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偉 張毅龍
摘? 要:松墨天牛,簡稱天牛,是松木資源的常見蟲害之一,對松木資源的危害極為深遠。同時,松墨天牛成蟲又是松材線蟲病的傳播媒介,松材線蟲病害可能會造成松樹資源大面積枯死的問題,嚴重威脅松木資源產量和質量。因此,急需在了解松墨天牛生物學特性基礎上,分析其發生規律,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對松墨天牛進行綜合治理,從根源上控制松墨天牛蟲害的發生率。通過抑制松墨天牛蟲害來減少松樹線蟲病的傳播,為松木資源的健康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
關鍵詞:松墨天牛;綜合治理;發生規律
一、松墨天牛的生物學特性及其發生規律
松墨天牛的蟲卵為乳白色鐮刀形,體長在4mm左右。松墨天牛卵期通常為12天左右,幼蟲咬破卵殼之后直接咬住樹皮破卵殼而出,肉蟲被孵化后直接以松樹樹皮為食,幼蟲初期存活于松樹內皮層內,而達到2齡以后的幼蟲會逐步向邊材區運動,并將木質結構作為食物。蟲蛹同樣為乳白色,形狀為圓筒狀,體長在20mm到26mm之間,幼蟲進入蛹室后,蟲體將逐漸變粗,并且由乳白色轉變為淡黃色,5-7天之后,幼蟲變成蛹,最初的成蛹為乳白色,之后眼睛逐漸由褐色轉變為黑褐色,最后蛻皮成為成蟲,成熟后的松墨天牛頭部變為黑褐色,前胸以及背部均為褐色,中間分布有波形橫紋,體長在28mm左右[1]。
松墨天牛的發生規律。結合以往的松墨天牛防治工作來看,松墨天牛的主要危害群體為十年至二十年生的馬尾松與火炬松,一些樹種單一的松樹林和部分長勢較弱的松樹林松墨天牛的發生頻率偏大。其主要對松樹的主干與大枝構成威脅,部分2cm左右的小枝也是松墨天牛危害的主要對象。根據以往的綜合治理經驗,松闊混交林的發生頻率較低,在幼林中,天牛主要分布于主桿的中上部分,當蟲口數量達5個以上時,很可能造成松樹死亡,尤其是大部分天牛均會攜帶松材線蟲,致使松材線蟲以天牛為媒介大范圍傳播,其主要會浸入樹木組織中大量繁殖,導致樹木的疏導組織被阻塞,造成樹木在短時間內枯死的問題[2]。
二、松墨天牛的綜合治理措施
針對松墨天牛的防治需要遵循防治結合的原則,從源頭上入手,做好預防工作的基礎上,對松墨天牛的發生規律進行預判,制定可靠的預防措施,確保在發生蟲害問題時能第一時間做出有效的響應。此外,還需強化營林效果,增強樹木自身的抗病蟲能力。具體而言,松墨天牛的綜合治理措施包括以下內容:
(一)做好蟲害監測和預報工作
要想達成科學防治天牛蟲害的目標,則需利用可靠的蟲害監測技術,對于天牛蟲害的發生狀況進行實時監測,常用的監測手段為遙感監測法和實地探查法,一般可在春季即3-6月期間進行一次蟲害普查,之后在秋季8-10月期間進行二次普查,主要探查林區內松樹是否存在枯死狀況以及松針有無變色表現等異常情況。通常需要將發生過天牛蟲害的區域作為重點監測區域,謹防再次爆發天牛蟲害問題。對于存在枯萎表現但尚未枯死的松樹需要通過采樣檢測的方式,分析松樹是否受病蟲害影響,并根據檢測結果及時采取治理措施。通過多次普查和實時監測可做到對蟲害問題的及時預報,為相關人員贏得更多蟲害治理的時間。
(二)定期開展檢疫檢查工作
檢疫檢查工作是降低天牛傳播率的有效手段之一,為了強化檢疫檢查工作的落實效果,需要制定合理的檢疫檢查制度,在苗木調運過程中做好檢疫檢查工作,嚴禁攜帶天牛蟲害的苗木進入林區。主要檢查內容包括,檢查苗木表面有無天牛產卵的槽,有無入浸孔洞,有無成蟲等。如發現攜帶天牛的表現則需進行剝皮處理,并使用60℃的藥物進行高溫處理。除此之外,還需做好木材利用過程中的檢疫檢查工作,嚴禁存在使用疫木加工的行為,對于檢疫出的疫木需要做銷毀處理或者無公害處理,盡量做好天牛疫病的源頭控制工作。
(三)做好營林規劃
結合上文提到的天牛發生規律可知,單一樹種的林區天牛發生頻率更大,且會在發生的短時間內大范圍蔓延。針對此類問題,需要做好營林規劃工作,根據區域氣候特點以及生態特點,進行混交林造林,通過調整林分結構對天牛蟲害加以抑制。實踐證明,混交林由于存在復層林結構的特征,可以有效控制天牛產卵和蟲害蔓延,起到良好的抑制蟲害作用。除此之外,還需加強日常營林管護工作,通過合理的撫育管理手段提升林木長勢,使其自身具備更好的抗病蟲能力。另外,還需對林區內存在的枯死樹木和受病蟲害威脅的樹木進行及時清除,并對周邊樹木進行檢查,確定有無蟲害威脅特征。如有,需及時進行集中處理,謹防天牛病害大范圍擴散。
(四)采取有效的生物防治措施
目前來看,已經被發現的松墨天牛天敵已經接近百種,其中47種為昆蟲,33種為鳥類,17種為病原微生物。生物防治措施的主要優勢在于既能增強林區生態物種多樣性,又能起到良好的抑制蟲害作用,兼具生態效益和蟲害防治效益。現階段,被廣泛應用的生物防治措施包括利用管式腫腿蜂和花絨寄甲抑制天牛。花絨寄甲屬于松墨天牛的主要天敵,通過在松樹林中釋放花絨寄甲可以起到較好的蟲害抑制效果,但這種效果不是十分穩定。因此,有學者提出可以通過釋放花絨寄甲卵的方式達成蟲害防治目標。實踐證明,花絨寄甲卵的釋放可以有效控制松墨天牛的密度起到良好的蟲害防治效果。管式腫腿蜂也是常用的生物防治措施因其是以松墨天牛幼蟲為食,可以有效減少林區內的松墨天牛數量,且其能夠攜帶白僵菌這種微生物,對部分病害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五)化學治理措施
常用的化學治理手段為利用有機磷殺蟲劑來抑制天牛膽堿脂酶活性,達成抑制蟲害目標。有研究顯示,濃度為70%的喹硫磷原油能夠對天牛產卵率進行有效抑制,抑制率高達81%。此外,殺蟲率高達91%,一般在噴藥之后的三至四天時間內,天牛成蟲均會全部死亡。
結束語:松墨天牛蟲害一旦發生會對松樹林造成大面積的威脅,尤其是攜帶松材線蟲病的情況下,可能導致松樹林大面積枯死的問題。因此,在營林工作中需要密切關注松墨天牛蟲害的防治工作,從營造林階段和營林管護階段等分別入手,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如蟲害監測措施、檢疫檢驗措施、營林規劃措施、生物防治措施和化學治理措施等控制松墨天牛的發生頻率,盡可能為松樹資源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
參考文獻:
[1]張福山,楊際偉,何學友,等.松墨天牛智能監測預警技術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福建林業科技,2020,47(03):45-50.
[2]黃文玲.利用誘捕法監測松墨天牛種群動態及氣象因子的影響[J].中國森林病蟲,2020,39(06):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