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到大興區就推進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建設進行調查研究。他強調,北京市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是落好“五子”,子子都與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直接相關。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抓住大興國際機場這一國家發展新的動力源,堅持“三個更好”要求,以更大力度推進臨空經濟區規劃建設,努力打造全球臨空經濟區創新發展新標桿。
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聚焦生命健康、航空服務保障、樞紐高端服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重點領域,引進了一批產業項目。蔡奇、北京市市長陳吉寧走進臨空經濟區自由貿易試驗區創新服務中心察看臨空經濟區總體規劃建設進展,隨后來到大興國際機場綜合保稅區一期項目現場了解區港聯動、關地一體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情況。蔡奇指出,臨空經濟區要高標準做好規劃和城市設計,加強產城融合,提高準入門檻,高質量推進項目落地。
蔡奇在臨空經濟區京冀聯合管委會座談時指出,要堅持規劃引領,高起點定位,突出綠色低碳理念,加強頂層設計,保持定力和耐心,多花點時間研究論證,做好戰略留白,想好了再干。要將臨空經濟區、自貿區、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綜保區等各項政策疊加優勢充分釋放出來,強化聯動、提升效能。要堅持國際化發展方向,立足“國門”定位,瞄準國際一流臨空經濟區標準,堅持高位準入、高位引進、高位推動,不斷增強國際高端要素資源集聚能力。要在管理機制、運營模式上先行先試,在構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方面積極探索,努力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又一橋頭堡。
蔡奇強調,要抓緊落實制度創新清單,力爭年底前取得實質性進展。推動兩個自貿片區政策相互覆蓋,密切對接企業需求,動態更新政策清單。要抓好項目推進和產業發展。聚焦“1+2+2”產業體系,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打造能夠承載國際高端要素資源的產業生態。積極謀劃好數字貿易試驗區建設,在數字經濟新業態準入、數字服務、國際資源引進等領域大膽先行先試。推動生命健康產業創新集聚。加緊推進國際商務綜合體等產業平臺投用和國際會展中心、國際消費樞紐項目規劃方案制定。積極搭建高質量招商服務體系,加大對優質外資企業機構引進力度。加強風險管理,統籌好發展和安全。
近日,由中關村海外人才創業園協會主辦的“中關村留學人員企業精品項目推介會(三三會)生物醫藥專場線上路演”成功舉辦。
本次線上路演活動在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的指導下,由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生物醫藥科技孵化有限公司、中國北京(海淀)海外人才創業園、北京基金小鎮及深交所創新創業投融資服務平臺共同承辦。
近年來,在國家新藥創制重大科技專項、藥品監管改革、醫保制度改革和科技金融創新的合力助推下,我國醫藥行業創新迎來蓬勃發展、量質齊升的可喜態勢。
在此生態環境中,作為創新創業生力軍的留學歸國人員加快創新步伐,在包括免疫治療、干細胞治療在內的前沿技術以及化學創新藥研發等領域多點布局發力。
參與此次路演的8個優秀項目正是這些領域中的創新代表。在短短的150分鐘里,這些創新團隊代表突出核心優勢向90余家參與活動的資方代表展示自身創新活力,他們有的對標行業頭部企業期待快速進入更高賽道,有的超前布局以全球視野審視生命健康產業。如本次路演的第一家企業——北京睿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備受關注的團隊之一。該團隊的目標是打造國際一流的新靶點創新藥物研發及服務多維度產學研平臺,其不僅以清華大學藥學院、北京大學研究生院為依托,推動新型藥物與療法研發及關鍵新藥技術突破,同時還與哈佛醫學院合作,建立干細胞再生醫學產學研轉化平臺。
4月27日,“創新引領?智享未來”2021中關村軌道交通國際創新創業大賽在豐臺啟動,此次大賽是北京軌道交通領域舉辦的首次國際規模的創新創業活動。
大賽聚焦軌道交通產業的投資、建設、運營等全生命周期,涵蓋應用于規劃設計、施工建設、車輛制造、運營服務等環節的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和融合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技術的應用示范項目。預計將有來自全球頂尖的200余個技術團隊和企業同臺競技。本次活動將成為軌道交通領域的創新、融合產品首發展示平臺,也將促進軌道交通產業鏈各方合作,共研、共謀產業發展。
本次大賽在豐臺舉辦與豐臺園深厚的軌道交通產業基礎密不可分。豐臺園是全國領先的軌道交通產業聚集區,有150余家重點軌道交通企業,涵蓋了從規劃設計咨詢到工程建設施工、裝備制造、運營增值服務的全產業鏈,收入規模從2015年開始連續五年突破千億元,年均增幅達到12%,2020年實現收入預計突破2300億元。據悉,北京交通大學和豐臺區政府3月23日簽署合作協議,在豐臺園共同建設“軌道交通創新基地”,對標行業“卡脖子”技術,著力加強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標志著“政產學研用”協同的軌道交通創新鏈條在中關村豐臺園取得實質性突破。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接下來,豐臺會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政府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首要任務。作為科技創新和經濟建設的主戰場,豐臺園將繼續按照區委區政府的工作部署,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優化創新生態和營商環境,推動軌道交通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發展。
近日,百放英庫孵化器實驗大樓啟用及原創新藥研討會在海淀區貝倫產業園召開,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一級巡視員張虹,海淀區委常委、副區長梁爽等領導出席會議,并舉行了與禮來亞洲基金、天壇醫院轉化研究院的戰略合作簽約。
百放英庫聯合創始人兼CEO單倍,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原力生命創始人兼CEO孫勇奎院士,清華大學藥學院魯白教授,新生巢創始人劉毓文,勃林格殷格翰外部創新中心負責人兼風險投資董事總經理張巍怡,炎明生物CEO鄧天敬,?Insilico?首席科學官任峰博士等圍繞如何在北京開展原創藥物研發和商業化展開討論交流。
張虹在參加研討會中表示,百放孵化器是北京開展原創藥物轉化孵化的一種全新的探索和嘗試,希望單倍博士、魯白教授能夠帶領他的團隊,通過服務創新、機制創新,進一步聚合北京前沿創新優勢,更好地賦能科學家的研究與創新,打造一個國際化、專業化、開放的原創新藥孵化平臺,推動北京原創技術和成果轉化,實現北京原創新藥研發的飛躍,推動北京醫藥健康產業向著國際化先進水平邁進。
2018年9月,為解決原創技術轉化難、風險高等問題,加快北京原始創新技術和成果的轉化孵化,北京市科委提前布局,引進禮來中國研發中心單倍博士與清華大學魯白教授,建立一個能夠提供評價、篩選、技術、資金的國際化專業團隊,在海淀區建設專業的生物醫藥孵化器,并在資金、實驗設備、場地等方面提供了投資入股、房租減免等政策支持。
經過3年的建設,今年3月,百放公司正式在貝倫產業園開始運營,已經建成了4000平方米的包括生物、化學等可支撐藥物早期開發的專業實驗室,并與天壇醫院創新中心、禮來亞洲基金以及多個AI藥物研發公司共同合作,通過連接“源頭—資金—孵化—畢業”,創立創新型“一站式”醫藥孵化器的新模式,加速國內外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原創技術和成果轉化。
目前已經開展了7個原創新藥項目,覆蓋心腦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免疫腫瘤、呼吸系統疾病等領域,其中已有2個項目進入了新藥開發階段,多個項目正在申請全球專利。
未來,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將加大力度,圍繞北京的大學、醫院、科研機構等周邊建設更多的差異化、特色化的專業孵化器,推動更多原創成果與技術在北京轉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