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飛
陜西省商洛市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通過依靠發展木耳產業實現脫貧致富。柞水縣地處秦巴山區秦嶺南麓,境內山大溝深,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人均耕地面積還不到1畝。由于位置偏遠、山多地少,多年來貧困人口比重較大。2014年初,柞水縣的貧困發生率還高達44.04%,因此被確定為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陜西省深度貧困縣。從2017年開始,柞水縣依托當地豐富的柞樹資源,把木耳作為脫貧攻堅主導產業,通過出臺扶持政策,強化科技支撐,培植龍頭企業,創新發展模式,延伸產業鏈條,加大產品宣傳,打造名優品牌,推進融合發展等一系列措施,使產業規模迅速壯大,產品競爭力快速提升,輻射帶動力不斷增強。短短幾年時間,柞水木耳的年制袋能力已突破1億袋。2019年柞水縣發展木耳7 5 0 0萬袋,產量3 500噸,產品通過“線上、線下”銷往全國各地,產值達到2.25億元,全縣有6 000多貧困戶通過發展木耳產業實現脫貧。昔日名不見經傳的“小木耳”,如今真正做成了脫貧致富的“大產業”。2020年2月,柞水縣正式宣告整體脫貧。
湖北省的竹山縣和陜西省的柞水縣同處秦巴山區,兩縣相距不遠,生態環境較為相似。近年來,竹山縣將香菇作為精準扶貧的主導產業之一,整合項目資金,出臺優惠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全力推進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和柞水縣相比,還存在不小差距。
常言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對柞水縣木耳實地考察、仔細研究后我們發現,柞水縣的一些經驗與做法,值得竹山縣學習借鑒。
一、選準主導產業
山區受自然與經濟條件限制,一是耕地面積有限,二是地方財力有限,三是農民投入有限。因此,想要脫穎而出,不僅要找準自身優勢,而且要堅持依托優勢、不斷放大優勢,集中人力、財力,走差異化和特色化的發展之路。山區可發展的農業產業雖多,但要把優勢最突出、效益最明顯、前景最看好、干群認可度最高的產業挑選出來,還真有一定難度,必須做到全面、深入、細致調查和反復分析比較,否則極易陷入多頭發展、分散用力,看似產業多,但重點不突出、效益不顯著的窘境。
柞水縣因“柞樹”多而出名,該樹種特別適合種植木耳。柞水縣就充分發揮這一優勢,明確將木耳作為農業主導產業,堅持“一縣一業”,突出重點、全域發展。反觀竹山縣,在發展農業產業上走了較多彎路。
一是貪多。茶葉、煙葉、中藥材、食用菌、蔬菜、竹子、養殖業,似乎樣樣都行,都想發展,都想做大、做強,結果力量分散,樣樣都不突出,都落在別人后面。
二是易變。今年想發展這個產業,明年想發展那個產業,后年又冒出一個新產業,產業“走馬燈”似的換,結果多年沒有一個明確的、能夠持之以恒全力發展的主導產業,直到近年來才將茶葉明確為農業第一產業,同時將香菇、中藥材確定為精準扶貧的主導產業,期間浪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
三是難穩。在確定主導產業時,不是對身邊的優勢資源,做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和科學的分析比較,設法找準自身的真正優勢,通過揚長避短實現長足發展,而是喜歡到外地“取經”,看到外地發展什么產業好就想發展什么產業,或者上面讓發展什么產業就發展什么產業,總想走“捷徑”,搞“拿來主義”,生搬硬套、照搬照抄,結果不少產業在當地因“水土不服”,發展幾年后即“煙消云散”,既浪費了人力、財力,也影響到農民發展特色產業的信心。
二、搶占科技“制高點”
柞水木耳能夠后來者居上,短時間內在國內熱起來,其原因較多,有當地政府的統籌謀劃、扶貧單位的大力支持、龍頭企業的強力帶動和干部群眾的勤奮努力。另外,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科學技術的“硬核支撐”。
柞水縣發展木耳產業雖資源優勢明顯,但在科技部介入以前,也面臨起步較晚、基礎薄弱、技術問題多、產品成本高、產業鏈條短、效益不顯著等問題,因此未能成為當地的主導產業,在農民脫貧致富中發揮的作用有限。2017年,科技部成為柞水縣精準扶貧定點幫扶單位,柞水木耳從此迎來了轉機。在獲悉柞水縣將木耳確定為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后,科技部發揮其和技術人才聯絡廣泛的優勢,將遠在2 000千米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介紹給柞水縣。李玉教授是我國食藥用菌研究領域唯一的院士,對木耳育種、栽培和加工均有深入研究。在科技部協調下,李玉教授很快從吉林省遠赴柞水縣,在經過一番調查研究后,和柞水縣達成了科技扶貧合作意向。李玉教授帶領技術團隊幫助柞水縣迅速解決了發展木耳產業的3個關鍵核心問題。
一是通過從外地引進、從當地篩選,為柞水縣選定適宜當地種植推廣的木耳優良品種,迅速實現木耳的良種化。
二是制定出木耳生產系列技術規程,建設全國首家木耳大數據中心,迅速提升木耳種植管理水平。
三是開展木耳精深加工,研發出木耳脆片、超微粉、冰激凌、益生菌等多個產品,迅速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和整個產業的效益。
正是有了強有力的技術與人才的支撐,柞水縣木耳的產業發展水平在全國的影響力才得以迅速提升。
竹山縣香菇產業發展由于起步較晚,最初也面臨缺技術、缺人才問題。為此,竹山縣也動了“真功夫”,花了“大價錢”,由政府出資從湖北省隨州市、河南省西峽縣等香菇主產區引進了一批“土專家”,專門負責對企業和農戶進行面對面技術指導,同時經常從十堰市農業科學院等單位聘請教授到竹山授課指導。這些措施,對迅速彌補竹山技術、人才不足,促進香菇產業發展,確實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專家不“專”。多數外地“土專家”雖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在本地種植香菇感覺“輕車熟路”,但卻缺乏理論知識。轉戰竹山縣后,有的照搬過去成功經驗,常因氣候、環境、生產習慣等存在較大差異,造成指導中出現一些失誤。有的則對遇到的一些問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影響到指導的權威性和實際效果。請來的教授雖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但只能“匆匆而來、匆匆而去”,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調查研究和技術指導。
二是重“治標”輕“治本”。聘請的技術人員分散于各地,主要忙于解決生產中遇到的現實問題,沒有像柞水縣那樣針對核心關鍵問題集中攻關,依靠科技力量篩選優良適宜品種,建立完善技術規范,盡量減少和避免企業與農戶在生產中出現問題,因此在指導中一旦問題較多,就顯得較為被動。
三是指導存在“真空”。代料香菇出菇期集中在春節前后,此時最需要技術人員深入到各種植基地和農戶,進行現場培訓和技術指導。但從外地聘請的技術人員春節期間基本都回家過年,本地技術力量嚴重不足,導致一些地方技術指導出現“空白”,不少菇農因管理失誤導致減產、減收。2020年春季出菇期間正值新冠肺炎疫情發生、管控嚴格時期,外地人員流動受阻,此問題表現更為突出。
四是尊重技術、尊重科學的意識不強。有的企業雖聘請有技術人員,但在技術上仍然是“老板”說了算,有的農戶不嚴格按照技術人員要求進行管理,導致生產中經常出現一些失誤。
三、培植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
發展農業產業,必須依靠廣大農民群眾。但在農產品供給相對充足,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新時期,分散的農戶如果沒有實力強勁的龍頭企業作為“火車頭”帶動,產業發展也難有起色。
柞水縣在發展木耳產業之初,就意識到只有培植綜合實力強、科技含量高的龍頭企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小作坊式生產黑木耳菌包機械化程度低、綜合成本高、制袋污染率高和經濟效益低等問題。為此,他們設法引進了中博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投入巨資建設高標準木耳菌包生產流水線,實現木耳菌包生產的機械化、智能化,其生產能力與水平,在全國同行業居領先水平,使柞水縣一躍成為陜西省規模最大的工廠化菌包生產基地,有效拉動了當地的木耳生產。
竹山縣發展香菇產業,雖然也非常重視龍頭企業培植,出臺了力度空前的優惠政策,通過招商,先后從湖北省隨州市等地引進一批香菇生產加工企業,同時扶持了一批本土制棒企業,但這些企業多數存在自身實力不強,科技水平不高,生產重規模輕質量,管理簡單粗放,制棒污染率高、綜合成本高等問題,經濟效益有限,有的企業自身生存都比較困難,更難帶動其他農戶發展。因此,竹山縣發展香菇產業,應集中力量培植一家技術設施先進、現代化水平高、制棒質量高、經濟效益高,真正能發揮引領與示范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否則企業雖多但無真正的“龍頭”,很難對整個產業起到引領與示范帶動作用。
四、讓貧困戶輕裝上陣參與產業建設
山區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帶動廣大貧困戶增收脫貧,這就需要設法吸引更多的貧困戶參與。但大多數貧困戶發展產業,不是缺資金,就是缺技術、缺銷路,甚至缺膽量,有的只是“力氣”。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柞水縣采取的辦法是,讓貧困戶“借袋還耳”“借棚還耳”,即貧困戶種植木耳不需要資金投入,甚至不需要任何設施,只需要投入勞力,從制袋企業借來木耳菌包或菌棚,然后按照專家制定的技術操作規程,在企業統一指導下進行管理、采摘,再將收獲的木耳交給企業即可。企業將產品銷售后,扣除菌包等成本,再將利潤返還給貧困戶,這樣貧困戶沒有任何壓力和負擔,只要勤勞,沒有資金也敢大膽種植。依靠此方式,柞水縣的木耳產業帶動了一大批貧困農戶積極參與,不僅將產業迅速做大做強,而且產業的扶貧成效也得以充分顯現。
竹山縣為鼓勵、支持貧困戶通過發展香菇產業實現增收脫貧,也采取了較多辦法,包括菌棒補貼、免費指導、企業幫銷和遇災保險等。但在兌現補貼時,為防止非貧困戶套取政策補貼,竹山縣要求必須是貧困戶自種。很多貧困戶一是缺少購買菌棒資金,二是擔心不會種或種不好,三是怕產品銷不出去,四是怕種植虧損導致“雪上加霜”,總之由于條件受限、顧慮重重,結果是到制棒企業打工的較多,真正自己購買菌棒種植的較少,對貧困戶的產業覆蓋率一直偏低。另外,一些企業和非貧困戶本想擴大種植,因其補貼額度明顯低于貧困戶,權衡之后也放棄種植,影響了產業的健康發展。
五、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
農業發展離不開第一產業,但若單純依靠第一產業,不僅效益有限,群眾的參與程度和對地方經濟的拉動能力也非常有限,因此必須向二、三產業拓展,走融合發展道路,這樣才能提升產業的附加值和整體效益。
為進一步提升木耳產業的綜合效益,柞水縣在發展木耳產業上,沒有僅僅局限于種植環節。
一是在技術團隊支持下,加大木耳深加工產品研發力度,先后研發出多款高附加值產品并投入生產,既擴大就業又提升效益。
二是在抓好傳統銷售基礎上,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加大網上銷售力度,不斷拓寬銷售渠道。2020年4月21日,“柞水木耳”在互聯網上霸屏,各大電商平臺紛紛上架柞水木耳,淘寶直播間也趁勢推出柞水木耳,請薇婭、李佳琦等當紅主播為其直播帶貨,直播間累計2 200萬網友下單,銷售柞水縣木耳300萬元,創造了柞水縣木耳網上銷售奇跡。通過網絡,柞水縣木耳走出深山,賣到了全國,不僅實現了“產得出”,而且產品“銷得掉”“賣得好”。
三是把木耳產業發展與當地特色小鎮建設、文化產業建設、旅游產業建設等結合起來,著力打造木耳特色小鎮,逐步形成了“賞木耳景、看木耳戲、聽木耳歌、吃木耳宴、品木耳情”,通過三產融合,協同發展,帶動更多當地群眾就業增收。
竹山縣發展香菇產業,至今仍停留在種植環節上,產品以直接出售原料為主,銷售方式以傳統的企業或商販上門收購為主,導致產品銷售受制于人,價格經常偏低。特別是在2020年春節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由于人員、車輛流動困難,一些農戶采收的新鮮香菇賣不出去,烘干又沒有相關設備,只好靠日光晾曬,好產品沒有好加工,自然賣不出好價錢。有時遇到陰雨天氣,一些商販收購時趁機壓級、壓價,有的香菇白白爛掉,菇農收入更是大打折扣。近年來竹山縣搞香菇加工雖有想法,但還一直停留在計劃階段,缺乏實質性進展。線上銷售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銷售的比重不大。另外,產業孤立發展,收入結構單一,抗風險能力較弱,對地方經濟的拉動能力也十分有限。
六、產業要“行穩致遠”,必須高度重視品牌建設
中國自古以來就注重“品牌”。如今是商品市場化、社會信息化時代,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對產品的品牌更加關注,有人甚至非品牌不購。
為把柞水木耳的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做到家喻戶曉、名揚天下,柞水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多年堅持“一縣一業”,始終將“柞水”與“木耳”綁在一起,使人看到“柞水”就想到“木耳”,看到“木耳” 就想到“柞水”。
二是成功申報柞水木耳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把柞水木耳與其他木耳區別開來,加強對地方品牌的保護。
三是通過努力使柞水木耳成功入選中央電視臺“國家品牌計劃——廣告精準扶貧”項目。柞水木耳在央視8個頻道播出后,全國消費者對其知曉率、購買率都大幅提升。
四是利用報刊、網絡、電視等各種媒體進行立體宣傳,不斷提升柞水木耳的品牌影響力。
竹山縣在香菇品牌建設上,目前還未引起足夠重視。全縣優質香菇雖然不少,由于幾個生產加工企業在品牌建設上各自為政、各行其是,完全沒有形成合力,導致品牌多而雜,對外難以形成有力度的宣傳,全縣沒有一個有影響力的品牌。如果長期如此,竹山縣的生態環境再好、香菇質量再優,也難稱雄市場,獲得更好效益。因此,只有在埋頭生產的同時抓好品牌建設,竹山縣香菇產業才能發展得更快、更好、更遠,竹山縣香菇才能實現優質優價,獲得更高效益。
作者簡介:熊 飛, 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的實驗、研究、示范、推廣及農業規劃項目起草、農民科技教育培訓等工作,獲各種獎勵20余項。聯系地址:湖北省竹山縣農業農村局 郵編:44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