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婧
摘? 要:本次調研以“兩彈”研究歷史進程為邏輯主線,從“兩彈一星”的卓越研究者以及“兩彈”研究的艱苦背景出發,深入挖掘“兩彈”研究科研攻關取得勝利的寶貴經驗,為破解當今中國自主研發并生產制造計算機處理芯片的困境尋求有效路徑。同時以“兩彈一星”精神為價值引領,激發新時代青年學生歷史責任感與使命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筑牢青年群眾基礎。
關鍵詞:“兩彈一星”精神;梓潼兩彈城;芯片困境
一、調研目的與意義
本次調研選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九院)院部舊址-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的中國兩彈城為調研地點,通過實地調研考察了“兩彈一星”精神的形成背景與主要內涵,深入學習“兩彈一星精神”中所蘊含的艱苦奉獻、追求卓越、不畏荊棘的高尚品質,并以此鼓勵青年學生,尤其是電子專業的學生,以“兩彈一星”精神為價值引領,努力學習專業知識,腳踏實地地做好科研,為我國自主研發和生產制造芯片領域作出應有貢獻。
二、調研主要內容
通過實地調研和資料查詢總結得知,兩彈一星事業使中國的國力和國際地位得以提高。兩彈一星事業取得歷史性的成就離不開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國家各部門的高效協作、科研保密工作的嚴格執行以及科研人員的無私奉獻。
(一)黨中央的正確領導為“兩彈一星”指明方向
1949年,黨中央決定派遣代表團到法國巴黎參加保衛世界和平大會,特別批準了五萬美元,讓代表團在國外購買核實驗設備儀器和資料。后來代表團中的科學家回想起:我當時心里真是溫暖的。有這樣為國家、為事業著想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中國核科學的發展一定取得大突破。 1955年1月15日下午,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會議做出了關于我國原子能科技的研究現狀情況的匯報以及有關核工程方面的講解[1];會議指出了中國發展核工業的必要性,中國核工業建設自此開始。
(二)各部門的高效協同為兩彈增光添彩
新中國成立初期,計算機等設施的極度匱乏,使得科學家們大多只能使用手搖計算機和紙筆進行大量的數據計算。一方面,算了好幾天甚至好幾個月的數據一旦算錯,必然又要從頭開始。另一方面,推算出的理論數據得不到可靠的驗證,該理論的應用也就無法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基于此,國家各部門在黨的領導下高效協同,將計算機優先供于原子彈研制。當時無法購買到爆轟試驗所需的測試爆炸速度和力度的高速照相機,各部門高效協同四處找尋,終于在炮兵部隊找到當時國內僅有的一臺高速相機[2]。
(三)家人的默默奉獻為兩彈解除后顧之憂
兩彈一星事業離不開科研人員家人的無條件地支持。在接受研制原子彈使命的那晚,鄧稼先對妻子說,“我的生命就獻給未來的工作了,做成了這件事,我的一生都會過得很有意義,就算死了也無怨無悔。”從此鄧稼先走進茫茫大漠荒灘,銷聲匿跡整整28年。1985年,鄧稼先功成歸來,卻已是一個病痛纏身、蒼顏白發的老人。他的妻子傷心難過,卻唯獨沒有后悔,因為她知道丈夫完成了自己的心愿。鄧稼先的故事也是許多科研工作者的故事,科研人員和家屬的犧牲奉獻成就了核武器的研制成功。
(四)科學家的鼎力支持、艱苦樸素使兩彈如虎添翼
核工業科研難題的攻關,人才是最迫切的需要。當時,我國的高等教育還不足以滿足極其復雜的核武器研究需求,許多優秀的人才都需要到國外接受教育,以積累研究經驗。但對于當時的中國來說,能送出的留學生也是極其有限的,而學習物理方面知識,能對兩彈一星作出貢獻的核物理人才就更是少之又少。那么我們眾多的科研人員是如何“從無到有”的呢?首先就是以鄧稼先為首的一批在國外留學的科學家們放棄國外優渥的物質條件和科研環境,帶著建設祖國的偉大理想和愛國信念來到隱蔽荒蕪、醫療條件水平低的核試驗基地。
(五)中國人民的艱苦奮斗給兩彈雪中送炭
1949年,剛成立的新中國一貧如洗,原子彈所需原材料的短缺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阻礙了我國原子彈制造。誠然,在獲取原子彈原料上有重重的困難,但中國人民向來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沒有合格的高濃縮鈾,廣大人民群眾便用最原始的方法-土法挖礦,土法煉制高濃度鈾。深挖的鈾礦位于地下100米,由于鈾礦的煉制,坑道內高溫難耐,采礦工人們光著上身在布滿放射性粉塵的坑道里作業。這對于當時鈾礦匱乏同時沒有蘇聯幫助的中國而言,是最快造出原子彈的唯一方式。
三、結論
兩彈一星的成功研發是中國擺脫國外技術限制,走向世界舞臺的偉大突破。對于有理想有擔當的新一代大學生而言,面對各行業無 “芯”可用、芯片生產環節上的技術明顯落后于世界最先進技術的瓶頸,又能從先輩們的經驗中得到什么啟示呢?
(一)“兩彈一星精神”與當代科研
當下中國科研環境根本改善,可我們仍然面臨和當年相似的困境。然而,中國并沒有坐以待斃。自2019年芯片供應鏈受阻之后,我國就加大了對芯片事業的投入。中科院科學家們成功將8英寸石墨烯晶圓生產了出來,這意味著生產芯片進一步擺脫了光刻機的限制。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企業也研制出在自主顯示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的1GB獨顯芯片。
(二)以“兩彈精神”引領電子研究
當代大學生要懂得什么是“兩彈一星”精神,什么是家國情懷,更要懂得在接下來的人生道路上把“兩彈一星”精神運用到學習生活中全面提高自身素質。“荊棘難阻電子夢,巧手重鑄中國芯”不應停留于一句口號,而應作為當代大學生的奮斗目標,電子專業的學生,更應學習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奮斗、卓越創新的精神,理解并傳承“兩彈”精神,清楚認識到當今科技競爭是國際博弈的重要領域,以更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為我國自主研發和生產制造芯片領域作出個人的貢獻。
四、結語
通過實地考察,筆者深刻感悟了“兩彈一星”精神的重要意義:“兩彈一星”鑄就了共和國的核盾牌,奠定了我國國防安全體系的基石;深刻影響了國際戰略格局演變,塑造了中國嶄新的大國形象;對我國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也為向科技創新型國家轉型奠定堅實基礎。新時代青年學生,尤其是電子專業的學生,要自覺在自己專長的領域發光發熱,以更加堅定的意志為中國科研在世界舞臺上大放光彩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胡新民. “兩彈一星”為何能在中國成功[J].黨史博采(上). 2018(12):18-22.
[2] 陶純, 陳懷國. 國家命運 中國兩彈一星的秘密歷程(三)[J].神劍.2012(03):9-41.7F9E5065-726E-47A3-BAC1-9F64F12B39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