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平章
湖北省鶴峰縣容美鎮大溪村,歷史悠久,山美水美,作為傳統村落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社會價值。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槽門寨子,據傳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早在2018年12月,國家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等部門就將大溪村列入第5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三月中旬的一天,我們來到離縣城十來公里的大溪村拍櫻花。從芭蕉河庫區盤旋而上,進入大溪山間平地后,兩溪交匯,一條溪流源自東北的大山,另一條源自東南的大山。源自東南的叫大溪,春夏溪水浩浩蕩蕩,冬天也不會斷流。上游寬闊處,便是當年大溪村公社所在地,公社古老陳舊的兩層老瓦屋還在,一棟棟民間留存的老瓦屋也保留下來,組成了歷史悠久的自然村落。老村落里有茶廠、小賣部、村衛生室,規模雖然都不大,但頗具生活氣息。
東北邊的小溪,春水還在孕育之中,新砌的河堤,提防著溪水不講理時的泛濫。大溪村村部沒有建在大溪老行政中心原公社的位置上,而是設在小溪北岸邊,我們看到五星紅旗在小溪畔飄揚。在村委會旁邊,有一棵高大的紅豆杉,主干要幾個人合圍才能抱住,蓬勃的枝葉漫天伸展,遮天蔽日。紅豆杉的四周,不僅留存著古老的吊腳樓、老瓦屋,還有新建的小洋樓。
走到紅豆杉樹下,鮮花盛開,芳草鋪地。樹下有十來座古墓。在旁邊老瓦屋里居住的向大叔告訴我們,那些立著石碑或沒有石碑的古墓,都是大溪人祖先的墳塋,先人們長眠于地下幾百年了。大溪人的祖先早年或來自江西,或來自湖南,或來其它省份。先祖們逐水而居,在荒蕪的兩溪旁開墾荒地,代代薪火相傳,才有了現在的美麗家園。
大溪人守護著先祖的墳塋,一顆不老的心安然向暖,乳白的炊煙在老瓦屋頂氤氳,他們靜坐在家中,卻醉倒在落花前。
三月的大溪,滿眼春色。各種各樣的花朵竟相綻放。桑樹的嫩葉芽兒是銀灰色的;高大的三角楓,聚集一起像滿樹火花;一串一串排列的旌節花,像吊著的旌旗穗子,十二分的整齊。

鶴峰縣容美鎮大溪村
我們對著那些嬌媚的花朵恣意拍攝,拍去拍來,總是不如意。后來,還是以花為前景,以大瓦屋、吊腳樓為背景拍攝更好看些。還是把大溪人作為拍攝背景來拍攝更耐看些。花朵只有配上大溪、小溪的煙火民生,才具有人文情懷、中國元素。
我們踩著鋪滿鮮花的小路,在鶯飛燕舞中進入地處峽谷中的大溪村5組——槽門寨子。槽門寨子遺存有連片的百年吊腳樓,一棟連著一棟。吊腳樓前有長長短短的麻條石。一條條石痕,已被歲月的滄桑磨平,蛛絲兒結滿了雕棟畫梁。
寨子里有一條東西向的小溪——向家溝。寨子里的土家人,就像向家溝清澈的流水一樣歡快,個個愛唱山歌,人人會唱山歌,用他們的話說,“嘴里一天不唱歌,心里覺得不快活,早上起來就開始唱,一直唱到太陽落”。
據說土司王田九霄和美女向玉珠,就是以歌為媒,在槽門寨子結為百年之好的。從那時起,槽門寨子悠久的山歌歷史就書寫起來。那天,我們一行在槽門主寨吃農家樂。正吃著,70歲的王大媽在桌上端著酒杯唱了起來。
“一杯酒兒引郎來,把郎引到香火臺,情妹妹兒把酒篩……”。王大媽的歌聲剛落音,71歲的黃大媽,放下酒杯,接上了腔:“二杯酒兒清又清,二人飲酒問生根,問郎幾時生?郎是正月十五生,姐是元宵鬧花燈,二人真老庚。”
經常在寨子里采風的縣攝影家協會主席“王爺”介紹說,這是在唱《勸郎十杯酒》。“王爺”接著黃大媽唱了其中的男腔。
在歡快的氣氛中,我們五六個同去的男女跟著合唱起來:“四杯酒兒已成雙,上瞞爹爹下瞞娘,瞞不過小情郎,既瞞哥哥又瞞嫂,一家大小都瞞到,二人好相交。”在兩個大媽唱的時候,有人就拿手機拍照、錄音,把這歡快場面,發到了朋友圈。
來這里吃午飯之前,我在向家溝下游的鄧家,碰到鄧奶奶,鄧奶奶正在外面的夢花樹前打結,我對鄧奶奶說:“聽說槽門寨子的人都會唱歌,您會唱嗎?”奶奶說:“會唱,等我把這夢花樹結打完了就給你唱!”
鄧奶奶引我進屋,給我們倒上香茶,然后坐下來唱了起了山歌:“姊妹乖呀姊妹乖,扯根櫻桃滿路裁。回去櫻桃才發芽,轉身櫻桃結成雙。想起妹妹情意長。”78歲的鄧爺接著唱道:“姊妹親呀姊妹親,姊妹長大要合心。莫學櫻桃紅了臉,莫學花椒黑了心。要學松柏永長青。”
2月12日,我們曾驅車芭蕉河,溯流而上。沿途群山仙袂飄飄,云霧蒙蒙,氣象非凡。
碧綠的芭蕉河,靜靜地躺在大山懷抱里,河面輕霧氤氳。大溪村的吊腳樓,倒映河中,湖光山色美不勝收。
當天中午,我們來到大溪村三組,低處鮮花盛開,春意盎然。佇立高處,極目遠望,但見東北方向,巍峨壯麗的雪山,白茫茫一片,聳入天穹。白云纏在腰間,時隱時現,變幻萬千。再看壯麗的雪山下,村莊,人家,星羅棋布;寬敞的大道上,有大車小車往返穿梭,喇叭聲聲在山間回響,不絕于耳。
隨后,我們來到山頭高處一棟老瓦屋前,有村民正在建新房。說這大溪一帶,是數百年前容美田氏土司西府所在地,建有土王宮,曾經住過好多代土司王爺。
我們的視線離開土司西府遺址,向芭蕉河上游眺望,云霧蒸騰,青山如黛。一位大媽告訴我們,遙遠的盡頭,是太平鄉三岔口村。
去年夏天,我們一行五六人,曾去過三岔口,那兒是容美土司四關四口之一。芭蕉河的上游,河水清澈,千萬條潺潺溪水,越聚越多,最后一起注入芭蕉河。隨著近年來的生態治理,芭蕉河的水質越來越好。這一河清流甘泉,就是大自然饋贈給鶴峰縣城數萬人的珍貴禮物。
芭蕉河兩岸,是一個很有故事的地方。
老百姓都知道,有個土家族詩人叫田九齡,生前寫詩千百首,后來這里相繼出現了八位田氏土司詩人,且人人有詩集。這一文化現象,不僅在西南土司文學史上非常壯觀,也是中國詩壇上一道十分亮麗的風景線。
田九齡去世后,就埋葬在大溪上邊不遠的一個叫歌唱灣的地方。今天,我們沒有準備紙錢高香,也不知道六老爺確切的長眠位置。我們約定,要擇一個黃道吉日,約上一群詩友文友,重訪芭蕉河,重游大溪村,為六老爺祭掃荒冢,齊聲吟誦新時代的詩篇:
寒風輕輕吹,冷雨絲絲落。
詩人長眠地,土王流連廓。
大溪底蘊厚,景色不容錯。
千古辭賦新,春漫芭蕉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