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念琪

大學四年乃至大學畢業后的兩三年里,我經常做同一場夢——夢見自己回到高中校園,夢見曾經一起奮筆疾書的伙伴,夢見班主任對我說:“你雖然已經考上了武漢大學,但根據規定,得回來重新經歷一次高考。如果考不上,你就沒法繼續讀大學了?!?/p>
每每聽到這里,我便努力在記憶中搜尋所剩無幾的數理化知識,那種如洪水般襲來的焦慮,一次次讓我從夢中驚醒。我不知道為何我一直在做這些無厘頭的夢,直到最近,已畢業多年的我偶爾還會夢見類似的場景。仔細想來,也許是高中三年在我的生命里留下的痕跡最深刻、最熱血,在之后稍顯平淡的日子里,它就成了那不可忘卻的“紅色”。
我從小就是一個偏科的學生,文科對我來說“如魚得水”,理科則“寸步難行”。高中分班時,我不顧一切地選擇了理科。結果顯而易見,入學后的摸底考試,我考了全班倒數十幾名。那時的我自我安慰,把這次考試成績當作自己的失誤,繼續厚著臉皮,沿用初中的懶人學習方法——上課前不預習,上課后不復習,考試前熬幾個夜。“如我所愿”,隨后的期末考試,我考了人生中第一次班級倒數
第四。
那次家長會,我爸沒有來參加,我媽坐在最后一排一言不發。之后的每堂課,我被老師要求起來回答問題,都是一問三不知,全靠同桌提醒。接著,我引以為傲的語文也淪陷了。那天,語文老師把我叫到辦公室,失望地對我說從沒見過我這么懶的學生。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巨大的無助感和恥辱感。
我不斷地問自己:你怎么了?你究竟是學不好還是不想學?幾個月前,你考上了這所省級重點高中,幾個月后,你就淪落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學渣了?你真的甘心嗎?
不,這條路是我選的,我要證明我能學好理科。我渴望一洗前恥,我渴望躋身班級前十。這樣強烈的渴望,化作一把鑰匙,正式開啟了我的逆襲之路。
逆襲法寶1
——不懂就問問問問問問!
從那一刻起,我像變了一個人。
每次下課,原本內向靦腆的我一定會第一個跑上講臺問老師問題,生怕晚了一步被別的同學搶了先。曾經懶散的我不見了,現在的我每節課前必預習,午休的一個多小時和晚自習前的兩個小時全在自習室度過,在學校里完成全部作業再回家;每天上午,我會飲盡一杯濃濃的咖啡,下午困意來襲,就和同桌“互掐”。
在問老師的過程中,我發現搞懂的不止我問的那一個知識,由于知識間有著密切的聯系,而我弄懂的知識點往往能啟發另一個知識點,知識點和知識點之間逐漸形成了一張嚴密的網絡,所謂融會貫通,大抵就是這個意思。就像老師說的,高中的學習要把常考的內容拿捏得死死的,達到沒有知識盲區的境界。放過了一個知識點,則意味著接下來一連串的知識點都學得似懂非懂了。
除了詢問老師,同桌也成了我的請教對象。我和同桌在互相提問的過程中逐漸發掘出更多的知識漏洞,各個
擊破。
就這樣,詢問老師、請教同學成為我學習路上最好的加速器。那段時間過得很快,我和同桌的成績就在相互提問中穩步提升。
逆襲法寶2
——興趣真是最好的老師
從電學一章開始,我的物理成績突飛猛進。
滿分一百二十分的章節考試,曾經的我只能考七八十分,而電磁學一章的考試能拿一百分以上。由于我爸是一名電氣工程師,我時常對自己進行心理暗示:我爸電學那么厲害,我總不能比他差太多吧。
于是,假期,我好奇地開始了“超前學習”。我想知道電學到底難不難,難在哪兒。我發現,這種“超前學習”能給予我仿若參加物理興趣班的體驗,自己做學習規劃,自己選習題集,偶爾還和我爸探討一下其中的重點、難點,這樣的自主學習讓我終于感受到物理乃至理科學習的樂趣。
后來在我的工作中,我采訪過一個北京大學化學系畢業的老師,他說他的成功秘訣就是“興趣”。當年出于對化學濃烈的興趣,他早早便自學了大學的化學課程。自學是高中生最需要具備的一項能力,之后在大學里乃至工作中,自學力也讓我受益匪淺。
超前學習,跑在老師的前面,意味著在上課聽老師講述時又鞏固了一次基礎知識,余下的精力用來對拔高的重難點部分進行思考,一來二去,你也就跑在了其他人的前面。
用這樣的方法,我的物理成績在學到原子物理學一章時提高到了一百一十多分。出于對歷史的喜愛,我對于“穿越時空”有著極大的興趣。那時,物理正好學到了原子物理學和相對論,于是我一邊閱讀粒子對撞機、暗物質、蟲洞理論等內容的課外讀物,一邊自學課本中的相關章節。連上課都無需咖啡提神,靠著對未來要投身相關領域的憧憬,就足以讓我聚精會神了。
當我終于躋身尖子生的行列,第二輪復習便以更好的心態開始了查漏補缺。自信心引領著我,一切都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在隨后的考試中,我也第一次考進了班級前十。
逆襲法寶3
——求之上而得之中
高三那年,我站上講臺講述我的逆襲故事,贏得一片掌聲。隨后,班主任讓我們各自在紙上匿名寫下自己心儀的學校,然后交到講臺上。我猜,雖然是匿名的,老師也許能分辨出我們的字跡。那些“志愿”被貼在教室后的黑板上,每一個人的字跡都仿佛在閃閃發光。
我寫下的學校是清華大學,同桌A寫下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同桌B寫的是武漢大學。
那時,沒有人會認為自己好高騖遠,因為那未知的未來,包容著每一個大大的愿望。
最后,我去了武漢大學,同桌A去了武漢理工大學,同桌B去了一所還不錯的一本院校。
也許我們都未能“如愿”,但我們都踏進了對自己來說最好的校園。這也讓我懂得了“求之上而得之中”的道理——當我們把目標定得更高一點,便會付出更多一些的努力,也許正是有了這多出來的一點點努力,才讓我們的潛力被激發,才讓我們收獲滿意的果實。
求之中則得之下,所以,不妨更敢想一點。
逆襲法寶4
——向“凡爾賽”說“不”
如果你看到這里,相信你已經得到了許多鼓勵。
但有一點必須提醒你:在你努力的道路上,少不了冷言冷語和“凡爾賽”。不隨波逐流,堅守內心的節奏是唯一的捷徑。
當我剛開始認真學習時,同為倒數的同學勸我說“不要妄想”,我知道她不過是開玩笑,但是那句話卻成為激勵我前進的動力。
高中部分班級也時常會有“凡爾賽”的風氣,比如成績優異的同學會在你自習的時候說“學什么學,一起嗨”。請務必不要被他帶偏,因為每個人的學習方法和領悟力是不一樣的,他懂了不代表你懂了,而且你也不知道他在背后默默付出了多少。再比如臨近高考還有兩周時,我們的自習課幾乎上不下去,周圍總有嘈雜的聲音在說:“不要太認真了,這時候成績已經穩定了,繼續嗨?!边@時的我,已練就在嘈雜環境里靜下心來的能力,繼續埋頭按自己的節奏復習。
最后的最后,我的高考分數在班級排名第三,而我也收獲了18歲那年最好的成人禮——踏入中國最美的大學之一,武漢大學。
當初那些“凡爾賽”們也許繼續著他們的“天才故事”,又或許早已蛻變為實干家,但這些都不重要。因為,當你從高考考場出來的那一刻,你知道,那些聲音就永遠被你拋在了后面。
未來是自己的,信念是自己的,那些難忘的日夜也是自己的,風可以吹起一張白紙,卻無法吹走一只蝴蝶。
乾坤未定,你我皆黑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