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以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尤其是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召開以來,黃岡市委、市政府不斷加強對民族工作的領導,將其納入“一把手工程”。積極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發揮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和涉疆工作協調領導小組作用,制定完善了四大工作機制。
部門責任機制。制定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創建工作任務清單,尤其對統戰、教育、城管、市場監管等與民族工作密切聯系的部門進行任務分工,壓實各部門工作責任。
研判會商機制。協調各部門精準研判矛盾糾紛,定期開展會商,做好信息報送;在重大時間節點和節假日啟動應急研判會商,精準研判可能存在的風險點,及時通報,制定解決措施。
述職報告機制。要求各地各部門每月25日報送工作情況,每半年召開領導小組專題會,各部門匯報民族工作開展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案,有突發事件或特殊情況時第一時間進行專題報告,做好突發事件處置工作。

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七進”工作推進會

黃岡市黃梅縣舉行少數民族務工經商人員語言文化政策教育培訓班
檢查督辦機制。領導小組辦公室不定期對相關部門工作開展情況進行檢查督辦,對因領導不重視、工作預案不完善、工作措施不全面、有麻痹松懈思想,引發矛盾糾紛和產生重大影響的,嚴肅查處問責。領導小組機制的健全完善,有利于形成各地各部門共同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合力。
深入謀劃工作舉措,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高標準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鄉鎮、進學校、進連隊、進宗教活動場所。
制定“七進”規范。主動謀劃,制定《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七進”基本規范(征求意見稿)》,廣泛征求各地各部門意見,并經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同意,由市委書記簽批,在全市印發《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七進”基本規范(試行)》。《規范》既有落實黨組織民族工作主體責任,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等共性要求,也有尊重各民族職工、學生在生活、飲食等方面的風俗習慣,開展民族團結軍民聯誼活動等個性要求;《規范》還根據不同單位、處所,有針對性有側重地提出要求,如進機關注重政策落實,進企業注重用工平等,進社區注重營造氛圍,進鄉鎮注重服務管理,進學校注重宣傳教育,進連隊注重開展活動,進宗教活動場所注重制止非法傳教、抵御滲透等等,將“七進”活動進一步細致化、具體化,在以往開展活動的基礎上增強規范性和可操作性。
開展檢查督辦。在征得市委同意的情況下,開展民族專項工作督查,重點督查各縣市區落實《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七進”基本規范(試行)》任務完成情況。成立以市委統戰部領導帶隊的4個督查小組,分區域全覆蓋赴各地開展工作督查。
科倫·麥凱恩:要敬重樹林中的小屋,如果那是你最終的歸宿。敬重在狗窩一樣的公寓里長年累月的靜默和坐立不安。敬重友誼。敬重貧窮。敬重遺產。敬重你走的無論哪一條路。
組織互觀互檢。為促進各縣市區互相交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七進”經驗,提升“七進”工作成效,組織各縣市區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七進”互觀互檢,對照《規范》在自查的基礎上開展交叉檢查,形成互觀互檢報告,推動《規范》在全市的落實。
以發掘、選樹、宣傳民族團結進步典型為抓手,推動全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
發掘培育典型。挖掘一批在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維護社會穩定和公益慈善事業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的典型人物和單位,給予政策上的支持與指導,引導他們堅定政治方向,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選樹推薦典型。對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積極向國家和省有關部門推薦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單位或個人,先后有羅田縣蔬菜村黨支部書記馬福生、市委統戰部民族科科長董志紅、黃岡師范學院少數民族輔導員祖拉也提·卡斯木、黃州區民宗局民族工作干部吳峰等獲全國、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浠水縣國稅局、黃岡市宗教團體聯絡辦公室、黃岡市中等職業學校(集團)、紅安縣民宗局等單位獲全國、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單位。
宣傳推介典型。充分發揮典型引領示范作用,在全社會廣泛宣傳民族團結進步典型的先進事跡,利用電視臺、互聯網、微信公眾號、報紙等途徑大力宣傳推介,營造“推進民族團結、爭做先進模范”的氛圍。
全面落實民族平等政策,積極做好少數民族群眾服務管理工作,加快推進少數民族群眾融入黃岡。
出臺交融文件。制定并印發《黃岡市貫徹落實〈湖北省關于創造良好環境 進一步促進新疆少數民族群眾在鄂交融發展的實施意見〉實施方案》,用切實可行的措施助力少數民族群眾融入當地。
落實交融政策。依法保障少數民族群眾合法權益。近幾年來,依托社區服務站,在住房租賃、就業介紹、子女入學、法律援助等方面累計為16批97戶流動少數民族人員提供服務。
做優交融服務。由統戰民宗部門牽頭,與民政、人社、教育、城管、市場監管等部門配合,加強少數民族務工經商人員和少數民族學生服務管理,不斷提升他們的生產學習生活質量。協調城管部門為城區少數民族群眾合力力和迪力夏提規劃了6個經營攤點,提供3臺無煙燒烤車。牽頭做好黃州、團風、蘄春等縣新疆籍有組織務工人員服務管理工作,共為349名少數民族群眾提供在防疫、薪酬、飲食習慣等方面的保障。
共同交融發展。在幫助少數民族群眾在黃岡生產生活的同時,注重引導少數民族群眾積極參加公益慈善活動,以實際行動回饋黨和政府以及當地群眾對他們的關心關懷。截至目前,在黃岡少數民族群眾在抗疫期間,累計捐款捐物價值1.19萬元,有8名少數民族群眾參與疫情防控志愿服務工作,迪力夏提還受到湖北省委統戰部表彰。防汛期間,黃州區少數民族群眾積極參加防汛工作,并為社區防汛人員送去慰問物資,有力地促進少數民族群眾融入黃岡。
積極搭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平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落地落實。
培育平臺亮點。謀劃在大中專院校建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地,在街道(鄉鎮)、社區(村)建立少數民族服務站點和窗口,在民族村建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在企業設立少數民族創業致富基地,在與民族工作緊密聯系的機關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
黃岡中學、黃岡市中等職業學校(集團)已啟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地的建設,紅安縣已投入500多萬元用于沙河村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黃州區四海社區、麻城市鼓樓社區等被評為省級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單位。2020年11月6日,組織大中專院校少數民族學生開展了“愛國愛家奔小康”家書征文演講比賽,十多個民族的800多名學生參加比賽,經過初賽、復賽,最終選出16名優秀代表進入決賽,《直播黃岡》欄目組對決賽進行全程網絡直播,吸引了2.21萬人觀看,營造了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濃厚氛圍。
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創新民族工作社會化服務,與在黃高校黃岡師范學院簽訂橫向項目協議,由該校負責組織師資進行線上線下雙向互促學習,不斷提升少數民族群眾漢語水平。自培訓開展以來,累計培訓少數民族群眾4000余人次。
堅持“四聯四送”。按照湖北省委統戰部部署安排,持續在全市范圍開展民警聯系培訓點送法治課、統戰民宗干部聯系培訓點送民族宗教政策、社區干部聯系新疆籍同胞結聯誼結對子送溫暖、志愿者教師聯系培訓點送國家通用語言培訓服務等“四聯四送”工作要求,全市累計開展“四聯四送”100余次,各民族群眾的幸福感、認同感、歸屬感進一步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