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文慧










摘? 要:鮑羅丁的作品中既有雄渾的史詩性又有深刻的抒情性,他的柔情主要體現在了室內樂及聲樂浪漫曲中,在這些作品中,《第二弦樂四重奏》值得一提,旋律親切動人、充滿了俄羅斯風味,內斂而又不失浪漫。文中主要研究第一樂章的創作思維,大體闡釋了主題材料的發展以及和聲的特點等。
關鍵詞:鮑羅丁;材料發展;和聲特點
(一)鮑羅丁及《第二弦樂四重奏》簡介
亞歷山大·鮑羅丁,是俄羅斯杰出的化學家和作曲家。他1833年生于圣彼得堡,是公爵與軍醫夫人的私生子。他在母親的呵護下長大,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學習鋼琴、長笛以及大提琴,在14歲時就已經開始了音樂創作,同時他也特別喜歡自然科學,尤其是化學,長大后聽從母親的建議,從事了化學的教學與科學研究的工作。最初的他對于音樂只是一般愛好,寫了一些聲樂曲、鋼琴小品等,直到1862年他的命運發生了改變,這一年他認識了巴拉基列夫,由于他對巴拉基列夫所倡導的發展俄羅斯民族音樂的主張十分贊賞,于是加入了致力于俄羅斯民族音樂發展的——“強力集團”。正是這一舉措使鮑羅丁的創作活動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折1,而且在集團成員的影響下,他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由于鮑羅丁的工作問題,使得他只能在周末或者生病的時候進行音樂創作,所以他被人們稱為“星期天作曲家”。 雖然他的創作時間少、作品數量少,但是涉及的范圍廣、作品的質量高,他在歌劇、交響樂、室內樂等方面都留下了堪稱典范的作品,如歌劇《伊戈爾大公》,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室內樂《第二弦樂四重奏》等。
由于他只有在閑暇時間才有機會進行創作,所以他的一部作品一般需要很久才能完成,但是《第二弦樂四重奏》僅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被創作出來,這是因為他要把這部作品送給他的夫人,樂曲的精神內涵是對他倆在海德堡初始時期幸福時
光的追憶。對這段浪漫的往事,鮑羅丁以最優美的音樂表現出來2。
《第二弦樂四重奏》共有四個樂章,第一樂章中庸的快板,奏鳴曲式,D大調;第二樂章快板,諧謔曲,F大調;第三樂章行板,夜曲,A大調;第四樂章行板,奏鳴曲式,D大調。
(二)《第二弦樂四重奏》第一樂章的創作思維分析
一、曲式結構
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結構,Allegro moderato中庸的快板,D大調,2/2拍,分為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及尾聲。呈示部分為主部、連接部、副部、結束部。展開部是由四個部分組成,分別為I、Ⅱ、Ⅲ以及假再現。再現部同呈示部,均由四個部分組成。尾聲為再現部中結束部的擴展。曲式結構圖表如下:
二、簡析創作思維
1.主部材料的發展
作品的1-35小節為呈示部主部,是一個16+19小節的兩段體結構。主部主題a如譜例1所示:
于潤洋所著的《西方音樂通史》中提到主部主題是由一個俄羅斯民間歌曲改編,且帶有俄羅斯城市浪漫曲的音調,寬廣平和、微波蕩漾,富有詩意。作品由大提琴在D大調的主和弦開始,經過4個小節的發展,接著由小提琴通過下屬功能組的和弦進行重復、發展,這一段對比呈示進行了16小節,而后在第二段繼續由大提琴開始呈示主題,小提琴同樣在下屬功能組的和弦進行發展,這一段對比呈示持續了19小節。在這些重復、發展中,作曲家將主題進行守調平移,移到不同的高度,讓大提琴與第一小提琴形成樂器對答之勢,展現出主題的另一番風采。在第二段中,作曲家將主題的發展部分用模進的方式進行環繞式的上行發展,如譜例2:
最后2個小節屬音到主音的五度跳進讓這段環繞式旋律畫上句點。第35-43小節為簡短的連接句,大提琴與第一小提琴不斷地重復縮減主題,一呼一應,由弱到強,在最后的2個小節通過加入變化音?g自然地轉到了D大調的屬調——A調,而后由第一小提琴繼續采用主部材料進行發展,其他聲部均用撥奏為其伴奏,后面自然的過渡到平行調——?f小調,最后用開放式結尾通過屬和弦的兩小節半音上行引出副部。主部材料不僅在呈示部及再現部出現,副部及展開部中也有所涉及。在77-85小節,主部材料由大提琴呈現,第一小提琴作級進環繞式上行發展,如譜例3,看似為大提琴作背景,實際卻是將整個音樂的發展推向高潮。
在這9個小節中,大提琴一直在不同的高度呈現主部材料,尤其到了后面3小節,不斷往低音區反復同一材料,與第一小提琴形成反向進行、加強對比,第一小提琴的?f、a、b這三個長音的出現將旋律推向高點。
展開部的Ⅰ完全是用主部主題的材料進行發展,與主部不同的是此處為F自然大調且旋律整體呈現一種上行、力度加強的姿態。Ⅲ及假再現部完全引用連接部的部分材料,而連接部是由主部材料發展而來,所以也可以說展開部的Ⅲ是由主部材料發展而來。這里的假再現部用樂器對答的方式在不同的高度呈現主題,一方面是不斷的鞏固主題,另一方面是將整體的旋律作結束性發展。
2.副部材料的發展
作品中第56小節最后一拍至85小節為呈示部副部,它是一個由20小節的樂段和9小節的過渡句組成。副部主題b如譜例4所示:
副部主題由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同時演奏,它比主部主題更有表現性及動力感。58小節的最后一拍開始至59小節,前三個聲部均用了二度進行,如譜例5所示,不同的是第一小提琴是上二度進行,且用到后附點節奏,似乎在發問,而第二小提琴與中提琴則是下二度進行,像是在回復第一小提琴的疑問。
4個小節的時長似乎意猶未盡,而后主題又進行了反復并發展。在68小節最后一拍開始,主題分別由第一小提琴與第二小題琴先后呈示,大提琴與中提琴也分別以音階式下行做襯托,而后4小節第一小提琴與大提琴的一問一答過后,音樂進行到簡短的過渡句。在這過渡句中,依舊是第一小提琴與大提琴呼應,兩件樂器反向進行,第一小提琴向上發展將情緒宣泄出來,在86小節穩穩地落到?c音,但它并沒有過多停留,持續兩拍后,以附點的節奏跳進向下發展,這時的中提琴以節奏為x xx x且半音下行的形式為其伴奏,后交由大提琴呈現。結束部中的材料來自副部,如半音下行就是來自譜例5圓圈中的材料,附點節奏來自譜例5方框內的材料。
譜例6為結束部的部分截圖(對應的材料有相同的標記):
展開部中也有副部材料的發展。Ⅱ是運用副部主題b的材料進行發展,并由大提琴呈示,這一部分延續了Ⅰ的調式,在F大調中表現,后轉入?f小調。
尾聲中延續了結束部的材料,即半音下行與附點節奏,此處與上方譜例標記處相似,所以不作過多贅述。
3.和聲特點
整首作品的和聲配置趨于傳統,里面有許多細節值得一提。
①半音化進行
在作品中,半音化進行大量出現,在這里只列舉幾處:
另外,譜例6中也有大量的半音化進行。
②和弦外音
作品中應用了大量的和弦外音,如延留音、倚音、跳進輔助音、經過音等,
如譜例8、譜例9標記“+”的地方。
③持續音
如譜例10所示,當下方的大提琴呈示主題時,上方三個聲部均用切分節奏分別呈現主持續音及屬音持續音。
如譜例11所示,大提琴呈現了8個小節的主持續音。
④調性布局
整體來看這首作品,調性的發展最多不超過六度,二度的遠關系轉調是這首作品的一個特點,如F轉?f ,B轉?A ,D轉?E,c轉D。
如譜例12所示,在133小節出現?c音,后面幾小節出現更多的變化音,根據前后的發展及旋律的音響可知調性在133-134小節之間發生轉變,由F大調轉為?f小調。
如譜例13所示,在152小節突然出現?e、?d等變化音,并在后面的小節繼續出現降號方向的變化音,根據前后發展可知在152小節調性發生轉變,由B大調轉向?A大調。
如譜例14所示,在215小節突然出現?c音,隨即216小節出現?b、?e音,可知調性在這2小節之內發生了轉變,根據后面的發展可知,這里的調性由D大調轉為?E大調。
(三)結語
筆者在這里對鮑羅丁《第二弦樂四重奏》的第一樂章只是做了大概的分析,通過分析,了解到鮑羅丁對于主題多樣性的發展方式及多樣性的呈現方式、他的和聲配置、特點,調性發展以及俄羅斯體系較為寫作傳統的手法,希望此文能對后續的研究者們予以參考。
注釋:
1袁瀛寰:《淺析鮑羅丁和他的<第二號弦樂四重奏>》,《大眾文藝》,2011年4月25日。
2袁瀛寰:《淺析鮑羅丁和他的<第二號弦樂四重奏>》,《大眾文藝》,2011年4月25日。
參考文獻:
1.袁瀛寰:《淺析鮑羅丁和他的<第二號弦樂四重奏>》,《大眾文藝》,2011年4月25日。
2.周梅梅:《鮑羅丁的音樂創作》,《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5月15日。
3.姚恒璐:《作曲的基礎訓練》,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年4月。
4.王暉:《肖斯塔科維奇弦樂四重奏中的作曲技法》,山西大學,2007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