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安平
在人民解放戰爭的炮火硝煙中誕生的東北電影制片廠(簡稱“東影”),是中國共產黨最早建立的“第一個具有較完備設備的電影制片基地”,最初名為東北電影公司,1955年改稱為長春電影制片廠。在建立之初,它成功開展了“三化立功運動”,實施了“七片生產計劃”,不僅迅速發展,開創了人民電影多個“第一”,而且為新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經驗,提供了寶貴的人力資源,成為名副其實的“新中國電影搖籃”。
東北電影制片廠是在接收號稱遠東最大“滿映”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曾經歷復雜激烈的斗爭?!皾M映”全稱“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系偽滿洲國電影制作、輸出輸入、配給(發行)、上映的專門統制機構,1937年8月在長春興建,仿造德國“烏發”(ufa)電影廠模式,擁有6個面積各為600平方米的攝影棚,大小4個錄音室,配備當時最先進的機器設備,有“亞洲第一電影制片廠”之稱。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皾M映”因理事長甘粕正彥自殺身亡而處于解體狀態。長春地下黨組織即派趙東黎、劉健民進入“滿映”,發動進步職工開展護廠斗爭,成立東北電影技術者聯盟、東北電影演員聯盟,后合并為東北電影工作者聯盟,與“滿映”看守理事談判移交權力,擊退國民黨特務的破壞活動,并于10月1日宣布成立東北電影公司,選舉張辛實為總經理。他們為保護“滿映”廠房和機器設備作出了重要貢獻。
與此同時,中共中央派出大批干部和軍隊開赴東北,領導人民消滅日軍和偽滿殘余,建立人民政權。其中就有以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成員為主組成的延安干部團第8中隊,隊長為該院文學系主任舒群,團員中有文學、戲劇、電影、音樂、美術等眾多專業人才。該團于當年11月初到達中共中央東北局所在地沈陽。曾有電影工作經歷的田方、許珂,提出接收“滿映”為建立新中國電影事業做準備的建議,得到東北局批準,并受派前往“滿映”了解情況。他們與仍負責“滿映”的趙東黎取得聯系,在張辛實等人的支持和配合下,向進步職工宣傳革命道理,介紹延安和解放區的文藝情況,察看了“滿映”的設備器材、建筑物以及倉庫等,隨后返回匯報。其間,因蘇聯紅軍一度準備撤離長春,國民黨特務勾結其掌握的警察,將許珂、張辛實等人逮捕,田方立即向中共長春市委匯報,通過蘇聯紅軍交涉他們才得以脫險。
與此同時,隸屬八路軍陜甘寧晉綏五省聯防軍政治部宣傳部的延安電影團,向其領導機關八路軍總政治部提出到東北接收“滿映”設備、建立電影生產基地的報告,獲得批準后被派往東北。錢筱璋作為先遣人員,于1946年2月到達東北局所在地撫順,同田方、許珂會合。奉派赴蘇聯學習考察的延安電影團原團長袁牧之,也從蘇聯回國趕至那里。東北局將他們組織起來,由袁牧之牽頭負責,共同著手接管“滿映”。4月14日,蘇軍開始撤離,東北民主聯軍經過激戰解放長春。舒群、袁牧之、田方、許珂、錢筱璋等,持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周保中簽署的命令,正式進駐“滿映”接管,仍沿用東北電影公司名稱,由舒群任總經理,張辛實任副總經理,田方任秘書長,袁牧之為顧問。

1948年4月,張聞天、劉英夫婦同東北電影制片廠文藝工作者合影。左起:張聞天、吳印咸、陳波兒、劉英、袁牧之
國民黨為搶占地盤,將大批軍隊運抵東北準備發動內戰。在當時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根據東北局宣傳部指示,為保存電影生產設備和創作力量,東北電影公司向北滿根據地遷移,將接收的器材運往安全地帶,并動員部分職工和日本技術人員一同前往。在舒群、袁牧之、田方、許珂、錢筱璋等人的精心組織和部隊的大力協助下,分3批撤離長春,經艱辛輾轉,于6月1日到達曾是東北煤炭產區之一的興山(今黑龍江省鶴崗市),在一片廢墟上,建設廠房和籌備影片生產。不久,在延安已是著名編導的陳波兒和由團長吳印咸帶領的延安電影團40余人,長途跋涉來到興山,增加了新的力量。經東北局批準,在10月1日慶祝東北電影公司成立一周年時,宣布東北電影制片廠成立,由舒群任廠長,張辛實任副廠長,袁牧之任顧問。后來舒群奉調離開,由袁牧之接任廠長,吳印咸、張辛實任副廠長,田方任秘書長,陳波兒任黨總支書記兼管藝術工作,錢筱璋負責新聞紀錄片工作。
就在東影公司暫時撤離“滿映”之際,著名電影演員、地下黨員金山,利用與國民黨接收東北日偽文化遺產特派員潘公弼的親屬關系,偕同中共黨員張瑞芳,受周恩來單線委派,于1946年5月從重慶抵達長春,代表國民黨中央宣傳部接收了“滿映”的廠房和東影搬遷遺留設備,并于同年7月7日成立了長春電影制片廠(簡稱“長制”)。金山以廠長身份利用各種關系籌措資金,依靠原在“滿映”工作的進步人士,拍攝了宣傳抗日的故事片《松花江上》《小白龍》《哈爾濱之夜》。東北解放戰爭開始前,金山根據周恩來指示,組織“長制”人員分批向北平撤退。1948年10月19日,長春解放,東影派人接收了“長制”。暫遷興山的東影于次年遷回,終于完結先后3批不同渠道來者均為共產黨所派的曲折接收歷程,實現了“三條水流入一條河”。
東影成為新中國最大的電影生產基地,是在興山期間邁開關鍵步伐的。遷至興山之際,雖然從“滿映”運來大批的電影設備和器材,但距一個正規的電影制片廠還相差很遠。當時是將一所日本小學改建為洗印、錄音、剪接等技術車間,一座沒有完工的電影院改建為攝影棚,一處原來日本駐軍的馬棚改建為辦公室和職工宿舍,條件極為簡陋和艱苦。不僅生產能力遠未配套,而且因處于戰爭環境,膠片、藥品、燈泡、零件等生產耗材的補充無法保證。同時,在隊伍組成與管理方面也存在突出問題。起初全廠278名員工中,除了22人是來自解放區的干部和創作人員,其余均屬原“滿映”,包括81名日籍職員。盡管他們中大部分人滿懷熱情,為搬遷和建廠作出過貢獻,成為東影新的中堅力量,但仍有一些人在舊有的電影企業中散漫慣了,組織紀律性比較差,政治覺悟也很低,缺少克服困難的認識及經驗,吵架、酗酒、罵娘的現象時有發生。
針對這些實際情況,東影領導在邊建廠邊生產的過程中,不僅注重經濟、技術和物質等基礎建設,而且致力于各部門管理、創作和技術人員素質的提高。特別是袁牧之接任廠長后,憑借長期的電影從業經驗,借鑒蘇聯建設社會主義電影的有益做法,更加積極主動地從更好服務于黨的革命宣傳工作任務出發,向更高標準的電影生產基地目標邁進。
1948年6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向全黨重新印發列寧《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的第二章前言,目的是推動全黨思想認識上的轉變,迎接即將到來的解放全中國、建設新中國的新的歷史任務。為了響應號召,袁牧之領導東影開展了“三化立功運動”。“三化”即正規化、科學化、統一化,旨在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建立新型的電影企業科學管理制度及其生產關系。正如袁牧之所指出的,東影在過去兩年里,“最初的搬家安家獲得了生產工具,兩年來從工作中培養獲得了初步的人力,但這只是生產力的一面,而生產的另一方面,新的生產關系的建立則作為目前階段的課題”。
為了實現“三化”目標,東影采取了切實有效的步驟。首先,在全廠進行爭取個人立功動員,號召黨員帶頭訂立個人立功計劃,由此調動群眾積極性,奠定開展“三化立功運動”的基礎。隨后,進入“三化”具體實施階段,做法是廣泛發動群眾,探討合理的分工協作及工作方法,明確各部門的工作職責和具體任務,訂立成文的規章制度。然后,在“三化”精神下,各部門訂立保證生產公約,包括藝術片的編劇與導演、新聞片的編輯與攝影、作曲與樂隊等。公約的作用在于代替舊社會的合同,作為新的生產關系的制約。同時,為切實保證生產,全廠機構、人員作必要的調整,努力使機構配置和干部管理更適合正規化、科學化的需要,增設了藝術處、資材科等,以加強生產和經濟管理。
在“三化立功運動”的促進和鼓舞下,東影各部門都積極行動起來。在“三化運動的一把鑰匙就是制度”的思想指導下,各項工作制度、條例、公約得以制定,全廠的各項工作納入正軌。
“三化立功運動”的開展,使全廠從領導到普通職工,人人都有明確的工作職責。袁牧之還把拍攝《馬路天使》時有過的卡片制度,運用到東影的影片生產管理上。這種“卡片制”具有很強的計劃性,一個鏡頭一張卡片,上面寫著詳細說明,如需要什么場面、道具等,各個環節按照卡片上的要求執行,不僅加強了各部門的協調和配合,而且提高了工作進度和效率。
“三化立功運動”有始有終、賞罰分明。在各部門的評選基礎上,東影于1949年2月21日召開了全廠“1948年度慶功總結大會”,除了表彰在戰地拍攝中英勇犧牲的烈士,為王靜安、楊蔭萱各追記一大功,為張紹柯追記二小功,還為其他53人記了功,按功勞大小予以不同獎勵。同時對5人作出處罰,分別記了大小過。時任副廠長的吳印咸在總結講話中發出了“開展立功運動,人人爭做模范”的號召,指出“過去是為自己打算,現在是為人民服務,是代表大多數同志的思想認識的,這就是這次立功運動中,思想認識上的一個成績”。

新聞紀錄片《民主東北》海報
隨著“三化立功運動”的深入開展,在形成制度保障和公約促進的情況下,東影開始有能力走向“有計劃生產”。袁牧之適時提出了“七片生產計劃”,即進行七個片種的生產,包括新聞紀錄片、故事片、美術片(動畫片和木偶片)、科教片、翻版片(譯制片),以及新聞照片和幻燈片。最后兩種并非嚴格意義上的片種,實系電影的副產品,卻是為配合解放戰爭宣傳工作所迫切需要的。限于當時的制作力量、膠片供給和放映條件,前后方均要求東影制作提供大量幻燈片以及新聞圖片,發至部隊團級及地方相關單位,以供進行群眾性宣傳展覽使用,因而列入了生產范圍。
“七片生產計劃”的實施,使東影的創作和生產取得了良好開端,在全廠各部門的積極合作和努力拓展下,呈現出多片種齊頭并進、碩果迭出的可喜局面,創造了人民電影史上的多個“第一”:
第一部多集新聞紀錄片《民主東北》。東影成立后即根據中共中央東北局宣傳部指示,為及時反映和緊密配合東北解放戰爭,把拍攝新聞紀錄片作為重點,專門成立攝影隊,奔赴東北解放軍的前線和后方進行拍攝,袁牧之在陳波兒的協助下統籌指導,錢筱璋、許珂擔任總編輯。至1949年7月,先后出動32支攝影隊,拍攝30多萬米素材,總冠為《民主東北》,先后剪編成17輯,計106本、23687米,真實而完整地記錄了人民解放軍由退守進而反攻,直至解放全東北的英勇斗爭歷程。其中,有攝影師們冒著生命危險,在槍林彈雨中深入前沿陣地,搶拍的修筑工事、激烈巷戰、踏雪進攻、殲滅守敵、活捉敵酋等眾多重要的戰斗場面;有充分而廣泛地展現農村土地改革和群眾加緊生產、努力支前的感人情景,以及東北解放區農村、工廠、礦山、學校的嶄新面貌。影片受到了東北部隊廣大指戰員和人民群眾的廣泛好評,許多軍民在銀幕上看到自己的形象時,都驚喜得跳了起來。該片在全國各個解放區相繼放映,鼓舞了當地軍民,增強了奪取全國勝利的信心。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觀看后,一致稱贊影片拍得很好。其中第一、二輯曾制成國際版,發行港澳地區和國外,并參加了布拉格國際青年聯歡節,榮獲1950年第五屆捷克斯洛伐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紀錄片榮譽獎。
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這是東影進行片種多樣化的首次嘗試,由陳波兒根據華君武的一幅諷刺美帝國主義操縱傀儡蔣介石的漫畫改編、導演的,于1947年11月完成。影片繼承和發揚了解放區宣傳鼓動藝術的優良傳統,與當時的政治斗爭緊密結合,運用木偶形象結合京劇的表演方式,揭露蔣介石與美帝國主義勾結,簽訂賣國的“中美商約”,以換取飛機、坦克等“援助”發動內戰,推行反共獨裁,妄圖實現“做皇帝的美夢”,終因倒行逆施而瀕于垮臺。其主題鮮明、構思巧妙、幽默有趣,不僅極具強烈諷刺意味,而且富于民族藝術特點,有頗強的藝術感染力。尤其以提線木偶的形式拍攝影片,在我國電影史上尚屬首次,具有開創意義。

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吧》海報
第一部動畫片《甕中捉鱉》。木偶片《皇帝夢》試制成功,極大地增強了東影美術片創作的信心。1948年12月,東影又攝制完成了動畫片《甕中捉鱉》。該片由朱丹編劇,日本動畫專家方明(持永只仁)導演。影片描寫蔣介石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發動內戰,但在解放軍強大威力打擊下,遭到慘敗走投無路,只好畏縮在碉堡里,像甕中老鱉那樣束手就擒。劇情幽默夸張,想象豐富,動畫設計新穎,繪制細膩,有很強的動作性,并配以節奏明快的音樂,達到相當藝術水平。該片放映時甚受歡迎??吹浇夥跑娀钭绞Y介石勒長脖子,觀眾笑得前仰后合,掌聲不息。
第一部科教片《預防鼠疫》。日本軍國主義為準備實施細菌戰,曾在東北秘密試驗細菌,致使某些地區鼠疫災害盛行,并向非疫區蔓延,嚴重威脅人民的生命安全。為了盡快消滅鼠疫災害,東影于1948年夏攝制完成了第一部科教片《預防鼠疫》,由袁乃晨編導,馬守清攝影。影片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揭示鼠疫的危害,介紹了當時條件下幾種簡便易行的預防辦法,如煮沸消毒、藥物清毒、火燒滅蚤等,對撲滅鼠疫起了重要指導作用,同時開創了科教電影在我國拍攝制作的歷史。
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吧》。該片作為東影進行故事片創作的初次嘗試,制作于1948年2月。全片38分鐘,編導林其(伊琳),攝影馬濤。故事取材于當時的一則同名新聞報道,描寫剛入伍的小戰士(馬德明飾)不慎擦槍走火,打死了老農民(陳強飾)的小兒子。為了嚴肅革命紀律,部隊決定槍斃這個小戰士給老鄉的兒子償命。在當眾宣布這一決定時,老農民跑上臺來,要求營長(袁乃晨飾)“不要處死小鬼,留下他打老蔣吧”,感動全場群眾一致呼吁。部隊經過研究改變了決定,后來這個小戰士在戰斗中立了功。影片生動地表現了人民軍隊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揭示了人民軍隊戰無不勝的原因。該片在拍攝條件有限和經驗缺乏的情況下,仍難得地進行藝術探索,不僅鏡頭語言運用到位,畫面剪輯較為流暢,還穿插了一些難度較大的運動鏡頭和疊畫等攝影特技,為東影的故事片創作積累了寶貴經驗。
第一部翻版片(譯制片)《普通一兵》。當時國產影片很少,市場上放映的大多是蘇聯原版片,由于語言隔閡影響理解。為滿足解放區人民群眾觀看蘇聯電影的需求,使觀眾看得懂,東影在缺乏經驗和專業人員的條件下,開始嘗試譯制片生產。在蘇聯影片輸出公司的支持下,采取漢語對白的方式,將《阿列克山德爾·馬特洛索夫》譯制為《普通一兵》。該影片表現的是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紅軍戰士馬特洛索夫為了保證戰斗勝利,用自己的身體堵住敵人從碉堡里射出的子彈,最后壯烈犧牲的故事。導演袁乃晨,翻譯孟廣鈞。他們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內,從劇本翻譯到人物口型、感情、語氣、聲音特性,以及影片整體音響效果、畫面氣氛等,反復摸索與磨合,盡可能達到與原版片一致。影片于1949年5月完成譯制,上映后很受歡迎,我國銀幕由此多了譯制片這一新的片種。
“三化立功運動”的開展與“七片生產計劃”的實施,不僅有助于東影形成新的電影創作和管理體制,從而在戰爭環境下快速起步,而且對于即將到來的新中國電影事業的建設和發展,都具有引導意義和示范作用。正如袁牧之就如何發展新中國成立后的電影事業,于1948年12月28日遞交中央的報告中所稱,東影的這些做法是“制片廠之初步雛形,這對于分殖新廠有所幫助,不必再另起爐灶從新摸索”。
實際上,新中國成立前夕相繼建成的北平、上海兩大國營電影制片廠,以及后來向中南、西北、西南拓展故事片生產基地,興建珠江、西安、峨眉等廠,無不遵循正規化、科學化、統一化的路線,因其體現了國營電影生產管理的實際及本質特征。
“七片生產計劃”中作為常態的藝術片、新聞紀錄片、科學教育片、美術片、翻譯片,則奠定了新中國電影的制片格局和片種范式,以后的事業建設和生產運行皆以此為本。東影的“七片生產”以藝術片為重點,以后所建的綜合電影制片廠均以故事片為主。東影起家的新聞紀錄片,先隨新聞攝影隊調入新建的北影而移交,后又作為骨干力量成立專門的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科教片衍生出上海、北京、農業三個科學教育制片廠。美術片從東影南遷上海,先為上海電影制片廠的一個部分,后成立專業的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樣式除原有的木偶、動畫外,還增添了剪紙、折紙、水墨動畫等。翻譯片除長影繼續進行譯制,上影緊隨而上,后擴展設立上海電影譯制片廠專事制作。
東影在探索建立新型管理體制的同時,對電影藝術規律很是重視。陳波兒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曾寫下《故事片從無到有的編導工作》,總結推廣東影藝術片的創作經驗。首先是確定“寫工農兵”和“寫給工農民看”方針,在寫工農兵中又把重點放在寫兵上。同時要求影片創作要努力建立新的風格,反對脫離內容的技巧賣弄,提倡樸素,提倡從紀錄片的基礎上發展故事片創作。針對東影成立初期創作人才和經驗短缺的事實,采取從小型影片做起,在創作中鍛煉干部,熟悉制作過程,摸索電影表現技巧。這些舉措對于在特定形勢下,建立新的故事片創作范式,培養和提高創作隊伍,以適應革命宣傳任務的需要,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東影故事片的創作和生產,就是這樣卓有成效展開的,并取得了豐碩成果。1949年全國生產的10部國產故事影片,除4部來自私營公司外,其余6部《橋》《回到自己隊伍來》《白衣戰士》《光芒萬丈》《中華女兒》《無形的戰線》,皆系東影出品,顯示了作為“國家電影”的絕對主力作用。這些影片的主創人員,既有來自解放區的,包括先后從原延安電影團、西北電影工學隊、東北文工一團等調入的藝術干部,也有原“滿映”的中、日專業藝術和技術人員,還有東影自行創辦的前后4期干部訓練班中的佼佼者。正是“三化立功運動”“七片生產計劃”的鍛煉和培養,使他們成為各類專業骨干,挑起東影乃至新中國電影事業建設的重擔。
隨著東北全境解放和全國解放戰爭進入最后階段,東影于1949年4月由興山遷回長春,在繼續進行創作生產的同時,遵照中央指示,投入新中國電影事業的創建。廠長袁牧之奉調前往北平,籌建全國性電影領導機構,成為中央電影管理局首任局長,擔負領導全國電影工作的重任。田方、鐘敬之等先后分別被派往北平、南京、上海,接收國民黨電影機構,建立北平、上海電影制片廠。錢筱璋等攝影、剪輯、錄音、音樂等專業方面的骨干,受命調往北平、上海支援新廠建設。全國發行放映管理及電影工業建設等隊伍,也都是從東影抽調力量組建。據統計,當年東影調出285人,占當時全廠干部總數的40%。東影不僅是新中國最早的電影創作生產基地,而且是新中國電影事業的人才資源基地,可謂名副其實的“新中國電影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