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琪 艾明飛 葛長清 吳作價 管 虎
1 青島前灣聯合集裝箱碼頭有限責任公司 2 青島海西重機有限責任公司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集裝箱運輸日趨增加,集裝箱運輸船舶大型化,導致集裝箱岸邊起重機(以下簡稱岸橋)的外伸距和高度不斷增加[1]。因設備制造誤差、使用不當等,造成前大梁對中超標,對設備的自身安全和作業效率造成影響[2]。以青島某集裝箱公司1#岸橋試運行時存在的問題為例,設計在役集裝箱岸邊起重機前大梁對中及前拉桿平衡度調整的方案。
青島某集裝箱公司1#岸橋是典型的超巴拿馬型單起升岸橋,該設備2006年11月份投入使用,設計起重量65 t、外伸距65 m。截至2020年11月,累計作業超過94萬MOV。經調研岸橋司機及該設備管理人員,該設備主要存在3個問題。一是大車減速箱損壞頻繁,自2011年以來,先后維修更換大車減速箱32個,較其他設備高出42%;2017年,公司對該設備16臺大車減速箱進行更換改造,增加齒輪強度,大車減速箱頻繁損壞問題得到遏制。二是岸橋水平輪故障頻繁,特別是托架水平輪頻繁出現軸承損壞。三是司機反饋該設備進行大型船舶同貝作業時,岸橋對準最海側一列位置,依次作業到陸側后,需要移動大車重新對位,反之亦然,作業船舶越大,該問題越嚴重。
收集分析同批次其他岸橋運行數據發現,該設備平均作業效率為17.1 MOV/h,較其他設備(17.4 MOV/h、17.5 MOV/h、17.3 MOV/h)偏低;大車制動頻繁,制動次數較其他設備高出30%,岸橋作業時大車“點動”頻繁。
針對上述問題,2019年委托專業機構對該設備進行整體鋼結構檢測。
門框下橫梁水平度檢測結果見表1,門框下橫梁對角線和角尺測量結果見表2。測量分析得出:門框下橫梁對角線相差76 mm,門框下橫梁角尺相差54 mm,根據JTS257-2008《水運工程質量檢驗標準》,兩項指標不滿足相關要求(門框下橫梁對角線<10 mm,門框下橫梁角尺≤5 mm)。

表1 門框下橫梁水平度

表2 門框下橫梁對角線和角尺測量
對設備門框立柱垂直度測量進行測量,測量結果見表3。根據JTS257-2008《水運工程質量檢驗標準》,門框立柱垂直度要求≤20 mm,立柱均滿足標準要求。

表3 門框立柱垂直度測量結果
對設備大梁對中進行測量,前大梁中心線偏于海側下橫梁中心線中垂線左側238 mm,根據QW/GSZA-03-2012《岸邊集裝箱起重機安裝驗收規范》,大梁對中要求≤50 mm,不滿足標準要求。
對設備拉桿應力測量進行測量,測量結果見表4。前大梁前排拉桿在前大梁自重作用下拉桿系統的不平衡度為0%(<10%),符合標準要求;前大后排拉桿在前大梁自重作用下拉桿系統的不平衡度為20%(>10%),不符合要求。

表4 前大梁拉桿應力
岸橋對角線及角尺、前大梁對中以及岸橋在自重作用下拉桿系統的不平衡度超標,與司機反饋的大型船舶同貝作業需頻繁移動大車、設備運行數據中大車制動器動作次數異常等情況吻合。
大型港口機械的結構檢測,重點是影響設備安全的結構疲勞與裂紋問題,并對檢測發現的問題,依托設計單位出具方案進行整改[3-4]。但對于主要結構尺寸超差問題,發生概率較小且施工難度較大,一些超差問題無法現場解決,導致類似在役岸橋前大梁調整項目缺乏可以借鑒的成功案例。為此,依托港機設備制造企業,通過模擬計算設計整改方案,確保項目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根據檢測結果,建立設備調整的整體模型。因為無法探究橋吊前大梁因為何種因素變形,導致無法正向建模。所以根據現有變形量進行逆向建模,推算出從最大變形量調整到前大梁對中符合要求的最小調整量。
基于岸橋主要結構尺寸和現場檢測的實際數據,建立ANSYS仿真模型。模型初始形態,橋吊前大梁前端最大變形量為-240 mm,通過模擬調整門框斜撐桿的尺寸,將前大梁對中調整至符合標準要求,確定最終的位移量為69 mm。既僅調整門框斜撐桿,需將連接間隙增加69 mm,前大梁對中可以調整至理論零偏差,同時岸橋下橫梁角尺與對角線等數據一并改善。撐桿調整時理論作用力不低于50 t。
在役大型港口機械維修工藝,充分考慮船舶、設備防風與碼頭安全規定等因素,針對設備結構性調整項目,需對重點的施工環節進行充分論證,確保施工過程的設備結構安全。包括結構連接部件拆裝前連接部件的支撐、調整受力部位的加固以及調整過程中相關結構的應力釋放等。
4.2.1 主要調整部件確認
根據模擬結果,對岸橋左側門框卸撐桿下端的連接螺栓孔進行圖紙檢查和現場確認。該位置實際間隙為30 mm,連接螺栓孔采用腰型孔形式,調整余量為±25 mm,無法滿足調整要求,需重新加工連接板。因高強度螺栓松開后不能再次使用,需準備一臺套新螺栓。另外,現場設備原有的螺桿,因海邊鹽霧腐蝕,螺紋存在銹蝕情況,需更換新螺桿。
4.2.2 重點工藝確認
大梁對中調整作業時,將一側高強度螺栓全部卸除,門框斜撐桿處于可調整的自由狀態,因撐桿自重以及岸橋其他作用力,需對撐桿增加剛性約束。在撐桿下端上側焊接滑板,在下方焊接支撐板,同時兩側焊接定位板,確保調整過程中,撐桿只能沿著中心線方向活動。另外,經過模擬測算,在自重情況下,調整斜撐需要超過50 t的作用力,需借助千斤頂等施加外力進行調整,根據千斤頂尺寸,現場焊接頂升支架。
根據調整方案進行現場施工,主要工作內容包括:焊接工藝支撐、對斜拉桿進行調整和對中測量、更換兩塊連接板、更換高強度螺栓和調節螺栓、對連接板進行加固。在調整過程中,使用徠卡全站儀,密切關注前大梁對中數據的變化,以及后大梁整體對中、立柱垂直度及門框下橫梁角尺偏差的變化量。
岸橋左側門框撐桿調整過程中,因尺寸變化導致海陸側臺車角尺發生相對變化。為了避免調整中的結構應力集中,將岸橋陸側進行制動與錨定,海測部分制動器全部打開,臺車部分處于自由狀態。最終調整完畢,海測臺車整體向右側移動29 mm,經過2天試運行后,門框下橫梁角尺偏差由原來的53 mm減少到16 mm。
在調整斜撐桿過程中,調整數據達到49 mm后,觀測結果顯示,岸橋后大梁對中為零,前大梁對中偏差仍有63 mm。經檢查確認,岸橋右側下鉸點因支座干涉,沒有完全與半圓底座配合。采用現場研磨工藝,將底座進行修正,最大位置修正3 mm后,下鉸點鉸軸與底座基本吻合,前大梁對中檢測為38 mm,達到設計要求。前大梁對中偏差由原來的238 mm調整到最終的38 mm,調整量為200 mm。
隨著大型集裝箱岸橋進入設備管理的中后期,鋼結構安全成為碼頭設備健康管理的重要工作。針對結構檢測發現的大梁對中、前大梁拉桿均衡度等問題,運用ANSYS仿真分析并確立調整方案,通過現場的成功實踐驗證了調整方案的可行性,為岸橋類似問題的處置提供了參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