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 周常恩 朱龍 辛基梁 吳長汶 溫在勝 蔡晶 李燦東



摘要 目的:探討生活習慣對中醫心、心神的影響,為精神系統疾病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據。方法:利用中醫健康狀態調查獲得的人口社會學特征及飲食、運動、睡眠等生活習慣數據,采用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生活習慣對中醫心、心神的影響。結果:按時起居、運動是心、心神的保護因素(按時起居OR值分別為0.274、0.208,運動OR值分別為0.679、0.772,P<0.05);喜食口味偏重多油多鹽、喜甜食是心神的危險因素(OR值分別為2.969、1.729,P<0.05);以肉食為主或者素食為主都是心的危險因素(OR值分別為2.268、1.694,P<0.05);飲食不規律、不吃早餐、吃宵夜、抽煙、喝酒、焦慮是心、心神的危險因素(OR值分別為2.434、3.796;2.724、1.826;3.290、3.328;4.133、1.715;4.506、2.061;28.926、8.469,P<0.05)。結論:不良生活習慣會促進心、心神疾病的發生,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利于減少心、心神疾病的發生,有利于精神系統疾病的防治。
關鍵詞 生活習慣;心;心神;精神系統疾病
Influence of Living Habits on the Occurrence of Heart and Heart Disea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U Ting,ZHOU Chang′en,ZHU Long,XIN Jiliang,WU Changwen,WEN Zaisheng,CAI Jing,LI Candong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zhou 35012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lifestyle habits on the heart and mind disea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and to provide a certain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neurological diseases.Methods:Demographic soc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iving habits data such as diet,exercise,sleep and etc.were used to obtain from the TCM health status survey.Two-category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living habits on TCM heart and mind.Results:On-time living and exercise were the protective factors for heart and mind(OR=0.274,0.208,0.679、0.772,P<0.05); eating too much taste,oily and salty,and sweets were risk factors for heart(OR=2.969,1.729,P<0.05); meat-based or vegetarian diets were risk factors for heart(OR=2.268,1.694,P<0.05); Irregular diet,no breakfast,late night meals,smoking,drinking and anxiety were risk factors for heart and mind(OR=2.434,3.796; 2.724,1.826; 3.290,3.328; 4.133,1.715; 4.506,2.061,28.926,8.469,P<0.05).Conclusion:Unhealthy living habits can promote the occurrence of heart and mind.It is beneficial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heart and mind disease and promote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Keywords Living habits; Heart; Mind;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中圖分類號:R242;R741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1.01.026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從整體觀念出發,人體的一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都是臟腑生理功能的反映。李燦東教授提出了“狀態是健康認知的邏輯起點,狀態是中醫辨證論斷的核心”理念[1-2]?!鹅`樞·邪客》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即心主神明,于人體處主導地位。雖然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五臟各有所屬,但主要還是歸屬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的飲食起居等生活習慣也發生了變化,不同的生活習慣是否對心、心神造成影響并影響到精神系統疾?。窟@一問題尚未見相關研究。
本研究利用中華中醫藥學會發起的全國大型健康中醫狀態調查數據,探討生活習慣與心、心神的關系,為精神系統疾病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數據來源于中華中醫藥學會組織的中國中醫健康狀態調查2016年的公開數據。中國中醫健康狀態調查是中華中醫藥學會自2016年以來在全國范圍內對普通人群進行的中醫健康狀態調查,此后每年1次,以調查和了解普通人群中醫健康狀態與生活方式中相關危險因素。
1.2 方法
1.2.1 研究設計
橫斷面調查,在中國大陸3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進行了調查(因西藏調查點正在建設中,故2017年暫未包括),包括45個調查點,分布在全國7個地區(華北、東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西北)。
1.2.3 調查方法
在中華中醫藥學會指導下開展中國中醫健康狀態調查。調查表發放方式:線下面對面發放與互聯網發放結合。被調查者問卷填寫方式:現場讀錄式(線下發放)與自填式(互聯網發放)結合。發放數量10 624份,回收數量10 224份。最終納入分析為9 858份,排除366份,原因:被調查者年齡不到20歲。
1.2.4 問卷情況
綜合問卷包括3個部分。1)關于社會人口學特征的信息,例如年齡、性別、婚姻、國家、地區、居住區(城市或農村);2)中醫28項健康狀況,包括病史、飲食、睡眠、頭痛、疲勞、疼痛、眼、鼻、耳、口、喉、胸、腰、腹等;3)生活方式的危險因素,飲食習慣、飲食結構、主食、生活習慣、焦慮等。所有問題均由受訪者根據過去一周的情況填寫。尚未填寫的問題標記為999。本研究采用數據主要針對社會人口學特征和第三部分生活方式。
1.2.5 病位測量
病位的測量和分類采用朱氏的雙層頻率加權法[3]。獲得心、心神病位0~100分的標準化得分,然后將70分以上被判定為該病位狀態,分值越高則說明該病位可能性越大。
1.2.6 評價指標和方法
1)首先排除不同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的影響。2)在排除上述影響后,進行心、心神疾病者生活習慣比較。3)再以不同飲食習慣、飲食規律、結構、運動頻率時間、睡眠起居規律、煙酒嗜好、焦慮情況定義為自變量,心、心神定義為因變量,進行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檢驗;多重比較時均對檢驗水平進行調整。危險因素判斷采用二分類logistic回歸。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全國各地區心、心神疾病一般情況分析
全國各地區心、心神疾病一般情況見表1。納入調查的有9 858人,年齡均為20歲以上。不同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調查對象的心、心神疾病發生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婚姻狀況、民族、區域、地區調查對象的心、心神疾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心、心神疾病各生活習慣情況差異性分析
對于喜口味偏重、偏油偏鹽、喜食辣、甜食、煎炸類食物、喜口味清淡、少油少鹽的調查對象,心與心神疾病的發生比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于喜食蒸煮類食物者,心神疾病的發生比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喜口味偏重、偏油偏鹽、喜食辣、甜食、煎炸類食物發生率高,喜口味清淡、少油少鹽食物發生率低。除了飲食口味外,對于飲食結構飲食不規律、不吃早餐、吃宵夜的調查對象,心與心神疾病的發生比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飲食不規律、不吃早餐、吃宵夜發生率高。對于飲食結構的調查對象,心疾病的發生比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葷素比例差不多者發生率低于以肉食或者素食為主。見表2。
按時起居、晝夜顛倒、經常熬夜的調查對象,心與心神疾病的發生比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按時起居發生率低。入睡容易、睡眠質量好的調查對象,心與心神疾病的發生比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此癥狀者發生率低。對于易困、難以入眠、多夢、睡眠淺、醒后很累的調查對象,心與心神疾病的發生比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此癥狀者發生率高。見表2。
經常或者偶爾抽煙的調查對象與不抽煙的調查對象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經?;蛘吲紶柍闊煹恼{查對象比不抽煙調查對象高。見表2。
經常喝酒或者偶爾喝酒的調查對象與不喝酒的調查對象,心與心神疾病的發生比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喝酒的發生率高于不喝酒的發生率。見表2。
運動與不運動的調查對象,心與心神疾病的發生比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每天堅持運動發生率低于2~3次/周、每月幾次或不運動的發生率。見表2。
有焦慮情緒的調查對象與無焦慮情緒調查對象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有焦慮情緒的調查對象百分比均比無焦慮情緒調查對象百分比高。見表2。
2.3 生活習慣對心、心神影響的情況分析
喜食煎炸食物、喜食辣是心、心神的風險因素。喜食口味偏重、多油多鹽、喜甜食是心神的風險因素。以肉食為主或者素食為主都是心的風險因素。飲食不規律、不吃早餐、吃宵夜是心、心神的風險因素。其中,吃宵夜對心、心神的危害最大[OR=3.290(2.098~5.157),3.328(1.955~5.668),P<0.05]。見表3。
對于起居習慣來說,按時起居是心、心神的保護因素,按時入睡,夢不多,一覺到天亮是心的保護因素,晝夜顛倒、難以入眠、經常困但睡不著、醒后很累、經常困倦但睡不著是心的風險因素。其中,難以入眠者較睡眠好者心疾病發生的風險最高[OR=12.604(8.654~18.357),P<0.05]。見表4。
運動頻率是心、心神的保護因素。但是2~3 次/周的運動或者每月幾次的運動頻率與從不運動比較以及運動時間小于0.5小時是心神的風險因素。運動頻率越高,心、心神疾病發生可能性越小[OR=0.679(0.567~0.814),0.772(0.649~0.919),P<0.05]。見表5。
任何頻率的焦慮都是心、心神的風險因素。常常有焦慮是心、心神的風險因素[OR=28.926(15.224~54.959),8.469(4.335~16.471),P<0.05]。見表6。
抽煙是心、心神的風險因素。每天抽煙較無此習慣者心、心神發病的風險更高[OR=4.133(2.516~6.789)、1.715(1.004~2.931),P<0.05]。見表7。
喝酒都是心、心神的風險因素。每天喝酒較無此習慣者心、心神發病的風險更高[OR=4.506(2.636~7.701),2.061(1.053~4.034),P<0.05]。見表8。
3 討論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眾多“心主神明”理論的闡述,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發展,人們越來越多飲食偏嗜、飲食結構不良、不規律、運動不規律、睡眠不規律、煙酒嗜好、焦慮等情況出現,影響心與心神,損傷心神,暗耗心陰心血,使得心失所養。又因“心主神明”,心神失養則易出現神志病,現代醫學精神系統疾病中許多疾病可歸屬于中醫學心、心神范疇。
中醫認為,飲食偏嗜是疾病發生的重要病因[4-7]。本研究發現,喜口味偏重、偏油偏鹽、喜食辣、甜食、煎炸類等辛辣、肥甘厚膩食物的調查對象心、心神疾病比例較不喜歡此類者高;喜口味清淡、少油少鹽食物的調查對象心、心神疾病比例較不喜歡此類者低;喝酒、抽煙的調查對象心、心神疾病比例較不喝酒、抽煙者高;原因可能在于過食辛辣刺激(煙酒也屬味辛、性溫燥)、肥甘厚膩食物,久蘊化火,熱擾心神,故易出現心、心神疾病。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言“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日常飲食講求葷素搭配,本研究發現以肉食為主、或者素食為主的調查對象易出現心疾病,葷素搭配不恰當,則精氣不足,不能化神。飲食除了不偏嗜外,應有規律、懂節制,不能過饑、過飽?!鹅`樞·五味篇》對不按時進餐的危害云:“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端貑枴け哉摗分v“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本研究發現飲食不規律、不吃早餐、吃宵夜的調查對象心、心神疾病發生比例較高,特別是吃宵夜危害最大,過饑過飽都會影響水谷精微進而影響氣血化生,心失所養,故易出現心、心神疾病。
睡眠是神志活動的一部分,人之寐寤是在天人相應的一種生理現象。本研究發現按時起居、按時入睡,睡眠質量好的調查對象心、心神疾病發生率低,晝夜顛倒、睡眠質量不好的調查對象心疾病發生率高,難以入眠者發生率最高。按時起居、睡眠質量好,則心神安寧,神安則魂藏能寐;神不安則魂不安藏,則會出現不寐、多夢、睡眠淺、易醒等多種睡眠障礙[8-9]。
《黃帝內經》中提到養生要點之一為“形勞而不倦”即為需要運動但不宜過度[10-12]?!端貑枴ば魑鍤狻诽岬剑骸熬靡晜?,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衫斫鉃椋门P、久坐等靜坐少動行為,長時間站立、行走等過多運動,均有害健康。本研究發現運動頻率雖然是心、心神的保護因素,但是2~3 次/周的運動或者每月幾次的運動頻率與從不運動比較及運動時間小于0.5 h心類疾病發生率高。五勞傷及五臟,心因其藏神為五臟六腑之大主,所以過勞過逸都會對心產生影響,產生心、心神疾病。
《壽世保元》謂“思慮過度傷心則血耗散,神不守舍”。本研究發現任何頻率的焦慮都是使心、心神疾病的發生率高?!靶闹魃衩鳌边@些情緒刺激作用于心,損傷心神,暗耗心陰心血,使心神失養以致心神失常從而產生心、心神疾病[13-16]。
《素問·上古天真論》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所以對于日常飲食,要做到謹和五味,不偏嗜葷素,食性有節;也要做到飲食規律、食量有節,以清淡、少油少鹽為先。日常起居要做到按時,不晝夜顛倒,勞逸結合,運動有度,做到“外不勞形于事,內無思想之患”、排除雜念妄想“志閑而少欲”。保持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使心、心神得養,減少精神系統疾病的發生,或者雖然發生但病情不重,或是較快好轉。
參考文獻
[1]李燦東.中醫狀態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65.
[2]李燦東.中醫健康管理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8:73.
[3]朱文鋒,晏峻峰,何軍鋒,等.中醫辨證的雙層頻權剪叉算法[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8,15(1):108-109.
[4]Komnenov D,Levanovich PE,Rossi NF.Hypertension Associated with Fructose and High Salt:Renal and Sympathetic Mechanisms[J].Nutrients,2019,11(3):569.
[5]鄧珍珍,沈藝.《黃帝內經》中養生術語的英譯:以“德”字為例[J].世界中醫藥,2017,12(11):2835-2837,2841.
[6]李吉武,李雙蕾,唐愛華,等.探析《黃帝內經》“中和”思想的體現與運用[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12(10):1355-1358.
[7]張曉敏.《黃帝內經》五味偏嗜內傷五臟的病機理論研究[D].長春:長春中醫藥大學,2017.
[8]Jike M,Itani O,Watanabe N,et al.Long sleep duration and health outcomes:A systematic review,meta-analysis and meta-regression[J].Sleep Med Rev,2018,39:25-36.
[9]Chanchlani N.Health consequences of shift work and insufficient sleep[J].BMJ,2017,356:i6599.
[10]Gourgouvelis J,Yielder P,Murphy B.Exercise Promotes Neuroplasticity in Both Healthy and Depressed Brains:An fMRI Pilot Study[J].Neural Plast,2017,2017:8305287.
[11]李有強.中醫身體觀及其運動養生思想[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40(10):817-824.
[12]Watts AW,Rydell SA,Eisenberg ME,et al.Yoga′s potential for promoting healthy eat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s among young adults:a mixed-methods study[J].Int J Behav Nutr Phys Act,2018,15(1):42.
[13]楊棟,洪霞.結合《黃帝內經》探討失眠與焦慮的關系[J].北京中醫藥,2017,36(11):1020-1021.
[14]夏夢婷.《黃帝內經》的心理養生思想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8.
[15]許丞瑩,李瑞.基于“心主神明”淺析冠心病伴焦慮抑郁[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8,16(10):1448-1449.
[16]Jones MC,Smith K,Herber O,et al.Intention,beliefs and mood assessed using electronic diaries predicts attendance at cardiac rehabilitation:An observational study[J].Int J Nurs Stud,2018,88:143-152.
(2019-08-01收稿 責任編輯:楊覺雄)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峽聯合項目(U1705286);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大項目(GZY-FJS-2017-64);科技部重大項目(2013FY114400-3)
作者簡介:劉婷(1995.02—),女,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老年病方向,E-mail:1220928504@qq.com
通信作者:李燦東(1964.06—),男,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中醫診斷學和中醫健康管理,E-mail:fjzylc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