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慶良 董志紅
黃岡市中等職業學校(集團)是湖北省對民族地區實施教育幫扶的職業學校,已連續9年面向青海省三江源地區招收民族中職班,現有少數民族學生101人。近年來,學校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的重要批示為指導,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拓展職業教育內容,有力推動了各民族學生交往交流交融,先后被表彰為“湖北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湖北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學校”。

黃岡市2019年慶祝建國70周年“團結愛國跟黨走”主題演講比賽
學文化增信心。從青海三江源等地走出來的孩子,文化基礎相對薄弱,漢語水平不高。為此,學校為孩子們單獨制定教育教學計劃,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在為他們選配業務能力強的任課教師、有愛心和耐心的班主任的同時,通過分層教學、結對幫扶等方式,使民族地區的學生學習信心增強,文化素質明顯提升。在省市各類技能大賽中,先后有多名少數民族學生獲獎。在歷屆高考中,本科升學率達到20%以上,過省線率達95%以上。

學專業強本領。來自青海等地的學子,大多是農牧民的子女,迫切希望掌握一技之長。學校充分利用職教資源,結合當地對技能人才的需求合理設置專業和課程,積極探索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集中安排實習,培養學生職業適應能力、團隊意識、質量觀念和工匠精神,極大提高了少數民族學生建設祖國、報效家鄉的能力。
學知識求認同。學校堅持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與學科教學相結合、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相結合;開展“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相互離不開”的“三個離不開”教育;要求所有任課老師學習、傳播民族團結知識;教育各民族學生樹牢“我們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意識,在校要尊重老師,出外要尊重市民,回鄉要宣傳民族大家庭的友誼,使民族認同感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建交流機制。學校深入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中南民族大學聯合建設教育基地。建設談心室,安排心理學專家對少數民族學生開展心理疏導;建設活動室,為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民族政策法規教育和特色民族文化活動搭建平臺;建設展示室,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展示各民族文化,讓在內地求學的民族地區學子切實感受到家的溫暖。
建交往機制。民族地區學生大多能歌善舞,為展示他們的興趣特長搭建平臺(第二課堂)。同時定期舉辦民族舞大賽、節日晚會、畢業成人禮等活動,讓學生展示才藝。2020年“青海格桑 綻放黃岡”元旦晚會、2020年“迎中秋、慶國慶”民族團結共建校地聯誼活動受到社會各界關注,網上直播訪問量均達到10萬人次。
建交融機制。開展專題講座,介紹《藏漢文化交流史》《東坡文化》,組織開展藏文詩歌朗誦大賽、情滿三江源藏舞比賽及大型足球、籃球賽等文體活動。對接紅安革命烈士紀念館、黃岡伊利乳業等10余家單位,開展校外社會實踐活動。豐富的活動極大促進了民族地區學生與內地學生深度交往交流交融。
弘揚“紅色文化”,學黨史、感黨恩。學校(集團)黨委堅持定期研究民族班教育教學工作,制定了《黃岡市中等職業學校(集團)關于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實施方案》,在人財物各方面給予全力支持。
通過講家國大愛思政課和專題輔導等方式,開展“四史”教育,組織學生到紅安、麻城參觀黃麻起義烈士陵園、陳潭秋革命烈士紀念館,品讀黃岡紅色革命文化。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為支持“第二故鄉”戰勝疫情,青海籍學生及家長自發向黃岡市捐款4678元,生動詮釋了藏漢民族一家親、攜手抗疫感黨恩。
爭當“紅色工匠”,聽黨話、跟黨走。為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青年學生志愿服務能力和水平,學校組建了“紅色工匠”志愿服務隊。廣大少數民族學生積極參加志愿服務活動,通過文明倡導、綠化環保、應急救援、便民服務等志愿服務活動,增強“四個自信”“五個認同”。在服務社會的同時陶冶情操,堅定信念,真正做到聽黨話、跟黨走。
賡續“紅色基因”,同奮斗、共繁榮。9年間,黃岡市中等職業學校(集團)培育了一批批優秀玉樹學子。
2013屆果洛藏族自治州女孩摘拉措,現任職于青海高速果洛段大武收費站;2017屆畢業生才讓措同學成為果洛藏族自治州高考文科狀元,被青海師范大學英語專業錄取;2018屆玉樹藏族自治州畢業生代青梅久等11位同學分別被青海大學、青海民族大學等高校錄取。
這些從黃岡革命老區“第二故鄉”走出來的優秀畢業生,正成為推動青海省三江源地區和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脫貧攻堅、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