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羽,何 舟
(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重慶 401147)
為改善百姓生活和城市品質,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作逐步推進,其中改善老舊小區消防安全問題是該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2019年6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明確指出加快改造城鎮老舊小區;同年,重慶市開展主城區老舊小區改造提升試點工作,2020年重慶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服務提升工作;2019年重慶共發生6474起火災,死亡33人,平均每起事故損失1.92萬元,火災引起的人生財產損失是巨大的,而老舊小區往往存在較多的消防安全隱患,是消防問題防治的薄弱環節。同時,重慶山地特征形成的用地局限、路網密度低等問題,進一步加劇了消防風險。因此,研究重慶老舊小區消防安全特征、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本文研究老舊小區根據住建部會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了《關于做好2019年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通知》(建辦城函〔2019〕243號),是指2000年前建成,公共設施落后影響居民基本生活、居民改造意愿強烈的居住小區,不包括已納入征收、城鎮棚戶區改造計劃、CD級危房范圍,大拆大建的舊居住區,以及居民自建住房為主的小區和城中村。老舊小區存在的消防現狀問題主要從建筑、老舊小區、周邊城市空間三個層面進行總結。
從建筑本體來看,火災抵御能力較低。老舊小區以20世紀80年代建筑為主,多為磚、木、磚木、磚混結構,本身抗災能力較差;同時建筑外墻受風吹雨打和沉降影響,出現不同程度的開裂、破損等問題,進一步降低災害抵御能力;此外,陽臺、屋頂、樓道等違章搭建,雨棚等易燃塑料構筑物的大量使用,均埋下了安全隱患。
從建筑相關設施來看:①存在消防設施配置不完善、消防通道不暢通、管道線纜不規范等問題。大量老舊住宅缺少或未按規定配置室內消防栓、火災報警器、簡易或自動噴淋設施等消防設施,缺乏消防應急照明、疏散指示等消防標志,或因管理不善,導致消防設施老舊破損;②消防逃生通道長期被私人雜物堵塞,疏散陽臺被私人封鎖占用;③各類電纜管線普遍存在亂搭亂掛、老化裸露等問題,同時居民違規使用家用電器,舊電器“超期服役”等現象,加大了消防安全隱患。
從老舊小區消防設施配置來看,普遍存在配置不足、老化破損、布局不合理等問題。消防水泵接合器、電控柜等室外消防設施數量較少,缺乏專用消防水管、室外消防水池,小區消防應災能力不足。
老舊小區消防通道建設不完善。受山地特征影響,較多老舊小區出入口以梯坎為主,缺少消防通道;其次,有消防通道的小區,往往因為用地局限,消防通道過窄,或缺少消防回車場,或消防通道被私家車、私建圍墻、攤位等侵占,導致消防通道不暢,難以發揮救援作用。
社區配套消防功能缺失。老舊小區所在社區配套的公共服務設施通常存在不完善等問題,尤其缺少消防室和相應的專業消防管理人員,導致日常巡邏、教育、演練等均不到位。
城市路網不暢通,存在消防盲區。老舊小區所處城市范圍通常地形高差較明顯,用地局促,城市次支路網不發達、道路彎曲、路幅過窄、斷頭路多,導致消防車難以到達,存在消防盲區。
避難空間配套不完善,缺乏安全保障。山地城市受限于地形,平坦開闊的空地較少,無法達到避難空間標準,應急避難場所不足。已建成應急避難場所,往往與老舊小區相隔甚遠,受地形高差、圍墻阻隔、道路中斷、步行環境不完善、路線標識系統不明等因素影響,可達性不足。
美國、日本等城市均開展了防災社區的建設。防災社區是將城市空間有機地劃分為一個個消防單元,將避難設施、消防責任和事務等下沉到社區,實現消防的精細化管理。
美國以社區為單位,構建了多主體合作的防災計劃[1]。有效動員社區居民、企業、公共服務部門、政府部門等各相關人士,并建立長期的社區合作伙伴關系,保障了防災工作的日常運作。同時開展多災害評估,制定相應的防災計劃,提出具體的防災措施,體現防災的預防性、計劃性、組織性和居民參與性特點。
日本構建了鄰里防災生活圈,服務半徑約為500m,覆蓋人口約為4萬~6萬人,其要素構成主要包括三個方面[2]:①構建“防火隔離帶”,并圍合形成一個獨立的區域,通常防火隔離帶由綠化帶、河流等構成;②一定寬度的間隔距離,發揮防止區域內火勢燃燒至區域外和阻絕區域外火勢蔓延到區域內的作用,主要由街道、河流等構成;③布局應急避難場所和維持基本生活的服務設施,主要包括應急避難場所、逃生通道、消防設施以及保障水、電、氣政策運轉的設施等。
安全疏散通道多元。日本的建筑利用陽臺空間設置了室外疏散樓梯裝置,日常樓梯隱藏在裝置內,火災發生時可伸縮至下一樓層,增加建筑的豎向疏散能力。此外,防火卷簾與防火門同時使用,確保防火卷簾關閉時,人員能夠從防火門順利逃生疏散。
建筑細節設計實用性強。日本的建筑外墻每層均設有一個或多個能從外側打開的窗戶,便于消防隊員救援。防火門底部開口,用于消防水帶穿過;防火門設為常開門,平時可自由出入,災時聯動關閉。
消防設施標志明顯。日本建筑上的消防通道、消防進出口、消防設施均有明顯的消防標志,通常采用紅色、黃色等高明度色彩起到醒目效果,并配有一定圖文說明,提高緊急時刻的操作性。
構建多元建筑疏散通道。利用重慶坡地高差,借助連廊、天橋等設置增設安全出入口,在不同標高形成立體疏散流線,以達到災時情況的快速疏散;利用陽臺,增加可伸縮直梯,在觸發火警后,可聯通所有樓層,增加逃生路徑;拆除防護欄,或在防護欄上增加可開合窗口,便于災時逃生;加強疏散通道的日常管理,保障其暢通。
提高建筑耐火等級。災建筑材料和室內裝修材料上,推廣防火效果、不易燃的材料;拆除亂搭亂建,消除安全隱患,保障居住安全。
此外,加裝簡易水噴淋滅火裝置、室內消火栓、消防水喉、消防指示標志、消防應急照明,開展電氣線路、燃氣管道改造,進一步提高建筑安全性。
補齊消防配套設施。按社區配套消防室,可與警務室聯合配置,并配置具備專業知識的工作人員1~2名;基于山地地形,主要根據可達性優化消防站設施的布局,提高營救效率。改造消防設施,有條件的小區配置消防水池,完善消防管網,或將消防管道與給水管道結合,通過適當加壓滿足消防需求。
暢通消防通道。打通斷頭路,構建疏散環線,增加撲救面,利用防護綠地、小區內部空地等,增加消防疏散通道;打破圍墻,將不同權屬、大院內的道路聯通,對缺乏空間設置回車場的老舊小區提供消防疏散通道;加強小區已有消防應急通道的管理,避免違法占用。
構建社區防災生活圈。借鑒國外案例,結合我國管理情況,建議以小學學區為單元構建社區防災生活圈,服務人口約為8000~12000人,面積約為65hm2。
建設防火隔離綠化,預留安全距離。防火隔離帶應種植連續的綠化,采用喬木與灌木相結合的方式,控制隔離帶寬度不小于20m,阻擋擴散熱氣流和火勢粉塵,抑制輻射熱和熱氣流,擴大避難場所安全有效面積;安全距離可以是道路、河流等構成,阻斷火勢蔓延。
防火隔離帶沿線建筑,推廣建筑外立面耐火材料升級改造,鞏固建筑結構穩定性。
社區防災生活圈內部完善應急避難體系。每個生活圈內至少建設一處面積不少于1hm2緊急避難場所,明確應急避難通道,包括生活圈內部的安全轉移通道和外部的營救通道,通過完善應急避難體系,達到即使部分地區受到災害破壞,居民也能于防災單元內完成避難行為,都市機能亦能正常運作,如圖1所示。

圖1 社區防災生活圈模式
重慶市老舊小區具有人口密度大、消防隱患多等特征,提高老舊小區的消防水平,對保障人民人生財產安全,發展城市防災減災事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過研究重慶老舊小區消防現狀特征,結合國外防災經驗,從建筑設計、老舊小區、城市空間三大層面分別提出具體的消防提升策略,以期在未來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推進中,進一步科學、有效地推進消防安全的建設,從而提高城市的安全性、人民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