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陽
(貴州省煤礦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貴州貴陽 550001)
伴隨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房屋建筑工程建設項目逐漸增多,人們對于建筑工程的質量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在此情況下,如何優化地基基礎工程質量成為建筑企業的現實難題,今后應當加大施工技術研究,嚴格按照施工規范展開作業,盡可能減少風險性因素的發生,強化地基基礎工程結構的穩定性。
建筑施工地基基礎一般可以劃分為巖石地基基礎、一般土質地基基礎以及不良土質的地基基礎等。不同地區的土質結構存在很大的差別,這就使具體施工作業變得非常復雜。巖石地基基礎進行施工處理時,應由專業勘測隊伍明確巖層組成,分析巖層走向,判斷房屋建筑工程所處巖石地基基礎整體性效果,觀察是否存在溶洞、溶槽等空洞,注意巖面層結構風格化程度,地基基礎處理時應去除中風化(<4MPa)、全風化巖面層,回避斷層區域,最后應對巖石地基基礎進行承載力計算,結合實際情況,采用清爆填塞、注漿加固等手段穩定巖體。一般土質地基基礎處理時,需結合房屋建筑施工環境確定地基承載力,明確強度,判斷低于在荷載作用下的變形情況是否處于容許范圍內,按《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標準選用承載力計算方式,確保地基狀態符合建設標準后方可進行下一步施工。常見的不良土質地基基礎包括雜填土、膨脹土、淤泥層等,以淤泥層不良土質地基基礎為例,其在地基處理時,若淤泥層較淺可直接挖除換填,若淤泥層較深,可采用拋石擠淤、攪拌樁、旋噴樁或CFG樁等方法進行地基處理,如淤泥層面積較大,則可采用堆載預壓、真空預壓等方式進行處理,并運用排水固結法進行加固。
在地基結構基礎工程施工作業時,混凝土開裂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施工問題,也將會直接影響房屋建筑物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通常而言,混凝土開裂問題的產生主要是源于技術人員操作不當、施工技術選擇不夠合理,促使混凝土配比出現問題、產生水化熱,進而形成裂縫。
除了混凝土開裂問題以外,各種建筑工程后續出現質量問題,很多都是源于施工材料質量不合格。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環節復雜,所涉及的施工材料種類、規格、標準各有不同,施工技術要求高,施工材料是否優良可直接影響房屋建筑物的質量結構[1]。
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地基基礎施工技術要求高,需要完成地下施工,在實際施工作業時,需要工作人員充分考量施工現場地質結構信息和地形特點,設計更加科學合理的施工方案。然而,部分施工人員在施工之前的準備工作不足,并未對施工場地進行全面勘測,促使地基建設不符合施工質量標準的問題屢屢發生,嚴重影響房屋建筑物的施工穩定性和安全性。
在房屋建筑施工中,地基作為建筑工程基礎的支撐載體,將會直接影響房屋建筑的施工效果和施工質量。施工作業人員需要嚴格遵循施工規范和施工方案展開施工作業,從而能夠有效應對施工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圖1為強夯法施工圖,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施工方式,主要是在碎石樁的作用下完成施工作業。在具體的施工操作時,首先需要施工作業人員能夠運用碎石樁將土層中含有的水分排除。隨后,根據項目工程的實際施工情況,合理選擇強夯點和強夯區,便于后續施工作業,有效控制強夯。最后,工作人員借助重錘等外部力量,沖擊碎石樁,促使碎石樁能夠充分嵌入到房屋建筑物地基中,使地基能夠實現快速固結,強化房屋建筑地基自身密度。需要注意的是,強夯法在房屋建筑施工中應用較為廣泛,若地基基礎為不良土質中的飽和細顆粒土(如飽和軟土)強夯法不再適用,若使用強夯法,則會出現排水不暢、孔壓升高,轉化橡皮土,無法夯實。

圖1 強夯法
在房屋建筑項目施工過程中,樁基技術具有多方面的應用優勢,自身的承載性能強、沉降系數小,具體應用過程中,主要通過將地基承載的重力轉移的方式,通過樁基的作用,將重力轉移到建筑工程地基中的深層堅硬土層或基巖上,促使建筑工程地基結構更加穩定,也能夠有效應對建筑沉降問題。現階段,樁基礎主要有人工挖孔樁、機械成孔灌注樁,而機械成孔灌注樁主要包括沖擊成孔灌注樁、沖抓成孔灌注樁、旋挖成孔灌注樁。人工挖孔樁采用人工挖掘的方式成孔,安放鋼筋籠并澆筑成樁,若地基土質為無地下水(或地下水較少)的粉質黏土、黏土、含少量礫石的黏土,則可運用人工挖孔樁進行地基處理,人工挖孔樁不適用于淤泥土層、流沙地質等地基基礎。通常情況下,人工挖孔樁深度為6~20m,人工挖孔樁質量控制比較直觀可靠,幾乎沒有沉渣,但一定要注意護壁施工質量,避免出現安全事故。沖擊成孔灌注樁適用于淤泥層、黏土層、填土層、碎石土層、砂土層、礫卵石層的地層,借助卷揚機、沖擊鉆機等設備完成地基處理施工。沖抓成孔灌注樁適用于各類復雜地層,但不適應于堅硬巖石地區,在沖擊鉆頭輔助下將地層內障礙物或石塊抓取出,成孔后灌注成樁。旋挖成孔灌注樁幾乎適用所有地質情況,施工速度快,其借助回旋力矩完成鉆孔作業,同時可取出孔內殘渣,并可根據地質情況差異合理選擇鉆頭,例如:采用大扭矩動力頭可對為微風化巖層進行處理,是目前最常用的成孔方式。以上機械成孔施工安全性強,特別是地下水較多或有流沙和淤泥時,無法進行人工挖孔,采用機械成孔能有效避免施工安全風險,并可以進行水下灌注混凝土,水下灌注混凝土沉渣的清除是其質量保證的重點,施工時第一斗混凝土灌注時,一定要保證足夠量的混凝土,快速灌入混凝土,強大的沖擊力將孔底剩余的沉渣沖擊出來。
在建筑工程施工項目中,粉噴樁技術能夠切實提高建筑工程地基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有效延長房屋建筑物的使用周期。特別是在一些本身土壤結構較差的施工場地,施工作業人員能夠通過運用粉噴樁技術,帶動房屋建筑物地基結構施工質量的提高,進而保證房屋建筑施工質量達到施工標準。在實際施工作業過程中,施工作業人員需要對施工場地進行全面考量,積極應用高標準樁,進而促使房屋建筑物地基結構穩定性、施工速率都能夠明顯提高。此外,施工作業人員還可以靈活使用粉噴樁技術和CFG技術進行,強化房屋建筑物地基結構的承載力,盡可能避免出現沉降問題,提高房屋建筑工程質量[2]。
拋石擠淤技術在房屋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過程中,能夠有效提高房屋建筑物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在施工前期,需要組織技術人員熟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術規范,并能夠就水準點、控制樁等參數進行全面校對,對于拋填原石也需要提前進行質量檢查,確保自檢合格后,需要將其上報給專門負責工程監理的工作人員完成審批。需要注意的是,當施工作業人員應用拋石擠淤技術時,需要充分關注塊石的材料性能,確保石料強度、石質性能都能夠滿足技術要求,避免使用已經受到嚴重腐蝕、風化、出現裂紋的石料流入施工現場。如果采用已經嚴重風化的石料進行施工作業,將會直接影響房屋建筑物的施工質量,促使淤泥體積增加。
地基作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優化房屋建筑施工地基基礎工程的施工技術,能夠有效提升房屋建筑物質量,延長建筑物的使用壽命。在房屋地基基礎工程施工過程中,基坑支護技術是其中一項關鍵性環節,需要施工作業人員能夠根據建筑工程的實際施工情況,設置好安全穩定的基坑支護,提高房屋建筑物質量。在房屋建筑工程實際施工過程中,基坑位置和周圍環境因素將會直接影響施工效果,在基坑支護設計時,同樣需要充分考慮基坑開挖深度、開挖周長等因素,并能夠根據項目工程安全等級的實際要求,展開相應的基坑支護設計工作。
土釘墻支護技術主要是將土釘墻和混凝土進行有機結合,能夠有效加固地基結構,提高房屋建筑整體質量。施工技術人員需對地質結構全方分析和考量,根據鉆孔深度值及時展開研究,從而合理設計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定位鉆井工作需要在施工前期進行明確,如果在后續施工作業時發現鉆孔位置出現偏差,也不能對其進行大幅度位置變動。在具體應用土釘墻支護技術時,需要施工作業人員能夠嚴格遵循施工操作規范展開各項工作,特別是在鉆孔作業時,需要按照設計圖紙進行,盡可能減少建筑垃圾,按照實際房屋建筑工程施工需求插入土釘[3]。在鋼筋混凝土澆筑環節,需要結合房屋建筑工程的實際建設要求展開施工作業,增強混凝土的噴射效果。
對房屋建筑施工中地基基礎工程的施工技術處理進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地基基礎工程作為房屋建筑工程項目中的核心組成部分,施工作業將會直接影響建筑工程的質量和使用周期,在此情況下,應當加強地基質量把關,積極采取多種措施,規范建筑工程施工,使建筑行業朝向高質量可持續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