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要: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從最早由群體歌唱創作的詩歌總集《詩經》開始,到出現第一位詩人屈原;從先秦的詩樂舞結合的混沌狀態到詩歌擁有自己的獨立地位,詩歌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詩歌承載著古人數不盡的情思,因此在中學考試中被列為重點考察項目,詩歌鑒賞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一把金鑰匙。如今老師需要教授的不僅是詩歌鑒賞的技巧,更需要引導學生走進詩的情境中,與古人對話,體驗詩人的豐富情感。
關鍵詞:詩歌教學? 詩歌教學? 鑒賞方法? 解讀意象? 知人論世
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考試越來越重視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生不僅需要儲存基礎的學科知識,面對未知的考題,還要能運用自己已學的知識去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詩歌作為中學語文的必考內容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因此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必僅僅依靠教學參考書和相關資料,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去挖掘新的思考點,使學生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不僵化于書本。要教會學生獨立地鑒賞詩歌,作為教師首先要“授人以漁”,從審視詩題、分析意象、關注關鍵詞、結合時代背景幾個方面和學生一起探索詩人的情感流露。
一、詩歌內容第一個暗示——標題
標題是讀懂詩歌體裁和內容的第一個切入點,它向我們揭露詩歌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例如詩題中帶有“贈”和“送”往往是送別詩,這類詩歌得情感內容往往就逃不開對友人的囑托和不舍,對自己志向的袒露或者是想象離別后對友人的思念。《望廬山瀑布》、《江雪》這樣的標題則明顯可看出是山水詩,詩歌內容要么是單純鑒賞美景,要么以景為基礎,抒發自己的情感。總之,詩題是解讀詩歌主旨,窺探詩人情感的第一個暗示,在具體揣摩詩歌時,我們絕不能忽略標題而片面解讀詩歌內容。
二、重要的審美單元——意象
“意象”就是文藝作品中客觀物像與主觀情思融合為一體的藝術形象。我國早早就有關于意象的說法,《周易》中就有“觀物取象”,“立象以盡意”一說。劉勰的《文心雕龍》也曾提出過“獨造之匠,窺意象而運斤”的說法[1]。詩歌中的意象具有歷史繼承性,詩歌發展的這兩千多年來,總有一些情感體驗是不斷重復的,因此一些意象的含義逐漸約定俗成,被文人們反復使用。這些意象大致可以分為送別類、思鄉類、愁苦類、抒懷類、愛情類、戰爭類和閑適類幾種,例如愁苦類的意象就是用來表達憂愁、悲傷的心情或渲染凄冷悲涼的氛圍[1]。愁苦類的詩句以溫庭筠的《更漏子·玉爐香》中的“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為例,梧桐夜雨表示了環境的凄冷,此時“梧桐”這個意象襯托出主人公的寂寞,暗示思婦在這樣的天氣中輾轉反側、夜不能寐,對所思之人牽強掛肚的心情。詩歌中的意象不會是單個出現,作為學習者,要學會將詩歌的多個意象串聯起來組成畫面,感受詩歌營造的場景,畫面色彩以及氛圍。同樣同一個意象不會只有一種含義,意象在不同的詩里,有時也寄托著不一樣的情感,這就需要學生去多方面地解讀一個意象。詩人所表達的情感和意象有非常直接的聯系,注重意象的積累對于學生提高詩歌鑒賞能力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三、把握細節——注重關鍵詞
詩歌是由“音、義、形”結合的中國字組成,對詩歌的鑒賞離不開對詩歌中特殊字詞的分析,例如詩歌中的典故或詩眼等。“典故”的意思是詩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有出處的詞句。詩人往往把自己的感受融匯進典故中,往往使人們和古人產生一種共鳴的共通感[2]。蘇軾歷來是一位用典的能手,例如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引用周瑜火燒赤壁的典故,將周瑜的年少有成,風流瀟灑的形象與自己的“華發早生”和功業未就形成鮮明的對比,委婉表達了詩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得悲憤之情。“詩眼”是詩歌中起著畫龍點睛作用的字詞。句中的詩眼以一字為公,往往是詩歌中的動詞;而全詩的詩眼則是最能表現詩歌主旨的詞語或句子。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被王國維評論為“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這里的“鬧”之所以妙,是由于“鬧”將紅杏擬人化,其突出了春來紅杏爭相吐蕊的繁多熱鬧,有聲有色地表現了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象。可見詩眼不僅可以營造氛圍感,同時也令詩歌增加了許多情趣,更加形象表達詩人的情感。不論是典故和詩眼,都承載著詩人的情感,學生們注重細節,找出詩中的關鍵詞,才能夠更加準確地把握詩人微妙朦朧的情感。
四、走進作者——結合時代背景
文學評論中有一種方法叫“知人論世”,其出自于《孟子·萬章下》中。“知人論世”既是一種修身方法,又是一種說詩方法。通過誦讀古人的作品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就必須正確理解詩歌作品的精神實質。因此,僅僅就詩歌本身來分析是不夠的,還得聯系作者的生平以及情感經歷及其所處的具體環境和時代背景來具體考察。例如杜甫的詩歌風格可以主要概括為“沉郁頓挫”。他的風格是由當時正直安史之亂,國家前途渺茫,人民災難深重的社會現實所決定的。一直接受“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的杜甫格外關注民生疾苦,這些獨特的生活經歷正是他形成這種風格的重要原因,因此才成就了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寫作背景,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使學生對詩人的感情感同身受,促進對詩歌情感的理解。
五、小結
詩歌閱讀,首先可以使人獲得愉悅,釋放或凈化自身情感,同時也發揮著重要的社會功能。孔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就是重視詩歌道德教化作用的表現。當我們閱讀一首詩時,不論是在其中獲得審美體驗還是提高了自身的德行修養,都是對我們自身匱乏性的一種補充,這也是中學語文教學中重點考察詩歌鑒賞的最終意義。教育是一個靈魂去碰撞另一個靈魂,作為教師,則更應該作為指路明燈去引導學生提高自身的品格,塑中華民族之靈魂。
參考文獻:
[1]張宏武,楊麗彬.解讀意象——古典詩歌鑒賞的突破口[J].科技視界,2017(06):212+168.
[2]王敏.語言形式角度下鑒賞古典詩歌的新路徑——讀《漢字的魔方》札記[J].新西部,2020(06):116-11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