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社會大環境下,認知功能障礙相關腦疾病成為我國乃至全球人口健康領域面臨的重大挑戰。腦科學是研究腦認知、意識與智能的本質與規律的科學。現在,腦科學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隨著腦成像、生物傳感、高通量單基因測序、精準基因組編輯、大數據處理以及人機交互等新技術不斷涌現,腦科學正成為多學科交叉的重要前沿科學領域,也是眾多國家的科技戰略重點。
2021年4月8-11日,在武漢抗疫勝利一周年之際,由武漢科技大學腦科學先進技術研究院承辦的第三屆中醫腦科學大會暨認知障礙新進展高峰論壇順利召開(圖1)。來自全國的400余名專家學者以“認知障礙中西醫學新進展”為重點,探討了認知障礙及各類腦病中醫藥研究進展,實現基礎與臨床、技術與轉化的交叉碰撞,促進了中醫與腦科學研究的合作與發展(圖2)。
武漢科技大學腦科學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曾燕主持大會開幕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央指導組專家、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圖3),中國科學院院士、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院長蘇國輝(圖4),湖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公共衛生總師張定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申勇,南京大學教授孔令東,清華大學教授李梢,陸軍軍醫大學教授王延江,廈門大學教授許華曦等60多位專家學者在場作了高水平的學術報告(表1)。在青年論壇環節,武漢科技大學青年學者胡斐斐、李金泉(圖5)和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李越等分別作了主題報告。此外,該會議還舉行了年度杰出學者及年度青年科學家的頒獎,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游自立獲“年度杰出科學家”、上??萍即髮W教授胡霽獲“年度優秀青年科學家”殊榮。最后,武漢科技大學醫學院院長朱長才致閉幕詞。
圖1第三屆中醫腦科學大會暨認知障礙新進展高峰論壇現場圖
圖2第三屆中醫腦科學大會暨認知障礙新進展高峰論壇集體合照
以此次會議為契機,希望國內中醫腦科學研究實驗室科學決策和超前布局,在認知障礙相關重大腦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早期診斷和介入、臨床轉化和中醫腦科學領域謀求重大突破和跨越,成為中國腦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平臺和一股重要力量。建立國際化科研合作模式,達到學生培養、技術、資源以及樣品數據共享目的。
圖3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央指導組專家、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
圖4中國科學院院士、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院長蘇國輝
圖5青年論壇環節李金泉作學術報告
表1第三屆中醫腦科學大會暨認知障礙新進展高峰論壇報告目錄
報告名稱網絡藥理學與胃癌中醫藥防治培元固本、益智安神治法防治失眠健忘的研究補腎化痰好忘方抗AD的神經可塑性機制研究基于中藥小分子發現調節腦穩態新機制基于新型核受體免疫調節機制的快速抗抑郁藥物研究Huntingtin Knock in pig model阿爾茨海默病精準診療精神分裂癥認知功能損害復方逍遙散治療肝郁脾虛型抑郁癥證治規律研究進展年度杰出學者報告小膠質細胞促神經發生作用及其抗抑郁效應年度青年科學家報告應激:從行為到免疫中醫腦病與腦穩態中醫藥防治慢性疼痛的臨床療效評價腦卒中后疼痛中β-catenin/COX-2炎性環路激活與中醫藥的干預基于耳甲-迷走神經聯系治療抑郁癥從基礎到臨床研究腦病中醫藥研究阿爾茨海默病中藥多維評價研究實踐與思考桂枝加葛根湯改善AD小鼠神經炎癥和記憶障礙的藥效物質基礎研究黃蒲通竅膠囊入血成分分析及作用靶點篩選老年性癡呆早期的關鍵病機及中醫的干預策略中樞腺苷受體參與電針緩解炎癥性腸病誘發焦慮的機制c fos/Jun B對ARC區域POMC的轉錄調控介導電針鎮痛的中樞機制井穴刺絡法對急性中樞損傷的促醒作用及機制研究電針緩解神經性疼痛的皮層環路機制研究電針通過抑制NLRP3炎癥小體改善早老基因1/2條件敲除小鼠神經炎癥介導的認知功能障礙腦病模式動物與方法慢性痛中芳香烴受體與脊髓神經炎癥基于模式生物的缺氧耐受中藥活性成分的篩選與鑒定以秀麗隱桿線蟲為模式生物的阿司匹林姜黃素酯抗氧化及抗衰研究利用斑馬魚研究生物鐘對精神疾病調控的新機制認知障礙基礎與臨床Neuron-derived neuropeptide Y finetunes the splenic immune responses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Amygdala-hippocampal innervation modulates stress-induced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 through AMPA receptors Epigenetic Regulation:Linking Brain Aging and Alzheimer's Disease阿爾茨海默病-果蠅模型的建立與應用miR-135a-5p mediates memory and synaptic impairments via the Rock2/Adducin1 signaling pathway in amousemodel of Alzheimer'sdisease腦代謝與代謝動力學研究及其在腦功能異常中的應用Two-poredomain potassium(K2P)channel regulatesmultiplex rhythmic behaviors報告人李 梢王 平陳 剛孔令東杜 靜李世華郁金泰吳仁容陳家旭游自立胡 霽田貴華唐和斌榮培晶徐世軍徐 穎蔡 標文 磊李 熳呂志剛徐枝芳張 力陳永君王彥青涂海軍成紹武王 晗曹 罡任超然張 勇劉 強薛 雷朱鈴強王 杰高尚邦單位清華大學湖北中醫藥大學暨南大學中醫學院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暨南大學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暨南大學中醫學院電子科技大學上海科技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中南民族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成都中醫藥大學藥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安徽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廈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南京中醫藥大學針藥結合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天津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暨南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華南針灸研究中心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湖南大學生物學院湖南中醫藥大學蘇州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同濟大學生命科學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華中科技大學
報告名稱GABAergic RGCsmediatelooming-evoked fear response Neurexin以不同方式調節GABA能神經元的突觸傳遞恐懼消除記憶中的神經表觀遺傳學機制青年論壇Population attributablefractionsfor risk factorsfor all-causedementiain rural and urban China:a cross-sectional study Calsyntenin 1失調影響脆性X綜合征小鼠學習記憶的海馬環路機制血管性癡呆的中西醫結合診治Reducing histone acetylation rescues cognitive deficits in a mouse model of Fragile X syndrome阿爾茨海默病中δ-分泌酶的分子調控機制腦白質高信號相關認知障礙的神經影像學研究進展女貞子酚苷富集物改善小鼠抑郁樣行為的效應機制研究基于微陣列分析人參皂苷CK靶向調控Aβ減輕神經元氧化損傷和突觸障礙的分子機制研究六郁湯治療抗精神病藥物所致代謝綜合征的網絡藥理學研究杜仲活性成分抑制腦缺血后內皮細胞焦亡的作用及機制研究麋鹿角“填精補髓”的神經活性評價和功效物質基礎研究Synergism of two natural compounds in Yueju conferred rapid antidepressant activity via upregulation of hippocampal PACAP滋陰安神方調控睡眠剝奪能量代謝機制及臨床研究補腎疏肝法對MSG-大鼠-肝再生模型眶額葉皮層損傷的作用及機制研究報告人沈 吟江 漫魏 嵬胡斐斐李金泉鄭國慶李 越王志昊陳 琳馮 睿李 娜李寧寧龐 濤朱 悅張海樓黃攀攀趙賓賓單位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基礎醫學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武漢科技大學武漢科技大學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天津中醫藥大學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長春中醫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中國藥科大學藥物科學研究院南京中醫藥大學藥學院暨南大學湖北中醫藥大學湖北中醫藥大學
講 者:張伯禮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央指導組專家、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
研究方向: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和中醫藥現代化研究。
報告題目:中醫藥抗擊新冠肺炎的收獲與思考
張伯禮院士在報告中指出腦科學是前沿醫學,相關研究偏重基礎研究,我國腦計劃在臨床方面的研究少,并未把中醫藥納入其中。事實上,中醫在治療腦病方面有數千年經驗,針灸、藥物治療也有一些經過驗證的療效,能夠彌補西醫治療的不足。他認為,有必要開拓一條有中國特色的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的腦科學研究之路。在報告最后階段,張院士全面展示了中醫藥在新冠防治的作用,表示中醫藥作為新冠疫情防治的中國方案亮點,為全社會的疫情防控提供了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
講 者:蘇國輝中國科學院院士、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院長
研究方向:改善中樞神經再生并緩解精神障礙疾病的藥物和非藥物策略。
報告題目:非藥物抗抑郁策略研發:從基礎到臨床
蘇國輝院士此次報告聚焦抗抑郁治療,圍繞神經網絡可塑性等科學問題,以當今社會老齡化和低齡化精神衛生問題作為切入點,從運動與腦健康,光療增強空間記憶、抗抑郁的功能及機制,以及預防性枸杞糖肽緩解負性刺激誘發的抑郁癥三個方面進行系統闡述,并介紹了有關神經系統康復、小分子調控干預等多層次的研究成果。最后介紹了其團隊在開發枸杞糖肽對提高神經系統疾病防治的最新進展,向我們展示了非藥物防治精神疾病尤其是抑郁癥的廣闊前景。
講 者:許華曦廈門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榮譽所長、教授
研究方向: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神經分子及細胞生物學、神經信號轉導、神經突觸毒性、神經免疫功能等。
報告題目:阿爾茨海默病的分子機制
許華曦教授在此次報告中詳細總結了Aβ、tau、膠質細胞以及多個風險因子在阿爾茨海默病(AD)發病中的作用機制及最新研究進展,并剖析了近年來AD藥物研發不斷失敗的可能原因,為后續AD的機制研究和治療手段開發提供了一定的幫助。許教授指出雖然我們已經在多個方面對AD發病的分子細胞機制有所了解,但鑒于AD病理生理學的復雜性,未來在闡明AD的發病機制和開發治療方法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講 者:李曉江國際著名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專家、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教授
研究方向:遺傳性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病理機制研究、細胞內轉運與早期神經系統的發育。
報告題目:利用基因修飾非人靈長類動物研究腦疾病
李曉江教授提到腦科學已經成為各國科研競爭的焦點。李教授指出,轉基因方法和CRISPR/Cas9可以用來制備疾病的大型動物模型,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CRISPR/Cas9是一種新的基因組修飾工具,可以有效并容易地靶定不同物種生殖細胞和體細胞中的任何基因。同時,李教授介紹了其團隊通過CRISPR/Cas9能夠實現非人靈長類動物和大型動物的基因組編輯,以產生基因突變,能夠更真實地模擬人類退行性疾病。
講 者:申勇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講座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研究方向:老年癡呆癥的基礎和臨床研究。
報告題目:基于分子機制的阿爾茨海默病的中國多中心臨床生物標記物
申勇教授系統地介紹了β-分泌酶(BACE1)被認為在AD病理和生理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研究團隊是第一個使用淀粉蛋白合成及限速酶的酶活性用作于血液的生物標記物,并且能夠跟蹤阿爾茲海默病的病情發展,而且其酶活性和疾病嚴重程度成正比。最后,申教授表示他們團隊還在尋找更多的AD生物標志物,鑒于AD病理十分復雜,因此還需要更多的生物標志物來進行準確判斷。
講 者:王延江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神經內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
研究方向:阿爾茨海默病的防治。
報告題目:外周Aβ代謝在阿爾茨海默病發生中作用的初步探索
王延江教授指出阿爾茨海默病是最常見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傳統觀點認為AD腦內老年斑源于腦自身產生的Aβ,β淀粉樣蛋白被認為是AD最關鍵的致病物質。王教授及其團隊為了研究外周細胞產生的Aβ是否會進入腦內參與AD發生發展,將不表達人源性Aβ的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和APP/PS1轉基因AD小鼠通過手術并聯2月、4月、8月和12月。在報告中,王教授展示了其團隊研究結果,說明不僅腦內產生的Aβ是AD發生的原因,外周Aβ也可進入腦內導致AD類型病理改變和學習記憶功能障礙。
講 者:張云武廈門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廈門大學醫學院教授
研究方向:老年性癡呆癥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細胞與分子致病機制。
報告題目:RPS23RG1參與阿爾茨海默病的機制研究
張云武教授在報告中展示了其團隊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發現RPS23RG1通過調節PSD-93/PSD-95的穩定性,從而維持神經突觸結構與功能的新途徑,并揭示了RPS23RG1水平發生異常時導致AD疾病發生發展的機制,并證實這條途徑的異常與AD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可以作為AD治療的新的靶點。
講 者:李梢清華信息國家實驗室中醫藥交叉研究中心主任、生物信息學部副主任、清華大學教授
研究方向:生物信息學與中醫藥現代化、網絡藥理學與腫瘤中西醫防治、中醫藥人工智能、疾病和藥物相關生物網絡研究。
報告題目:網絡藥理學與胃癌中醫藥防治
講 者:王平湖北中醫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湖北中醫藥大學教授
研究方向:中醫藥基礎理論、老年腦病及失眠等心身疾病的中醫藥防治研究
報告題目:培元固本、益智安神治法防治失眠健忘的研究
王平教授通過結合臨床案例將治療健忘的經驗進行分析總結,并在充分吸納了前人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自身的辨治特色:從病機而言健忘主要責之于一“虛”、一“實”,“虛”者主要為心脾、肝血虧虛和脾腎元氣不足,“實”者主要責之于肝氣郁滯和痰濁阻滯,一般規律是青年患者多為肝氣郁滯兼有心脾不足,中年患者多見脾腎虧虛、元氣不足,老年患者多虛實錯雜,其中腎虛痰阻是關鍵;治療上,培元固本、益智安神治法最為常用,而補腎化痰益智作為基本治法貫穿始終。
講 者:陳剛暨南大學腦病個性化防治跨學科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經典名方個性化防治抑郁癥,癡呆機制與轉化
報告題目:補腎化痰好忘方抗AD的神經可塑性機制研究
陳剛教授從AD與中醫腎的關系談起,指出癡呆是一種涉及多靶點的復雜疾病,目前的抗癡呆藥物多為單靶點,而中藥具有多靶點的抗癡呆成分,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陳教授在報告中詳細講解了治療AD的基本方法:益腎祛痰,同時,介紹了其團隊通過孫思邈千金方模型抗癡呆的研究過程,并將西藥、思邈方、梔腦靈方進行抗癡呆優勢比較,思邈方可快速持久起效,優勢顯著。
講 者:孔令東中國植物學會植物化學及資源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3j 1H NMR(CDCl3) δ:δ:8.15-8.12(m,1 H),7.85-7.79(m,1 H),7.57-7.53(m,1 H),7.45-7.43(m,1 H),7.33-7.09(m,2H),7.06-7.02(m,2 H),3.97(s,3 H).
研究方向:中藥抗抑郁和中藥抗痛風的研究。
報告題目:基于中藥小分子發現調節腦穩態新機制
孔令東教授以姜黃素、半夏厚樸湯等中藥在調節腦穩態過程中的有關機制及效果為切入點,針對免疫代謝異常與抑郁癥發生發展的關系進行闡述,介紹了其團隊在姜黃素抑制中樞神經炎癥損傷、半夏厚樸湯調控中樞免疫代謝方面的研究過程和結果,在此基礎上深入分析了這些研究背后的分子生物學原理與代謝機制。
講 者:杜靜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教授
研究方向:抑郁癥、躁郁癥和壓力相關行為的細胞分子病理學和神經精神藥理學研究。
報告題目:基于新型核受體免疫調節機制的快速抗抑郁藥物研究
杜靜教授介紹了中藥有效單體蟲草素、靈芝酸等通過其受體調節神經免疫、線粒體功能、神經突觸功能的研究,發現了這些中藥單體對抑郁癥、焦慮癥、自閉癥、老年癡呆癥的分子細胞病理和治療作用的藥理機制。杜教授及其團隊希望未來主要做中藥有效單體,如蟲草素、靈芝酸、灰樹花多糖等,在抑郁癥、自閉癥的精神藥理機制研究,并致力于將專利轉化為新藥。
講 者:李世華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教授
研究方向:腦疾病動物模型研究。
報告題目:Huntingtin Knock in pig model
李世華教授指出亨廷頓舞蹈癥、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肌萎縮側索硬化癥等是當今社會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在報告中,李教授展示了其團隊研究成果,首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和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亨廷頓舞蹈病基因敲入豬,精準地模擬出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為開發治療亨廷頓舞蹈病的新手段提供了穩定、可靠的動物模型,也為培育其它神經退行性疾病大動物模型提供了技術范本和理論依據。
講 者:郁金泰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主任醫師、教授
研究方向:阿爾茨海默病的臨床診療和轉化醫學研究。
報告題目:阿爾茨海默病精準診療
郁金泰教授從認知亞專業組講起,重點介紹了華山醫院神經內科認知單元,包括記憶門診、認知病房、認知評估中心和門診、基礎研究。報告中,郁教授從AD的隊列建設、AD的精準分型、AD的精準預測、AD的精準診斷、AD的精準防治五個方面進行闡述,為AD的管理和科學防治提供極強的啟發作用。
講 者:吳仁容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主任醫師、教授
研究方向:精神病臨床和研究。
報告題目:精神分裂癥認知功能損害
吳仁容教授指出精神病高危人群存在認知損害,并且認知功能障礙貫穿精神分裂癥全病程。吳教授深度分析了精神分裂癥認知功能障礙機制,繼而介紹了其團隊在精神分裂癥中認知功能增效治療的研究,包括米若環素、蘿卜硫素、二甲雙胍等改善精神分裂癥的認知功能作用機制。吳教授認為研發出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新方法迫在眉睫。
講 者:陳家旭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暨南大學中醫學院院長
研究方向:中醫病證診斷規范化及證候的生物學基礎。
報告題目:復方逍遙散治療肝郁脾虛型抑郁癥證治規律研究進展
陳家旭教授詳細介紹了逍遙散治療抑郁癥的新機制,以逍遙散方證為范例,針對肝郁與脾虛的證候病機,圍繞逍遙散的臨床適應癥,提出“逍遙散-肝郁脾虛證方證相關的生物學基礎可能與‘情緒-食欲調節網絡’的差異基因和DNA甲基化有關”的假說,開展從轉錄組學、表觀遺傳學及網絡藥理學角度揭示逍遙散-肝郁脾虛證方證相關的生物學基礎,并為臨床應用逍遙散提供了實驗依據。
講 者:游自立電子科技大學分子神經生物學研究室主任、電子科技大學教授
研究方向:睡眠機制研究、神經免疫調節研究、藥物研發、腦電的遺傳基礎研究。
報告題目:小膠質細胞促神經發生作用及其抗抑郁效應
游自立教授在報告中系統地闡述了小膠質細胞的發現、生物學功能、小膠質細胞在抑郁癥中的作用、以小膠質細胞極化為靶點尋找治療抑郁癥的新途徑及中藥在調控小膠質細胞極化及治療抑郁癥中的作用,同時,展示了其團隊在探索小膠質細胞對神經發生的影響及其行為學后果的研究成果。
講 者:胡霽上??萍即髮W生命學院研究員
研究方向:情感與動機的神經環路機制。
報告題目:應激:從行為到免疫
胡霽研究員以團隊探索研究“大腦如何處理正性與負性情緒相關信息”為切入點,隨后對關于壓力緩解的神經機制研究進展進行報告,指出當今社會,人們承受著來自各個方面的應激,為了應對快速變化的、高度緊張的環境,大腦也發展了應對壓力的機制,以促進身心健康平衡。研究揭示了應激與獎賞整合的一個新的神經機制,也提示干預室旁核的CRH神經元的活動以及其相關神經環路可以為治療壓力相關疾病提供新思路。
中國腦科學和神經系統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研究正在迅猛發展,多家重點高校成立了腦科學相關研究院(所),國家和地方的腦研究計劃相繼出臺。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武漢科技大學在腦認知科學領域形成鮮明的研究特色,建立了大型社區老年認知障礙研究隊列、認知障礙大數據庫和生物標本庫,極大推動了湖北地區神經認知功能障礙類疾病的研究發展,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一定影響力。
武漢科技大學醫學院現有教師315人,其中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教師比例為86.67%,副高及以上職稱教師比例為73.33%;現有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楚天學者7人、湖北省首屆醫學領軍人才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4人、“湖北省跨世紀學術骨干”2人,湖北省杰出青年1人。學院現有基礎醫學湖北省教學團隊、預防醫學專業核心課程湖北省教學團隊、預防醫學湖北省名師工作室、醫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湖北省基層教學組織、職業病防治湖北省實習實訓示范基地、基礎醫學湖北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醫學機能學湖北省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上消化道出血的診治流程”和“家兔膿毒性休克及救治”兩項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示范性項目。建有基礎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藥學、護理學與臨床醫學五個實驗教學中心和實驗動物中心,圍繞重大疾病的基礎與應用研究,學院形成了穩定的研究方向,建有“職業危害識別與控制湖北省重點實驗室”,以及“腦科學先進技術研究院、感染免疫與腫瘤微環境研究所、心血管病研究所、營養與慢性病防治研究所、社會發展與健康管理研究所、新藥創制研究所、護理學研究所”共7個校級科研平臺。近5年,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人文社科基金40項,承擔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湖北省衛生健康委項目和各類企事業單位委托項目200項。發表科研論文466篇,其中,SCI收錄138篇,申請發明專利6項,獲湖北省科技進步獎6項,獲湖北省教學成果獎5項。
在“十三五”期間,醫學院穩步發展,堅持科學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切實改善學院條件,強化學院規范管理,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促進了學??焖侔l展。2015年,通過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2016年,建成“職業危害識別與控制”湖北省重點實驗室;2017年,“德技共育,醫教協同--教學研究型大學臨床醫學綜合改革與實踐”榮獲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一等獎;2019年,成立腦科學先進技術研究院、獲批臨床醫學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2020年,臨床醫學進入全球學科排名前1%。
武漢科技大學腦科學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曾燕是第三屆中醫腦科學大會會議執行主席,同時,此次會議也主要由曾燕教授團隊負責組織、籌備以及提供一系列的服務。團隊帶頭人曾燕教授是中國生理學會理事,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腦認知與健康分會常務委員,中國微循環學會神經變性病專業委員會專業委員,湖北省神經科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認知神經科學副主任委員。主要研究認知障礙類腦病的發病機制和早期干預。曾教授先后主持建立了華中地區最大的社區老年記憶隊列(注冊號:ChiCTR1800019164)、先進的生物樣本庫、數字化管理系統和健康醫療大數據云平臺、多場景互聯網醫療服務平臺建設與應用示范平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主動健康和老齡化科技應對”重點專項“醫養結合服務模式與規范的應用示范”子課題“智能化醫養結合大數據平臺開發”以及省市級課題多項。近年來曾燕教授以通訊作者在神經科學領域多個高水平雜志(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等)發表SCI收錄研究論文32篇。
2019年,曾燕教授牽頭的武漢科技大學“腦科學先進技術研究院”成立(圖6),該院是學校十三五、十四五期間重點資助的科研機構,占地4層樓,另外擁有一個200平方米的生物樣本庫,一個獨立的SPF級動物房,一個100平方米的小動物行為學實驗室。研究院現有專職科研人員12名,兼職科研人員5名,平均每年聘用臨時流行病學調查人員135名。在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6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3項,省市級項目7項。研究院擁有雙光子顯微鏡、共聚焦顯微鏡、玻片快速掃描儀、數字熒光顯微鏡等系列成像設備,以及腦片膜片鉗、在體電生理記錄、MED64微電極陣列電生理記錄和光纖記錄等生理信號在體記錄儀器。還擁有流式細胞儀和實時熒光定量PCR儀等系列分子生物學實驗設備。具備完善的行為學測試和分析平臺。如今,曾燕教授團隊已經建成了高質量的湖北老年記憶隊列(注冊號:ChiCTR1800019164)(圖7),隊列納入65歲以上老年人數8612人,基線期調查已完成,正在進行第一輪隨訪;建立了先進的生物樣本庫和管理系統,包括規范的生物樣本采集管理機制、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及標準的超低溫保存設備,2萬份生物樣本。腦科學先進技術研究院與大數據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合作,建立了12TB的存儲和約20臺服務器組成的大數據計算環境;擁有一臺由8個V100 GPU組成的高性能計算環境,支持萬兆網絡和56GB的IB網絡。在曾燕教授的帶領下,腦科學先進技術研究院團隊致力于從事神經科學基礎和臨床研究,采用多學科結合方式,深入理解神經、精神疾病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病機制,為發現新的預防、診斷和治療手段提供科學依據,為推動神經科學領域的發展做出了顯著貢獻。
2018年,武漢科技大學腦科學先進技術研究院、武漢科技大學醫學院、武漢科技大學附屬武昌醫院、武漢科技大學大數據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和湖北省神經科學學會聯合主辦“阿爾茨海默病與認知功能障礙”國際研討會(圖8)。該會議邀請了美國Rush醫學院阿爾茨海默病研究中心主任David A Bennett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李春波教授、阿爾茨海默病與神經認知功能障礙領域的專家學者、各大高校和醫院神經相關領域工作者等近400人參加。
圖6武漢科技大學“腦科學先進技術研究院”成立
圖7湖北老年記憶隊列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