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航天局22日說,“機智”號無人直升機成功完成火星上第二次飛行,在飛行高度、時長和難度等多方面表現均超過第一次。
“機智”號團隊發表聲明說,“機智”號在火星表面一處名為“萊特兄弟場”的區域作第二次測試飛行,于美國東部時間22日5時33分(北京時間17時33分)起飛,飛行持續51.9 s,上升至5 m預定高度,短暫懸停后傾斜5 °,繼續側向移動2 m。地球任務控制中心大約4 h以后開始收到相關數據。
“機智”號首席領航員哈弗德·格里普說:“直升機停下來,懸停在空中,然后轉向,把攝像頭對準不同方向。接著,它返回試飛場中心降落。聽起來簡單,但是如何讓直升機在火星上飛行存在許多未知數。這就是我們為何在這里——讓未知變成已知。”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與首飛僅拍攝黑白圖像不同,“機智”號第二次飛行還拍攝了彩色“照片”,但傳回地球的首批“照片”仍為黑白,顯示它懸停在空中時落在火星表面的影子里。“機智”號團隊期待第二次飛行能夠發回更多“驚人圖像”。
搭載“機智”號登陸火星的“毅力”號火星車拍下了“機智”號的飛行畫面,背景是火星凹凸不平的土黃色砂石表面。
“機智”號首席工程師鮑勃·巴拉拉姆說:“到目前為止,我們收到和分析的工程遙測(數據)告訴我們,飛行符合預期,我們之前的計算機建模準確無誤。我們已經完成兩次火星飛行,這意味著我們還需要了解關于‘機智’號的更多情況。”
美國航天局打算在接下來一周半時間內再安排最多三次試飛,飛行難度越來越大、風險越來越高。
據美聯社報道,美國航天局給“機智”號安排一個月時間活動。
今年2月18日,“機智”號火星直升機搭乘“毅力”號火星車登陸火星,4月19日成功完成在火星上的首次飛行,這是人造航空器首次在另一顆行星上受控飛行。“機智”號首飛持續約40 s,在垂直上升3 m后,執行了懸停、下降和著陸等所有設定動作。
“機智”號重約1.8 kg,有4片旋翼,由太陽能電池板為鋰電池充電。為能在稀薄的火星大氣層中飛行,它的旋翼轉速達每分鐘約2400轉,約為普通直升機的5倍。
來源:新華社新媒體
3月31日6時45分,長征四號丙遙三十六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高分十二號02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據悉,此次發射任務,星箭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抓總研制。高分十二號02星主要用于國土普查、城市規劃、土地確權、路網設計、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是常溫液體三級運載火箭,性能優良、用途廣泛,具備發射多種類型、不同軌道要求衛星的能力,可實施一箭單星或多星發射,其太陽同步圓軌道運載能力可達3 t(軌道高度700 km)。
本次發射是長征四號乙系列運載火箭第73次發射,也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364次發射。
來源:人民網
近期,我國深海研究設備又有新成果出現。由中科院先導專項研制的深海高性能傳感探測設備2021年度首次海試任務圓滿完成。本次海試共有17臺次由我國自主研制的海洋探測設備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進入深海采集數據。
該17臺次設備包括深海甲烷/二氧化碳光譜分析儀、我國首套深海MEMS氣相色譜、我國首套深海核輻射探測儀(CZT/晶體型伽馬譜儀)、深海底部生物地球化學原位實驗系統和原位微生物過濾系統。在下潛后原位獲取了溶解甲烷/二氧化碳濃度、近20種低分子量碳氫氣體組分、γ放射性核素等重要數據,同時還開展了甲烷氧化速率原位同位素示蹤實驗。
我國十分重視海洋探測設備以及載人潛水器等儀器搭載平臺的研發與技術突破。目前,在深海探測方面,我國已經走在世界前列,“奮斗者”號創造了10 909 m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具備在“地球第四極”馬里亞納海溝進行探索的能力。本次深海高性能傳感探測設備海試成功,將為我國的深海探測再添利器,幫助我國更深入地探索深海,推進我國建設海洋強國的步伐。
來源:儀表網
美國航天局在聲明中說,制氧任務由“毅力”號攜帶的“火星氧氣就地資源利用實驗(MOXIE)”設備完成。它于登陸火星后第60個“火星日”(美國東部時間4月20日)首次運行,成功將火星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氧原子分離出來,制成大約5 g氧氣,相當于一名宇航員正常活動10 min左右所需要呼吸的氧氣量。制氧過程中產生的一氧化碳被排放到火星大氣中。
美國航天局空間技術任務局負責人吉姆·路透說:“這是在火星上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的關鍵第一步。”
依據美國航天局說法,火星大氣中約96 %為二氧化碳。MOXIE僅為小型試驗設備,有望推動研制出更大、更高效的氧氣生成器,不僅有助于解決未來宇航員在火星上的供氧問題,還能為人類從火星返回地球使用的火箭提供氧氣燃料。
MOXIE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設計,大致呈長方體,外表為金色,大小相當于汽車電池,位于火星車內部右前方。由于制氧過程需要800 ℃左右高溫,MOXIE由耐熱材料制成,包括經3D打印、可加熱或冷卻流經氣體的鎳合金部件以及有助保溫的輕質氣凝膠。它外部有一層薄薄的金質涂層,可以防止向外輻射熱量,避免對“毅力”號其余部件造成損害。
聲明說,這臺設備有望在一個火星年(相當于地球上將近兩年時間)再實施至少9次制氧活動。它的設計產能為每小時制造最多10 g氧氣。
法新社援引麻省理工學院工程師邁克爾·赫克特的話報道,這臺設備如果改造到1 t重,可制成大約25 t氧氣,供火箭從火星上起飛。美國航天局網站介紹,未來如果4名宇航員在火星上工作和生活一年,可能需要1 t氧氣。
“毅力”號火星車去年7月30日發射升空,今年2月18日登陸火星。它的任務包括尋找火星遠古時期可能存在過的生命跡象,探索火星地質和氣候特征,為未來人類探索和登陸火星探路。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研制具有實用價值的量子計算機,是量子計算領域最重要的發展目標。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QUANTA團隊聯合軍事科學院、中山大學等國內外單位,研發成功新型可編程硅基光量子計算芯片,可實現多種圖論問題的量子算法求解,有望未來在大數據處理等領域獲得應用。北京時間2月27日,國際權威期刊《科學進展》發表了這一重要成果。
量子比特數目少、有效量子操作深度淺,是現階段量子技術水平存在的制約性問題。在這種受限條件下,如何最大化利用量子資源、設計可編程運行有實用前景量子算法的量子裝置,是量子計算領域的重要挑戰。
據介紹,量子漫步是一種量子物理世界的獨特數學模型,也是一類重要的量子計算模型,是許多量子算法的重要內核。該新型可編程光量子計算芯片研制過程中,科研人員提出可動態編程實現多粒子量子漫步的光量子芯片結構,能夠對量子漫步演化時間、哈密頓量、粒子全同性、粒子交換特性等要素進行完全調控,實現不同參數的量子漫步過程,從而支持運行一系列基于量子漫步模型的量子算法。基于所提結構,科研人員采用硅基集成光學技術,設計實現了可編程光量子計算芯片。芯片上集成了糾纏光子源、可配置光學網絡等,通過電學調控片上元件實現對光量子態的操控,從而實現量子信息的編碼和量子算法的映射,具有高集成度、高穩定性、高精確度等優勢。通過對所研制光量子計算芯片的編程運行,演示了頂點搜索、圖同構等圖論問題量子算法的求解。未來,隨著芯片規模和光子數目的增加,芯片可支持實現的圖問題規模將快速增長。
來源:科技日報
4 月 21 日國星光電宣布,他們聯合華南理工大學聯合建立的廣東省半導體微顯示企業重點實驗室的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ACS Nano》。該成果最終成功突破了量子點 LED 器件的發光效率瓶頸,刷新了同類器件最高發光效率行業紀錄,有望加快該新技術的商業化進程。
量子點色轉換技術是 Mini/Micro LED、OLED 以及LCD 寬色域顯示的共性關鍵技術,在超清顯示、虛擬顯示等新興領域極具應用潛力。目前常用的硒化鎘、鈣鈦礦等量子點的光致發光效率已超過 85 %,高于傳統稀土熒光粉材料,然而封裝制成 LED 器件的發光效率普遍在50~130 lm/W(理論效率>200 lm/W),這一矛盾已困擾學界與行業多年。因此, 國星光電提出直方通孔復合量子點色轉換結構及其強化出光機制,利用濕法機械攪拌把量子點高效組裝于粒徑匹配的直方通孔結構,通孔結構被低折射率硅樹脂填充,所形成折射率差異可抑制熒光光子在通孔內部硅樹脂基材的傳播,顯著減少重吸收損耗。得益于此,他們最終成功突破了量子點 LED 器件的發光效率瓶頸,獲得超過 200 lm/W 的同類器件最高發光效率行業紀錄。
來源:IT之家
4月1日,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車聯網產業發展專委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在京召開。會議總結了過去一年車聯網工作進展情況。會議認為,車聯網是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新業態。發展車聯網能夠培育新的增長點、提高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同時對促進交通安全、提升出行效率也具有重要意義。一年來,專委會對車聯網工作進行了系統部署,各成員單位通力合作、攻堅克難,在政策引導、標準協同、技術創新、應用示范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會議審議通過了專委會近期重點工作及部門任務分工。會議強調,今后一段時期是車聯網加快部署應用的關鍵期,“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積極穩妥發展車聯網。各部門、各單位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緊密結合車聯網產業發展的新形勢,積極作為、務實合作,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車聯網產業高質量發展。要把握歷史機遇,結合5G部署夯實發展優勢。牢牢把握5G發展的歷史機遇,加強交通基礎設施與信息基礎設施統籌布局、協同建設,推動車聯網加快發展。要深化協同創新,系統提升產業鏈水平。加強對重點環節技術創新的支持和引導,發揮推進組、產業聯盟等的紐帶作用,從整體上增強競爭力。同時,也要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構建良好的國際生態。要形成更大合力,加快車聯網部署應用。堅持“條塊結合”,在“條”上抓好京滬高速公路車聯網改造等重點項目實施,在“塊”上推動重點地區創建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將車聯網與智能交通、智慧城市、交通管理等工作充分結合,切實改善群眾日常出行品質。要加強安全管理,保障健康持續發展。加快建立車聯網數字身份認證機制,推進車聯網跨行業跨地區互聯互通和安全通信,加強網絡和信息安全工作,從源頭上提升產品和服務安全水平,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
來源:新浪科技
我國工業互聯網建設將迎來新一輪利好政策。4月9日從工業互聯網平臺創新合作中心成立大會上獲悉,當前我國“綜合型+特色型+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基本形成,具有一定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平臺超過100家。下一步相關部門將加快出臺兩化融合“十四五”規劃、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計劃,制定行業數字化轉型路線圖,面向原材料、消費品、安全生產等重點行業領域,培育一批平臺和解決方案,加快完善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
2017年以來,工信部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先后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司長謝少鋒表示,依托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圍繞關鍵技術攻關,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解決方案供應商等方面,累計支持225個相關項目,帶動社會資本近260億元。目前具有一定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平臺超過100家,連接設備數超過7 000萬臺套,工業APP數量超過59萬個,平臺賦能效應進一步顯現。
下一步,更多支持工業互聯網發展的利好舉措將進一步釋放。從會上獲悉,相關部門將加快出臺兩化融合“十四五”規劃、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計劃,推進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和《“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行動計劃(2021~2023年)》等政策。制定行業數字化轉型路線圖,面向原材料、消費品、安全生產等重點行業領域,培育和推廣一批平臺和解決方案,推進工業企業和工業設備上云,培育數字化管理、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智能化生產、服務化延伸、平臺化設計等新模式和新業態。
值得關注的是,工信部還將發力培育跨行業跨領域的綜合性平臺,培育工業APP和微服務的資源池,打造系統化多層次的平臺體系。當天,由工信部信發司指導,7家部屬事業單位和170多家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共同發起成立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創新合作中心正式成立,將打通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等方面的壁壘,通過行業和區域應用,加速平臺體系化標準化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