。青春期叛逆是青春期的一大特點,家長們千萬不要把這種心理擴大化,情緒化,青少年在經歷以后,就會自己變得成熟起來。
(2)正確的人才觀。“望子成龍,盼女成風”是家長對待子女的正常心態,然而,許多家長卻不考慮孩子的綜合實力和志趣愛好,盲目的要求孩子去實現的對他們來說很難達到的“高指標”。這種過高的期望的核心就是“考高分,上大學”。當然,還表現在對孩子其他方面的近乎理想化的要求上。這是不現實的,一個人的發展要受很多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如遺產基因、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個體特點等。而家長全然不顧這些,一味要求孩子描準,高分數、高學歷,名牌大學,會使本來已經超負荷學習的孩子不堪重負。我們的家長要認識到科學的人才觀應該是德育、智育、心育、體育各方面協調發展,而不僅僅是考高分,上大學。
(3)科學的育子觀。家長要了解孩子的發展情況,主要是了解孩子各方面素質發展的進程如何,特點是什么,與同齡孩子相比較,發展的差異在什么地方,孩子發展水平程度如何。孩子的發展有共性的規律,每個孩子又有各自的特點。我們的教育就是要遵循孩子的發展規律,同時又要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我們教育孩子不能按傳統的方法,更不能是按照自己想當然的做法,教育孩子是一門藝術,她需要我們家長用心去體會,用愛去實踐。 與早期的孩子相比,青春期的孩子在與父母討論問題時,不再事事順從父母。他們希望父母民主、平等的對待他們,給他們一定的自主權,他們渴望獨立、自由。雖然他們表現的極不成熟,但這是他們的心理需求。家長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重新確立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二、扮演好角色
(1)做孩子的導師,包容孩子的錯誤。初四的孩子面臨著升學的巨大壓力,如果父母沒有意識到要強的孩子正面臨著壓力和挑戰,及時為他減壓,反而流露出不滿的情緒,甚至橫加指責,就會挫傷他的自信心,甚至使其喪失奮起直追的意志。 家長要理解青少年階段是容易犯錯的時期,要盡量指導孩子少犯錯誤,期望其不犯錯誤,顯然是不現實的。 對與孩子所犯的錯誤,家長要從導師的角度,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給他們更多的寬容,并允許他們張揚個性,按自己的特長和愛好成長起來。
(2)做孩子的朋友,理解孩子的痛苦與歡樂。要想與叛逆期的孩子搞好關系,減少以致避免親子沖突,家長必須和孩子平等相待,尊重并信任孩子,與孩子建立一種平等民主的關系,試著成為“伙伴”。因為叛逆期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理解,他們喜歡在同伴那里尋找理解和共鳴。如果父母能放下自己的專制面孔,把自己當作孩子的伙伴,與孩子建立一種“伙伴關系”,當孩子把父母視作一條戰線上的“哥兒們、兄弟”的時候,接受教育接受引導時叛逆心理自然就化解了。作為朋友,還要了解朋友的生活,融入到朋友的圈子中,如果父母思想陳舊,所掌握的知識落后與時代,卻在孩子面前擺出一副”“我走過的路比你走過的橋還多”的架子,孩子是不會接受你的。有人說,要想使你的孩子遠離網絡游戲,家長要成為網絡游戲高手。只有自己先入進去,才能夠才能夠順利導出來。
(3)做孩子的榜樣,示范給孩子看。著名作家鄭淵潔說過一段話:“閉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這對我們做家長的應該是有啟示的。我們家長往往把自己的話當作真理,要孩子必須聽。但實際上大多青春期的孩子很反感父母的說教。比說教更有力的是身教。身教起到榜樣和示范作用,身體力行,做給孩子看,而不是喋喋不休的說給孩子聽,不要把溫馨的家庭變成說教的課堂,多說不如少說多做,做給孩子看,用自身的榜樣去啟發、引導,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4)做孩子的啦啦隊,欣賞孩子的每一點進步。每個人都有渴望得到他人認可、贊同的心理需求。當孩子取得成績時,他內心充滿自豪,充滿信心,這時他們需要有人來分擔他們的快樂,分享他們的成功。這時為人父母者,要找準時機,創設情境,恰當地賞識孩子,做孩子的啦啦隊,為孩子鼓勁,讓孩子找到動力,找到信心,找到被尊重和愛的感覺,從而以更加飽滿的激情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如果家長總是對孩子抱有過高的期望,總是感覺孩子做的不好,那就會給孩子以失落的感覺,就會自然對父母產生一種抵抗心理。
作為子女,無法選擇父母的相貌、性格、貧富,也無法選擇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教育我們的方式,但子女可以試著去接納父母的做法,理解父母行為中蘊含的愛。相信,父母和子女都做出努力,親子之間愛的碰撞也會如此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