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鳳琴
摘? 要:水稻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水稻的種植也直接關系著我國糧食安全,當前水稻種植技術不斷進步,成為增加農民收益的重要途徑。我國大力發(fā)展綠色農業(yè),在保證水稻產量的同時提升農作物品質,由此打造綠色品牌。基于此本文從水稻栽培主要技術入手,討論提升水稻種植效益的技術措施,希望對相關研究帶來幫助。
關鍵詞:水稻栽培技術;水稻種植效益;措施
近些年,國家致力于水稻的品種改良研究,在貴州諸多地區(qū)也在逐漸加強技術推廣,尤其是在農業(yè)機械化進程不斷推進的背景下,水稻種植的產量與品質都得到了提升,為農民帶來豐厚的種植效益,提升了水稻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更保障了我國的糧食安全,以下進行相關分析。
一、水稻栽培主要技術
(一)育苗和插秧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育苗以及插秧會直接影響水稻產出質量,研究發(fā)現在育苗環(huán)節(jié)晚插秧會導致水稻淀粉沉積,而提前育苗和早插秧也會導致稻米的精米率下降,升高稻米膠稠度。采取插秧的方法如果栽培植株行距小同樣會對稻米品質產生影響,密度過大會導致精米率下降,提升稻米硬度[1]。
(二)施肥技術
在稻米種植過程中施肥技術的利用同樣會影響種植效益,在水稻生長期間需要大量氮、磷、鉀、硅等肥料,其中對水稻產量與品質產生影響最大的是氮肥,其次為鉀肥、磷肥和硅肥,氮元素的合理補充能夠提升稻米產量,改善外觀,提升稻米營養(yǎng)。
(三)除草技術
在稻米生長過程中,田間雜草會和稻米爭奪養(yǎng)分,進而影響產量,為此要求農民做好稻田除草工作。長期以來,在除草過程中主要使用本田除草劑以及秧田除草劑,盡管該方法高效、低成本,然而多年使用后會出現藥物殘留問題。
(四)灌溉技術
優(yōu)質稻米灌溉技術要基于根系促控的基礎上,通常情況下生育前期采取淺水灌溉措施,進而幫助根系發(fā)育,提升植株活力。在分蘗后期由于稻田當中具有濕潤性,可以增強根系活力,而抽穗之后需要實現深耕與淺耕交替,可以避免貪青晚熟。此外,在生育后期不能過早停水,而是適當延長田間持水時間[2]。
(五)病蟲害防控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稻田會出現多種病害與蟲害,進而導致水稻產量品質下降。在水稻生長過程中稻瘟病、稻曲病紋枯病以及二化螟危害較為嚴重,需要科學采取防治措施。
二、提升水稻種植效益的技術措施
(一)培育壯苗
1確定高產田
為了保證種植效益,達到高產穩(wěn)產目標,農民需要做好分析工作:其一,確保水稻種植區(qū)域土壤濕度較大、松緊合理,并且要求種植區(qū)域遠離化工廠、電子廠;其二,所種植區(qū)域要求雨量充沛,接近水源,便于灌溉;其三,種植之后需要對土壤環(huán)境檢查,以此分析微量元素是否滿足高產需要。
2選育高產品種
品種選擇直接影響著水稻產量與質量,栽培高產品種需要滿足如下條件:首先,農民需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分析水稻生育期以及當地積溫、降水情況,掌握土壤酸堿性、水資源分布情況以及當地歷年病蟲害發(fā)生情況,由此綜合確定水稻品種。在品種選擇的過程中,還需要考慮成熟性,不得選擇過早熟或者過晚熟的品種,也不能采取越區(qū)種植方法。當前退積溫選種法得到了較多應用,要求種植區(qū)域積溫低于當地活動積溫100℃-150℃,由此確保水稻正常抽穗成熟。此外,還要考慮市場需求,選擇的品種要有“三證”。
3加強育苗管理
做好育苗工作能夠提升生產性能,所以在育苗前期需要加強品種選擇,做好篩選、晾曬、消毒、催芽等工作,并且要合理選擇栽培區(qū)域,之后培育壯苗、做床、施加充足的底肥,然后均勻播種并覆膜處理。在苗期管理需要做好補水工作,比如秧苗四葉期結膜噴水。在移栽時間的控制上通常為每年5-6月份,移栽的深淺、密度也要考慮氣候、品種以及土壤環(huán)境。為了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滿足采光需求必須做好密度控制,一般株距10厘米、行距10厘米。
(二)加強田間管理
1水分管理
水稻需要較多水分,所以農民必須做好水分管理工作,一般情況下移栽之后需要寸水返青,由此確保水分充足。在分蘗期要求農民采用淺水灌溉和勤灌溉的方法,稻田內水高度控制在2-3厘米,由此促進生根和秧苗分蘗,結合秧苗分蘗數量排水,進而減少無效分蘗。與此同時,農民需要清除田間雜草,這樣能夠保證陽光直射到水面,逐漸提升水溫,還能防治病蟲害。后期需要盡早斷水,由此促進水稻成熟。在抽穗楊花期也要保證水的深度合理,抽穗30天之后可以停止水分供應,如果是洼地需要盡早排水[3]。
2施肥管理
為了滿足高產需求在施肥過程中也要提出嚴格要求,目前倡導使用有機肥和生物肥,施肥過程中要保證施肥的均勻性,避免大量堆肥導致燒苗情況。施肥量的大小也要考慮溫濕度以及不同生長周期所用的有機肥,主要為秸稈還田方法,由此增強土壤有機質,在秋收時可利用機械粉碎秸稈,然后撒播到稻田中,通過機械翻耕的方法實現肥料和土壤均勻混合,通常情況下返青期首次追肥,由此提升分蘗水平,追肥主要使用尿素,每公頃用量為15千克,追肥后4天內不得排水,確保稻田水深合理,充分吸肥。穗期進行二次追肥,這一過程中需要分析秧苗的生長情況,尤其是植株矮小以及葉片窄小的植株,更要保證追肥效果,抽穗后2-3周還要追加穗肥,并且每畝施加尿素3-5千克,保花肥主要是追加氯化鉀,每畝用量2-3千克。
3除草技術
雜草會嚴重影響水稻產量,以往使用化學藥劑存在殘留問題,新時期倡導綠色種植理念,在除草的過程中盡量控制藥劑含量,并且豐富除草方法,插秧前兩周需要翻耕土壤,采取大水漫灌的方法,由此清除田間的雜草,播種前2-3天翻耕一次,由此將萌發(fā)雜草清除,后續(xù)經過兩次大水處理基本能夠控制草害,后續(xù)萌生的雜草主要采取人工處理方法[4]。
4病蟲害防治要點
其一,選擇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品種,因地制宜的栽培,淘汰較差的品種。在種子處理環(huán)節(jié)主要是曬種與攪拌,由此增強品種的耐受性。為了預防稻瘟病惡苗病需要使用吡蟲啉拌種或者浸種處理;其二,生物制劑的應用主要使用蘇云金桿菌、球孢白僵菌,蘇云金桿菌可在于二化螟、稻縱卷葉螟孵化初期使用,并且能夠保護害蟲天敵,白僵菌主要是防治稻縱卷葉螟;其三,采用生態(tài)改進措施,農民可在田埂上種植禾本科雜草,進而滿足一叢的生長需求,比如種植芝麻、大豆可以保護植株,增強抗病害能力。新時期也可以采用稻田養(yǎng)鴨結合的種養(yǎng)技術,并且在水稻栽植后一周將雛鴨放進稻田。在水稻抽穗期回收鴨子,每畝稻田可放養(yǎng)20只,通過鴨群進食有效減少雜草以及紋枯病出現;其四,合理用藥。盡管化學防治方式見效快,不過依然存在藥物殘留問題,在具體防治中需要結合不同病蟲害類型用藥,比如稻飛虱防治主要使用醚菊酯、吡蚜酮;治螟蟲和稻縱卷葉螟防治主要使用氯蟲苯甲酰胺;紋枯病防治主要使用申嗪霉素、噻嗪酰胺、井岡霉素A。
結束語:
綜上所述,影響水稻栽培的技術因素較多,需要農民結合自然環(huán)境、市場需求合理進行品種選擇,土地處理、密度控制、水肥處理與病蟲害防治,進而通過多項措施達到穩(wěn)產、高產目標,增強農民的種植效益。
參考文獻:
[1]林志豪.水稻栽培技術中存在的問題及提高水稻種植效益的措施[J].南方農業(yè),2021,15(12):29-30.
[2]楊立榮.水稻栽培技術與提高水稻種植效益的措施分析[J].農村百事通,2021,23(20):35-36.
[3]楊俊,吳凡,蔡正軍.湖北大別山地區(qū)水稻-羊肚菌輪作栽培技術與效益分析[J].中國食用菌,2021,40(5):19-22.
[4]彭少成,農延林,唐國坤.水稻栽培技術對水稻高產的影響[J].湖北農機化,2021,24(19):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