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學粉 貴州民族大學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了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是中華民族不可缺失的文化符號。在中國經濟全球化與社會現代化轉型進程中,眾多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失傳的危險。布依族高臺獅燈舞在社會轉型之前,在馬嶺鎮幾乎村村都有舞獅隊,但是在社會轉型時期,由于種種條件的限制導致舞獅隊急劇減少,如今僅零星地在幾個村落勉強生存著。貴州省興義市馬嶺鎮瓦嘎村布依族高臺獅燈舞主要在布依族的傳統節日、婚喪嫁娶、民間演出等場合出現,它是布依族民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布依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風俗文化、宗教信仰和對理想的追求等一系列表達,在增強民族凝聚力,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近年來,由于社會的快速發展,高臺獅燈舞面臨生存危機的同時也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制定有效的保護性措施,并且需要相關的專業人員進行搶救。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績,為了進一步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意見》涵蓋了五個部分,并且對進一步加強非遺保護提出了主要的目標。到2025 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得到有效保護,工作制度科學規范、運行有效,人民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參與感、獲得感、認同感顯著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服務當代、造福人民的作用進一步發揮;到2035 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全面有效保護,傳承活力明顯增強,工作制度更加完善,傳承體系更加健全,保護理念進一步深入人心,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在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中的作用更加彰顯[1]。
瓦嘎布依族高臺獅燈舞是流傳在貴州省興義市馬嶺鎮瓦嘎村的一種民族民間舞蹈,于東漢時期傳入盤江流域,三國南北朝以后逐漸盛行。元明清時代,舞獅活動在這一帶的布依族中廣泛流傳。下瓦嘎布依族古寨,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悠久歷史,具有遠近聞名的高臺獅燈民間文化藝術,每年節日較多,如正月獅燈鬧新春、三月三、六月六、六月二十四、祭山等,是為最隆重的民族節日,獅子是人們公認能辟邪、驅瘟、消災免難、保吉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精神寄托,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瓦嘎村“布依族高臺獅燈舞隊”主要活動
布依族獅燈文化在特殊時期被視為牛鬼蛇神等封建迷信,曾被禁止且被清查銷毀表演的獅燈道具,經過曲折的過程才得以保存下來并且流傳至今。
改革開放以后,國家制定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針,高臺舞獅不僅具有較深的文化內涵,而且對鍛煉人們的意志和身體起著很大作用。具豐富了人們的文化娛樂活動。對研究它的歷史、弘揚民族、民俗、民間文化藝術、增進團結,構建和諧社會,有著較高的歷史意義和精神價值,所以我們要更進一步保護和傳承布依族高臺獅燈舞。
在一個完整的舞獅隊中,有眾多的角色且每個角色都有各自的特點,有唐僧、豬八戒、孫猴子、沙和尚、白骨精和眾多小猴子等多種角色,其中孫猴子和沙和尚特別諧謔,他們主要用手帕引導和挑逗獅子攀登桌子重疊的高臺,在這過程中獅子要使出渾身的本領,正上、倒上、翻上,行動敏捷地盤旋在高臺上。每個角色各安其職,在最頂端的桌子四腳朝天,獅子踩在八仙桌腳上表演倒立、翻滾、跳躍等表演,在此過程中沒有安全繩保護。通過“布依族高臺獅燈舞”自身的運動特點,使得人體的速度、力量、柔韌、耐力、協調、靈敏等素質得到鍛煉。布依族高臺獅燈舞具有獨特的精神氣質和高度動態的運動風格,在其中還將武術動作和舞蹈動作表現得淋漓盡致,表演者在喜慶的氛圍和伴樂中完成一系列高難度動作,在滿足人們精神層面的同時還可以強身健體。
布依族高臺獅燈舞在表演時用的道具也是一道獨特的風景,采用六張甚至更多的八仙桌重疊成筆直高臺。通過訪談傳承人了解到高臺的重疊方式有兩種,被稱為“一根蔥”和“牌坊架”,一根蔥指的是單桌從低到高重疊;牌坊架指的是“四、三、二、一”等依次重疊。然后獅子在架子上盤旋到頂端,在此過程中完成翻、滾、疊等驚險動作。這些驚險的動作也被形象稱為“鯉魚飆灘”“翻天印”“吊崖”“立青天”“坐涼臺”“立肚皮”等動作,表現出高超的功夫。高臺獅燈的打擊樂器稱為“響器”,由馬鑼、缽、堂鑼、鼓等組成,打法有上百種,新穎別致,變化極大。民間傳統文化與現代民俗兩者的有機結合,既順應時代潮流的,也生動展示了布依族的風俗習慣、生產現狀、宗教信仰和理想追求等,對增強民族凝聚力、弘揚優秀民族文化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布依族傳統體育文化與布依族的民族體育生活息息相關,它從本質上反映了布依族傳統體育特征,布依族體育文化規范著本民族的體育行為并在行動上給予指導,同時也影響著人們的體育價值觀念。該項目是在特有的歷史傳統和布依族文化背景下產生的活態運動項目,極富民族文化內涵。布依族高臺獅燈舞最早是用于祭祀活動的舞蹈,將體操、雜技、民族鼓樂集于一體,主要出現在布依族的重要節慶日及婚喪嫁娶等場合。它承載著布依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社會結構、節日習俗、智慧精髓、民族生存和理想追求等至關重要的文化信息,通過獅燈舞祈求平安,驅兇避禍,寄托了布依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滿足群眾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市場經濟是導致布依族高臺獅燈舞出現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從現在看,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得到傳承綿延下去,除了要堅持本民族的歷史和傳統的前提,也要積極地適應現代化發展的潮流,響應國家的號召。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所以布依族高臺獅燈舞的保護要與社會發展相適應,通過市場經濟的運作,加大對獅舞的投資力度,使傳承人能夠靠自身的高超技藝解決生活問題,這樣既有利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也解決了傳承人工作方面的問題。
職能部門要專門組織人才,集中財力物力,系統的整理布依族高臺獅燈舞的技術理論體系,加強各方的交流與合作,拾遺補漏,充分挖掘布依族高臺獅燈舞的原貌加以保留。在這樣的基礎上,出版傳統布依族高臺獅燈舞的理論書籍與演練光碟。建立具有官方威信的網站,打破抱殘守缺,故步自封的思想作風。通過挖掘和整理,在保持原貌的同時加以改造,以項目的形式參加貴州省省運會以及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以全新的面貌向全國人民展示布依族高臺獅燈舞的獨特魅力,達到宣傳和傳承的作用。
公開現有的成果,與布依族高臺獅燈舞愛好者共同挖掘并將其印刷成冊,同時選任德才兼備、品學兼優的民間舞獅高手到大、中、小學進行任教,特別是體育院系可為該項目提供身體素質優秀的人才,再開設相關的選修課和必修課,在學習技術的同時也要對獅舞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入了解。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支持武術館或一些專門的武術院校在中小學開設傳統布依族高臺獅燈舞課程,培養優秀的項目傳承人。
現代社會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極大的提高,人們都極力追求精神生活上的滿足,但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只對豐富多彩的健身、修身、娛樂項目感興趣,對類似于布依族高臺獅燈舞的傳統民間體育項目不會太關注,別說用來鍛煉,就算是欣賞也成問題。但是隨著人類社會不斷進步,人們可通過練習布依族高臺獅燈舞和觀看布依族高臺獅燈舞表演來豐富娛樂生活。
貴州省興義市馬嶺針瓦嘎村布依族高臺獅燈舞自成體系,具有別具一格的文化內涵和外在形式,加之興義市有馬嶺河峽谷、萬峰林等獨特的旅游資源,體現了旅游資源價值的重要因素,將它與現代競技體育融合在一起,展現出布依族高臺獅燈舞全新的面貌,使其更加發揚光大,在與世界融合中推廣。布依族高臺獅燈舞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進程中,高度濃縮了中華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具有自身獨特的文化特征,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生活、觀念和行為。我們以布依族高臺獅燈舞為媒介,以其的獨特民族文化,助力民族精神振奮,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為實現中國體育事業的騰飛奠定堅實的基礎。
1.根據相關資料的搜集整理通過訪談傳承人了解到高臺的重疊方式有兩種,被稱為“一根蔥”和“牌坊架”,一根蔥指的是單桌從低到高重疊;牌坊架指的是“四、三、二、一”等依次重疊。然后獅子在架子上盤旋到頂端,在此過程中完成翻、滾、疊等驚險動作。這些驚險的動作也被形象稱為“鯉魚飆灘”“翻天印”“吊崖”“立青天”“坐涼臺”“立肚皮”等動作,表現出高超的功夫。
2.通過使布依族高臺獅燈舞與現代化社會發展相適應,加強對該項目的發掘整理和創造性轉化,進行學術研究和推廣,引入學校教學當中,還原到民間活動當中,以人文旅游等多種方式對布依族高臺獅燈舞進行保護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