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運金
筆者在微博上看到某私募基金經理強烈看好新能源汽車,而摒棄低PE策略的言論,他認為2020年我們賣了120萬輛電動汽車,如果不出意外的話,2021年中國的電動汽車銷量應該是同比要增長一倍,也就是240萬輛,2020年中國賣了2520萬輛乘用車,240萬意味著滲透率接近8%多,該私募基金經理樂觀的對比認為,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可以看到2021年的場景有一點類似于2012年的場景,2012年iPhone4在中國開始大賣,正式拉開了智能手機替換功能手機的序幕。筆者認為這種觀點過于樂觀,我認同新能源汽車替代傳統汽車的趨勢,但對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股東價值未必有那么友好。
把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與智能手機產業鏈進行類比,雖然現在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與2012年智能手機滲透率相近,但企業的利潤率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蘋果手機自推出iPhone以來利潤就是非常豐厚的,蘋果并沒有砸錢通過虧損的方式做iPhone,蘋果的智能手機一開始就非常賺錢,股東利益自然是不斷增厚,反觀新能源汽車,無論是美國的Tesla還是國內的比亞迪、蔚來、小鵬等造車新勢力,多數都還在虧損甚至巨虧的泥潭中掙扎。
在燃油車時代,汽車發動機是核心技術,無論是豐田還是奔馳寶馬等車企,牢牢占據了產業鏈的高端,2020財年豐田集團全年銷售額為27214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6084億元),同比下滑8.9%,純利潤為22452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327億元),同比增長10.3%。而到了電動車時代,汽車電池成為核心的器件,中國企業如寧德時代占據了相當的市場份額,與汽車發動機很少降價不同,汽車電池這十年來價格是大幅下降的,一旦中國企業在某一領域實現突破,降價是經常發生的事情,這對于消費者當然是十分有利的,但對股東價值卻是實質的損害。典型的比如顯示屏,京東方和TCL旗下的華星光電突破了顯示屏領域的封鎖,顯示屏的價格就大幅下跌,消費者以前花幾萬元買的大屏電視,目前花費幾千元就可以買到,但京東方和TCL投入巨資建設的生產線,因為屏幕價格的下跌,投資的回報率并不高。歷史上京東方的市值曾經比向股東融資的規模還低,股東的回報十分可憐。
2020年,蔚來虧損53.04億元,小鵬虧損27.32億元,理想虧損1.52億元,但各路資本仍然涌入新能源汽車賽道,比如小米啟動智能電動汽車項目,首期投資為100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100億美元,小米生態鏈公司石頭科技決定下場造車,石頭科技創始人兼CEO昌敬親自操盤,成立獨立的汽車公司。此前,華為、騰訊、百度、阿里巴巴、OPPO、滴滴和中興等科技公司紛紛宣布涉足智能汽車業務,準備投入巨額資金進軍新能源賽車道。巨額資金涌入后投資的回報率必然下降。另外新能源汽車公司的市值嚴重泡沫化,恒大汽車在街上還沒見到影子,市值已經高達2800億港幣,虧損的蔚來汽車市值近750億美金,小鵬汽車330億美金,筆者認為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目前已經是對股東十分不友好的狀態,十多年前光伏行業的無錫尚德和江西賽維可能是前車之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