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娟 白玉潔

我國明確提出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體現了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大國擔當、對未來世界發展方向的遠見,以及對中國綠色轉型的戰略自信。
在本期聚焦碳達峰、碳中和的專題報道中,關于碳交易、碳稅等相關經濟問題,《中關村》雜志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馮俏彬。
馮俏彬回憶,早在2010年前后,我國就對“低碳發展”進行過一系列研究,所以今年提出的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是經歷了比較充分的前期研究?!半p碳”目標的提出,表明了我國引領和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和綠色轉型的決心,也意味著我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以及廣大群眾的生活方式將重新塑造。
但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道路道阻且長。馮俏彬分析,從發展階段上,發達國家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基本需要40-70年,而中國只有30年左右的時間。從資源稟賦上,在中國能源結構的一次能源中,化石燃料占比約85%,轉型可謂不易。而降低碳排放所需的一些新技術如碳捕獲、收集和封存技術,更是需要加強研究。實現“雙碳”目標需要巨量的資金投入。
“目前各個機構測算出來實現‘雙碳目標需要的資金投入是非常高的,最高達到160多萬億,相當于我國十年的財政總收入。”馮俏彬表示,推進“雙碳”目標的實現,需要政府和市場兩只手共同發力,各方互相協同。即使按財政投入只占總投入的10%計算,也需要十多萬億的支出,操作上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可以將每年支持雙碳目標的的財政支出分解到中長期預算中,以保證財政資金的持續投入。
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過程,伴隨著全社會經濟結構和生產生活方式的轉型,單純靠政府資金的投入或某一個群體的投入是無法完成的。作為宏觀經濟的研究者,馮俏彬認為,國家財政資金的投入的重點需要放在清潔能源技術的基礎研發、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對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的扶持上。此外,財政資金投入的另一個重點是對市場的引導,即通過合適的方式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使用壓一壓,對清潔能源的使用抬一抬,一壓一抬,引導經濟結構和市場的轉型。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預計將于6月底正式啟動上線交易。那么備受矚目的碳稅何時開征?馮俏彬介紹,與碳交易相匹配的碳稅正在研究階段。一般情況下,碳交易與碳稅不重復,互為補充。目前,北歐、日本等國已經開征碳稅,我國自2010年前后就開始研究了碳稅制度,所以征收碳稅既有國際經驗可循,也有相當的研究基礎,但是否開征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馮俏彬預測,即便未來開征碳稅,在將來很長時間內,也將是碳稅與碳交易并行運行,二者不重復。
實現“雙碳”目標的核心是能源的轉型。馮俏彬預測,我國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后,經濟體系和產業結構如果能實現70%的脫碳,就達到了低碳的標準。但從低碳到零碳的過程是非常困難的,且成本曲線會一下子上升很多,包括經濟成本、社會成本、沉沒成本等。在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過程中,傳統能源領域將面臨著嚴峻挑戰,尤其是以傳統能源經濟為基礎的省的轉型之路將有很多高山需要翻越。
目前,人類在利用清潔能源方面剛剛邁出了很小的一步,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還將催生很多新興產業,新的投資機會。馮俏彬說:“實現‘雙碳目標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需要我們做好長期發展規劃,以及面對萬難的心理準備。放平心態,尊重科學,尊重規律,切忌頭腦發熱,一哄而起。一定要重視循序漸進、長期穩定發展的規律?!?/p>
采訪時,記者看到馮俏彬辦公桌上有一本《比爾·蓋茨氣候經濟與人類未來》,書中寫道:比爾·蓋茨的私人飛機使用的清潔能源比普通能源要貴一倍,但他依然堅持常年使用清潔能源,減少碳排放。她用書中的這個例子倆說明,實現“雙碳”目標需要全社會所有人、所有行業、所有部門、所有地區共同努力,才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