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興無
1979年12月,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了“小康”這樣一個“中國式的現代化”的重要構想。此后,他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反復調研、論證,使小康目標逐步明確,小康社會的輪廓逐步清晰,并設計出中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描繪出從新中國成立到21世紀中葉100年間中華民族百年圖強的宏偉藍圖。
1979年12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率代表團訪問中國。鄧小平與大平正芳會談時,大平正芳就中國發展的長遠規劃問題向鄧小平發問:“中國根據自己獨自的立場提出了宏偉的現代化規劃,要把中國建設成為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將來會是什么樣?整個現代化的藍圖是如何構思的?”
對于大平正芳的提問,鄧小平在經過大約1分鐘的思考后,給出答案,提出了一個影響中國未來幾十年的戰略構想:“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水平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一千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達到那樣的水平,同西方來比,也還是落后的。”

位于深圳福田區深南大道的鄧小平畫像
這是鄧小平首次用“小康之家”對中國式的現代化作出的形象表述。“小康”一詞最早見于《詩·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這里的“小康”是指介于溫飽和富裕之間的生活水平,蘊含了幾千年來中國人對寬裕和殷實生活的美好向往。鄧小平將傳統文化中的“小康”思想賦予中國式現代化含義,用“小康”代替“四個現代化”的目標,描述未來20年中國的發展前景,是他中國現代化發展路徑長期深思熟慮的結晶。“小康”具有對國家發展戰略和人民群眾民生訴求的高度概括性,成為中國共產黨制定未來發展藍圖的一個核心概念。
“小康”概念一提出來,就在國內、國際引起廣泛反響。鄧小平在和外賓談話時,曾多次應邀向客人介紹這個概念提出的來龍去脈。1980年5月12日,在會見英國前首相、工黨領袖詹姆斯·卡拉漢時,鄧小平說:“我們頭腦里開始想的同我們在摸索中遇到的實際情況有差距,比如,我們的雄心壯志是實現四個現代化,而且要在本世紀末實現,經過摸索,肯定了一點,我們的四個現代化,不同于包括你們英國在內的發達國家的現代化,中國人口太多,要達到你們那樣的現代化,人均年收入五千至七千美元,不現實。所以,我們提出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小康之家’,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鄧小平為什么以“小康之家”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他在1988年8月會見日本首相竹下登時,道出了其中緣由:“中國歷史上有‘小康之家’的說法……就我們來說,目標定得低一點有好處。目標定低一點是為了防止產生急躁情緒,避免又回到‘左’的錯誤上去。”
鄧小平提出的“小康之家”的目標大體有兩層意思:一是一種溫飽與富裕之間的國民生活水準,就是“日子比較好過”;二是一種社會發展水平,就是一種較低標準的現代化,或者次現代化,“大概只能達到發達國家七十年代的水平”。
1980年初,胡耀邦向鄧小平提出,他很贊賞湖北省提出的湖北工農業總產值20年“翻兩番”的設想,建議據此提出從1981年到20世紀末的20年,把我國的工農業總產值“翻兩番”的設想。鄧小平十分贊同這一設想。
1981年4月14日,鄧小平在會見以古井喜實為團長的日中友好議員聯盟訪華團時談道:“一九七九年我跟大平首相說到,在本世紀末,我們只能達到一個小康社會,日子可以過。經過我們的努力,設想十年翻一番,兩個十年翻兩番,就是達到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一千美元。經過這一時期的摸索,看來達到一千美元也不容易,比如說八百、九百,就算八百,也算是一個小康生活了。”這里,鄧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小康社會”這樣一個影響中國幾十年的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而作出了“翻兩番”的戰略部署。
“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到800美元,即到20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這個小康社會,叫作中國式的現代化。
對六安紅軍郵局進行擴建,開發許多吸引游客的特色產品,設計文創產品,進行“文化創意”。可以制作以當地紅軍為主題的郵票、信封、信紙、印章、印泥等一系列原始的通信工具,可自己保存亦可作禮物送人,既具有收藏價值又具有使用價值;制作系列連環畫將當地紅軍的故事畫下來,整理成冊,可作為中小學紅色思想教育的趣味讀物,新穎不失教育作用,讓孩子們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那個年代發生的故事,并且珍惜當下;再例如制作“游客感受展覽墻”,游客將參觀當地紅色景點及該郵局過后的所思所想通過寫信的形式寫出來,并在墻上展示出來,又或者給將來的自己或者是自己的家人寫一封信,景區到了約定的時間便給自己指定的地點寄過去。
1982年9月1日,中共十二大在北京召開。大會根據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構想,正式提出從1981年起到20世紀末的20年,實現全國工農業總產值“翻兩番”,即由1980年的7100億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億元左右,達到“小康”水平的奮斗目標。
由此,建設小康社會正式成為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階段性奮斗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中共十二大作出“分兩步走”的戰略部署:“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礎,積蓄力量,創造條件,后十年要進入一個新的經濟振興時期。”
中共十二大提出的“翻兩番”是指經濟總量,數字十分明確,人均經濟量則沒有講具體數字。而鄧小平從提出“小康社會”“翻兩番”的概念起,一般是用人均數字,且以美元計算。這主要是因為他講這些問題大都是在接見外賓的場合,以美元為標準便于進行國際比較;其次,人均數字給人的感受更切近,更容易給人具象化的認知。
總之,中共十二大確定的小康目標,發端于鄧小平對“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這一雄心壯志的現實思考,脫胎于“中國式的現代化”這一戰略定位,“翻兩番”則是實現小康目標的現實路徑。
“翻兩番”“奔小康”成為當時中國社會的流行語,激發了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性。翻兩番,能否翻?奔小康,如何奔?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鄧小平也給予了極大關注,并實地調研給予驗證。

鄧小平和群眾親切握手
為了實地考察“小康”目標的現實可行性,1983年2月5日,鄧小平乘專列離開北京,前往江蘇蘇州、浙江杭州、上海等地考察。
為期12天的江、浙、滬之行,給鄧小平留下了深刻印象。蘇杭農村的巨大變化,驗證了“小康”目標的可行性,使鄧小平對“翻兩番”、實現“小康”目標充滿了信心。在返京的專列上,有人問鄧小平有何感受,他高興地說:“到處喜氣洋洋!”
返回北京后,1983年3月,鄧小平約請胡耀邦、趙紫陽、萬里、姚依林等談話。他興致勃勃地說:“這次,我經江蘇到浙江,再到上海,一路上看到情況很好,人們喜氣洋洋,新房子蓋得很多,市場物資豐富,干部信心很足。看來,四個現代化希望很大。”
1984年3月25日,鄧小平會見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時,說:“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這個小康社會,叫做中國式的現代化。翻兩番、小康社會、中國式的現代化,這些都是我們的新概念。”
1984年6月30日,鄧小平在會見第二次中日民間人士會議日方委員會代表團時,指出:“我們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最低目標,是到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所謂小康,從國民生產總值來說,就是年人均達到八百美元。這同你們相比還是低水平的,但對我們來說是雄心壯志。中國現在有十億人口,到那時候十二億人口,國民生產總值可以達到一萬億美元。如果按資本主義的分配方法,絕大多數人還擺脫不了貧窮落后狀態,按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就可以使全國人民普遍過上小康生活。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要堅持社會主義的道理。不堅持社會主義,中國的小康社會形成不了。”
1986年6月18日,鄧小平在接見榮氏親屬的談話中,進一步闡述了他的小康社會思想:“我們的目標,第一步是到二〇〇〇年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雄心壯志太大了不行,要實事求是。所謂小康社會,就是雖不富裕,但日子好過。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國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沒有太富的人,也沒有太窮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過。”
在制定和不斷完善20世紀末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同時,鄧小平開始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21世紀長遠發展戰略問題上。他說:“我們雖然活不到那個時候,但有責任提出那個時候的目標。”
1984年4月,他在會見英國外交大臣杰弗里·豪時,第一次對小康之后的發展目標作了“兩步走”的設想:“我們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到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第二個目標就是要在三十年至五十年內達到或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這是關于“兩步走”的最初表述。20世紀最后20年是“一步”,21世紀前30年或50年又是“一步”。
從1984年至1986年,鄧小平在歷次會見外賓時,談話中將2030年或2050年中國發展的目標定位一直表述為“達到或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
1987年2月在與加蓬總統邦戈談話時,鄧小平第一次把“達到或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調整為達到“中等發達的水平”,以更符合實際和可能。
1987年4月,在會見西班牙政府副首相阿方索·格拉時,鄧小平以戰略家的眼光,首次提出了“三步走”的設想:“我們原定的目標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〇年為基數,當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達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紀末,再翻一番,人均達到一千美元。實現這個目標意味著我們進入小康社會,把貧困的中國變成小康的中國。那時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一萬億美元,雖然人均數還很低,但是國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們制定的目標更重要的還是第三步,在下世紀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兩番,大體上達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這一步,中國就達到中等發達的水平。”
這里,鄧小平把20世紀最后20年的“一步”調整為“兩步”,再加上21世紀前50年的“一步”,從戰略上對中國現代化建設作出了溫飽—小康—中等發達水平的“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大部署。亦即從1980年起,用70年時間,分“三步走”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現代化國家。這是鄧小平為中國經濟發展繪制的一幅宏偉藍圖。
鄧小平的這個百年圖強的戰略構想,在中共十三大上變成了全黨的意志:“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大體分三步走。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一九八〇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至此,“小康社會”從發展藍圖、發展戰略、基本原則、方針政策到量度標準等方面都基本上成形。
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鄧小平在設計“三步走”發展戰略的過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穎的設想和論斷,強調小康社會是“人民普遍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社會,是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一起抓、全面進步的社會,是共同富裕、保持穩定的社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黨的十三大以后,鄧小平的小康社會思想進入全面實踐時期,并取得了豐碩成果,到1988年提前實現了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目標,“三步走”的第一步目標提前實現。到1990年,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增長了1.36倍,年均增長9%,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增長1.08 倍,年均增長7.6%,完成了“翻一番”的任務,人民生活整體上實現了由貧困到溫飽的歷史性跨越,部分地區開始向小康水平過渡,貧困地區人民生活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至此,“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目標順利實現,正朝著20世紀末“翻兩番”的小康目標邁進。
在總體上達到小康目標以后,第三步應該怎么走?鄧小平對第三步只作了一個概念上的構想,并未設計出具體的步驟,但他告誡后繼者:“第三步比前兩步要困難得多”,“我們還需要五六十年的艱苦努力”,“相信我們現在的娃娃會完成這個任務”。后來,他更是語重心長地說:“如果從建國起,用一百年時間把我國建設成中等水平的發達國家,那就很了不起!從現在起到下世紀中葉,將是很要緊的時期,我們要埋頭苦干。我們肩膀上的擔子重,責任大啊!”這里,他明確提出了“百年目標”的概念。
1992 年,鄧小平南方談話為小康社會建設找到了一條根本出路,那就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小康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是20世紀 90 年代以后,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貫徹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的基本實踐。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提出,要在20世紀90年代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全國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發展目標;到建黨一百年的時候,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到21世紀中葉新中國成立一百年的時候,達到第三步發展目標,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鄧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戰略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更加具體化,也更具有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