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方舟
“支部建在連上”思想是毛澤東提出來的。
1927年9月9日,根據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委會的決定,毛澤東以中共中央特派員的身份領導和發動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由于強敵反撲,秋收起義部隊在戰斗中相繼失利,由4個團6000余人銳減到了1500余人。
毛澤東審時度勢,在文家市實現轉兵,帶領部隊撤離湘東地區,沿羅霄山脈向南轉移。9月29日,起義部隊到達江西永新縣三灣村。
如何把槍桿子牢牢抓在黨的手中?怎樣才能凝聚起這支部隊?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毛澤東當晚主持召開中共前敵委員會擴大會議,分析了部隊的政治思想狀況,決定對部隊進行整頓和改編。會議決定了三件事:一、整頓組織,將一個師縮編為一個團,稱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改編時,提出去留自愿,愿留則留,不愿留發給路費,希望他們繼續革命。二、建立黨的各級組織和黨代表制度,支部建在連上,班排設黨小組,連以上設黨代表,營、團建立黨委,部隊由毛澤東為書記的中共前敵委員會統一領導。三、部隊內部實行民主制度,官長不準打罵士兵,士兵有開會說話的自由,連、營、團三級建立士兵委員會。
三灣改編,成為建設新型人民軍隊的重要開端。三灣改編提出的把黨支部建在連隊上,讓黨能及時影響士兵、及時掌握士兵的情況,是一個偉大的創舉。半個月后,毛澤東在酃縣(今炎陵縣)水口鎮一個大祠堂的閣樓上,親自發展6名工農士兵骨干成為新黨員,建立了人民軍隊第一個連隊黨支部,史稱“水口建黨”。很快,發展新黨員的工作迅速開展起來,工農出身的黨員成了人民軍隊的支柱。
1927年10月27日,煥然一新的工農革命軍到達井岡山,開始創建以寧岡為中心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部隊和湘南農軍到達井岡山地區,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在寧岡礱市會師,組成了當時全國工農武裝中規模最大、戰斗力最強的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后改稱“紅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和軍委書記。
建軍初期,紅軍接連打破了國民黨軍的多次“會剿”,氣勢大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不斷擴大。1928年11月25日,毛澤東在給中央的報告中寫道:“紅軍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
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紅四軍第九次黨的代表大會在上杭縣古田召開。大會聽取了毛澤東關于紅四軍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草案)的報告,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這就是著名的《古田會議決議》。《古田會議決議》回答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如何建設新型軍隊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指出:“每連建設一個支部,每班建設一個小組,這是紅軍中黨的組織的重要原則之一。”作為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一項重要制度,“支部建在連上”從此確立起來。

三灣改編 (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