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梅
紅色資源是黨領導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留下的歷史遺存和精神印記,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海淀區歷來就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最早傳播的地區之一,是北平學生運動、農民運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是中共中央和毛主席進駐北平的第一站,許多重大黨史事件發生的地方,聚集了香山革命紀念地、李大釗烈士陵園等印記鮮明的紅色資源,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基礎、條件和優勢。
海淀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最早傳播的地區之一。1911年和1920年,燕大、清華兩所大學的相繼入駐,掀開了海淀發展史上新的一頁。隨后“五四”運動、西安事變、國共內戰、學生運動……近現代中國的許多重大事件,都和燕京大學、清華大學有關,一時間海淀地區大師匯聚,思潮澎湃,成為中國最先進思潮的集散和傳播地。新文化運動在這里展開,馬克思主義在這里萌芽。
海淀是中共中央和毛主席進駐北平的第一站。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進駐香山。毛澤東在香山“雙清別墅”,與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同志一起工作生活了181天。中共中央在香山的歷史,是中國革命由基本勝利走向全國勝利的歷史,是籌備召開新政協、建立新中國的歷史,是制定和完善新中國經濟建設根本方針和政策的歷史,在中共黨史和中國革命史上具有極為重要而特殊的歷史地位,至今香山革命精神已經成為海淀紅色文化的源泉和標志。
海淀是改革開放試驗田和科技創新的策源地。誕生、發端、成長壯大于海淀的中關村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生動縮影,是科技體制改革的一個符號,是創新精神的一大象征,是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是世界聞名的“中國硅谷”。40多年前,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中關村人乘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東風,懷揣著科技報國、創新引領的夢想,秉承著開放包容、寬容失敗的理念,堅守著銳意改革、敢于突破的勇氣,在敢為人先、追求卓越中拼搏,在曲折困難、堅忍不拔中摸索,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縱觀歷史長河,中國共產黨在海淀區的歷史是帶領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是帶領海淀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探索史,是帶領海淀人民改革開放、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和現代化海淀的奮進史。當前我們要抓住建黨百年這個“重要時間節點”,用好紅色資源,積極打造黨史學習教育海淀特色。
深度挖掘,讓紅色內涵“立”起來。統籌區委宣傳部、史志辦、研究室、黨校(行政學院)、高校以及革命紀念館等方面研究力量,積極搭建研究平臺,加強紅色資源研究闡釋,持續挖掘不同類型紅色資源的思想內核和價值內涵。重視挖掘歷史內涵,通過廣泛搜集整理并科學運用紅色資源史料,立體再現歷史原貌,生動還原歷史場景;重視挖掘精神內涵,通過深入研究紅色資源史料,再現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的精神特質和價值追求;重視挖掘時代內涵,結合一系列紅色資源形成并構筑起的精神譜系,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堅定信仰信念,牢記初心使命,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全面推進,讓紅色文化“熱”起來。以建黨100周年為契機,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優勢,策劃好、組織好系列慶祝活動,在全區范圍內掀起紅色文化學習和宣傳的熱潮。發揮好百姓宣講團作用,深入群眾講好海淀故事;發揮區委黨校及各基層分校作用,精心設計培訓課程,創新方式方法,將紅色課程推廣到黨員干部、街道、社區以及企業中。發揮香山、中關村等“龍頭”紅色資源輻射帶動作用,統籌推動紅色資源集中片區的區域合作共建,打造紅色資源區域集群。探索運用市場化的手段,鼓勵民間資本、智力投入到紅色文化事業中,為深入推進紅色文化建設和黨員教育工作打下廣泛的群眾基礎。
推陳出新,讓紅色教育“活”起來。融入科技元素,采用新形式,讓紅色歷史“活”起來,使受眾由“旁觀者”變成“參與者”;拓寬線上宣傳渠道,充分利用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體開展線上宣傳教育。創新方式方法,注重講授式、研討式、互動式等多種方式相結合,增強黨史學習教育的沉浸感、代入感、體驗感,力戒庸俗化、娛樂化。編輯出版紅色資源教材,助力黨史學習進入基層、進入機關、進入學校等。創新工作機制,構建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牽頭協調,宣傳、文化、教育等部門具體組織實施,黨委政府各部門協同合作,黨校、新聞媒體、社會團體等各界力量共同參與的大工作格局。把紅色資源開發利用與文化建設、基層治理等結合起來,構建大發展、大教育格局,提升紅色資源挖掘利用的整體質量和水平,助力黨史學習教育深入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