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捍衛
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是否得以延續,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充分地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的有機結合,提高孩子們對文本的感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呈現實效。那么,怎樣才能提高語文課堂效率呢?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體現主體,注重主導,把課堂還給學生。我有以下方面體會:
一、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室里寂靜,學生集中思索,要珍惜這樣的時刻。”但在實際工作中教師在提問后就馬上叫學生回答,不給學生時間去思考。如回答不出,教師或是不斷重復問題,或是忙不迭地啟發,當然很多情況下是暗示。然而,在這極短的時間內,學生的思考能進行多深呢?此時的教師,應在提問后給學生一些獨立思考的時間,讓他們認真讀書,深入思考,當學生回答過程中遇到困難時,要是以鼓勵學生積極思考。這個等待的時間雖短,卻正是學生思維最為緊張活躍的時刻。
二、引導學會質疑問難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一般都是教師通過自己精心設計的問題引入、展開、延伸的,這樣的弊端是忽視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把學生當成學習的局外人,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新課改的今天,我們的教師要培養人才,就必須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教師則要做好組織工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堂教學中應激發學生動腦筋提問題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做學習的主人。例如閱讀《我的戰友邱少云》對烈火燒身的描寫,我要求學生邊讀邊想,從“一動不動”中體現邱少云“嚴守紀律”。我們需解決哪些問題:經過自學后,學生便紛紛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在什么情況下“一動不動”?假若動了會有什么后果?最后我要求學生把大家提出的問題交流,討論綜合歸納。顯然,這“一動不動”是英雄嚴守紀律而甘于自我犧牲的感人寫照。這樣激發學生質疑,引發學生對那些表達情意比較深邃之意,進一步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效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做學習的主人。
三、給學生創造交流的機會
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我總給予學生充分的自學空間,用時間來換取學生的思維空間。給學生一個交流空間,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學生交流”。因此,應在教學的關鍵之處,重點之處設計同桌交流,小組討論的環節。這樣可以讓學生全面深入地思考問題,理解課文內容,可以給學生展示個性的機會,培養他們團結合作,互相競爭的精神。如:教學《守株待兔》一課,在揭示寓言時,我指著畫面問:“看這種男人,田里長滿了野草,還在哪兒守株待兔,我們應該怎么辦?”學生回答應該規勸、教育他。我借機問:“如果你是一位老農,當你看到這位年輕的種田人在哪兒守著樹樁等兔子時,你想對他說些什么呢?接著請一個同學上來當種田人,誰愿意教育這位年輕種田人,就上來教育他。這樣一來,就形成了眾老農紛紛相勸,共同教育“種田人”的情景。期間,我又讓坐在下面的同學參與勸說,就形成了生生互動,相互合作的可喜局面。
四、多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
楊再隋先生說過:“要充分有效的讀書,讀要讀出意,讀出形,讀出情,讀出味,讀出神,讀出時機,讀出檢測,要摳詞摳句,有的還要咬文嚼字,使學生揣摩出語言里含著的意思,體會蘊含的感情。”崔巒先生說過:“讀不充分的語文課不是一節好的語文課。”可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讀是多么重要。
五、給學生當堂練寫的時間
語文課往往是“君子動口不動手”,寫的訓練常常被擱至課尾,拖到課外,課堂書面作業變成課外作業,加重了學生的負擔,也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實踐證明,把練筆落實在課堂,讓學生當堂寫,通過教師的巡視指導,可以端正學習態度,提高訓練效果——字更端正,正確率更高,速度更快。因此,我總是在每堂課中盡可能把教師的活動壓下來,保證學生活動時間,包括擠出6分鐘左右時間完成課堂書面作業,使課堂教學效率有了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