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虹
摘? 要:而內部審計績效是衡量內部審計工作質量的關鍵所在。內部審計績效評價與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息息相關,對改善經營策略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 世紀八九十年代,平衡計分卡等業績評價工具相繼出現,這毫無疑問推動了內部審計工作中績效衡量問題的研究。本文研究運用平衡計分卡對企業內部審計績效評價問題,分析運用的可行性,基于平衡計分卡來設計內部審計的績效評價指標,希望能夠為企業內部審計績效工作做一些貢獻。
關鍵詞:平衡計分卡;內部審計績效;績效評價
常用的績效評價方法有關鍵績效指標法、經濟增加值法和目標管理法。權衡各個方法之間的利弊后,本文選用平衡計分卡構建內部審計績效評價體系,一方面平衡計分卡在績效衡量的指標選擇方面更為自由靈活,而且可以兼顧短期目標和企業長期戰略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平衡計分卡可以克服非財務指標難以量化的難題,更為全面的評價內部審計績效。平衡計分卡是績效管理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平衡計分卡從財務、客戶、內部運營、學習與成長四個角度出發,將企業內部審計工作與企業的長期戰略目標聯系起來,將企業的長期目標轉化為一系列相互聯系、具有因果關系的指標,促進內部審計工作與公司戰略相結合,實現內部審計為公司增加價值的作用。
由于當今世界經濟形勢瞬息萬變,企業也面臨著與以往不同的挑戰,因此內部審計工作也被賦予了更多意義。對于內部審計工作的定義也在不斷發展變化。 近年來,國家對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十分重視,要求審計工作“適應新時代新要求”“完善機制體制,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當代做出更大貢獻”,足見國家對于審計工作質量的關注。但是對于內部審計工作績效衡量方面的方法較少。現有的理論更多的亦是在研究如何加強內控提高內審質量,公司內部財務舞弊造假與內部審計工作之間的“斗智斗勇”以及內部審計工作的方法。因此關于內部審計績效衡量的研究還在萌芽階段。
一、理論分析
(一)內部審計績效評價的概念分析
本文認為,內部審計績效和內部審計工作是密不可分,息息相關的。內部審計工作的效率、結果通過內部審計績效展現出來,而內部審計績效則從增加企業價值、完善企業運營機制、加強企業內控以減小企業風險等方面反映內部審計工作的作用。
績效衡量,其內涵是組織通過一系列預先確定的標準和評價程序,運用科學的評價方法,按照評價內容和標準對評價對象的工作能力、業績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考察。那么內部審計績效衡量,則是企業根據效益性原則,通過一定的績效衡量方法選取合適的指標,對內部審計部門的工作業績和內部審計人員的工作能力進行考核。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指出應當建立績效衡量體系,此舉的主要目的時為了改變我國傳統的以合法合規性、獨立性為導向的審計績效衡量指標,引入效益性導向的績效衡量指標,真正的實現價值增值型內部審計的工作目標。
(二)目的分析
明確對內部審計績效進行衡量的目的,才能避免績效衡量工作流于形式。
1、使內部審計部門的目標同企業整體戰略相適應。
內部審計部門是企業的組成部分,內審部門的目標也理應符合企業的整體戰略目標。企業的最終目標是實現長久持續的盈利,內部審計部門在消耗企業資源的同時,也在為企業價值增加做出貢獻。以平衡計分卡為基礎建立內部審計績效評價體系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將大目標化為各個層次的小目標,作為其中一個小目標的“內審部門目標”在整體框架的框線下自然可以實現與大目標相適應。
2、提高內部審計部門在組織中的地位。
雖然現在內審被認為是可以為組織增加價值的部門,但是仍有不少企業將內審部門定義為“只吃飯不下蛋”的純內耗型部門,甚至有些企業的內審部門形同虛設。如果可以采取有效的績效評估手段,對內審部門所創造的價值進行系統全面的評價,自然可以讓組織承認內部審計工作的價值,從而提高內審部門的地位。
3、督促并激勵內部審計工作人員。
內部審計工作能否有效的發揮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內部審計人員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技能。對內部審計人員的工作進行評價,并且建立激勵機制,可以督促內部審計人員以更高的質量、更高的效率、更好的心態對待工作。科學的績效考核機制,使得獎懲分明,對內審人員起到激勵作用,調動工作積極性,更好的為實現組織價值而服務。
二、內部審計績效衡量指標設計的具體性原則分析
(一)可操作性原則
只有可以被實際運用的績效評價體系才是有價值的,否則只是紙上談兵。因此績效評價指標的獲取必須要保證其真實性和可靠性,根據真實指標設計出的框架才能被切實運用到實踐中,實現推動組織價值增長,提高內部審計工作質量的目的。
(二)定性和定量相結合原則
內部審計績效評價體系中應當包含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兩項。定量指標可以直觀、具體、直接的反應一個部門為組織創造出的價值,而定性指標則能夠拓寬評價的廣度和深度。工作中諸如學習與成長、創新能力、員工積極性等難以用定量指標進行衡量的部分,就需要用定性指標進行評價。二者相互結合才能夠更全面多方位的評價內部審計部門的工作績效。
(三)關鍵性原則
關鍵性原則也成為重要性原則。由于時間、人力、物理資源有限,績效考核無法面面俱到。因此在選取評價指標時,要從企業的戰略出發,牢牢抓住對績效影響更大的指標,這樣才能夠在提高評價效率的同時降低成本。
(四)發展原則
沒有任何一個績效評價體系可以做到一勞永逸,總是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相應的做出調整。上文提到的影響因素中,審計人員職業技能、內部審計目標和定義以及不同客戶群體需求的變化都會影響到績效評價體系的設計,需要其做出相應的改變。現如今,內部審計也從“控制導向”轉為“風險導向”,在未來可能還會進一步發展,因此緊跟時代步伐靈活調整評價指標和評價體系才是長久之道。
(五)平衡性原則
內部審計績效評價體系在設計時要平衡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滯后性指標和領先性指標之間的關系,以便更全面的對績效進行評價。
(六)效益性原則
設計指標對內部審計績效進行評價的目的是為了讓組織和外界明確內審部門的價值,并且制定激勵機制以促進內部審計部門的工作效率,讓組織獲益。那么在指標的選擇上,自然也要服從為組織增加效益的原則,選擇性價比高、成本較低的合適指標進行衡量。
三、運用分析
(一)可行性分析
1、平衡計分卡的理念可適用于內部審計部門
企業經營的目標是能夠持續的創造價值,而隨著內部審計定義的變化與發展,內部審計工作現在也被認為是可以為企業創造價值的。BCS 的理念是通過四維度將企業長遠目標細化為每個小的階段性目標,是階段性目標同戰略目標相結合;并通過一定流程服務于客戶,提高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最終達到績效評價和組織價值增值的目的。毫無疑問,內審工作的定位也是不斷培養和提高內審工作人員的素質;制定行之有效的內部審計流程;服務于董事會、公司管理層和外部審計的需要;最終實現為組織增值的目標。
因此,將平衡計分卡的四個維度稍作調整,便可以適用于內部審計工作的績效評價。調整如下:
財務——內審業績
客戶——董事會、管理層以及外部審計機構
學習與創新——內部審計人員的培訓及創新能力
內部流程——內部審計工作開展的流程
2、平衡計分卡理論自身的優越性
績效評價體系的目標是為了對企業各個部門的工作效率、工作收益進行評 價,以達到督促、監督、改進工作的作用。任何的績效評價體系都必須可以應用到實際的工作中才能稱之為有效的方法。而內部審計部門由于自身的特性,其產生的價值不像生產部門、銷售部門那樣最終進入市場交易,為企業帶來可視化的收益,因此較為難評估。平衡計分卡經過了一段漫長的發展過程,理論基礎豐富, 同時可操作性也較強。
(二)四維度選擇內部審計工作績效衡量指標的內容
四維度指財務維度、客戶維度、學習與創新維度以及內部流程維度。本文僅闡述財務維度。
從財務維度來說,財務指標雖然可以更直觀的反應部門為組織增加的價值量,但是具有滯后 性。而內部審計部門又不像生產、銷售部門,可以直接向市場提供產品或服務, 并獲取可直觀計量的經濟收益。因此,在對內部審計部門的財務方面進行衡量時, 還需要考慮其他的指標和因素。
1、直接指標的選擇
作為服務部門的內審機構,在直接的業績指標選擇方面也和其他部門一樣可以從降低成本方面入手。本文認為減少成本包括減少內審費用(內部審計費用的降低以及內部審計費用占公司總費用的比例下降)。
(1)內部審計費用節約額計算:
節約額=內部審計費用預算額-實際內部審計費用
節約率=(內部審計費用預算額-實際內部審計費用)/內部審計費用預算額×100%
據此可以計算出內部審計費用的節約額,內部審計費用在合理范圍內的下降意味著制造費用、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的減少。
(2)內部審計費用占公司總費用的比例
占比=內部審計費用/公司總費用×100%
內部審計費用占公司總費用比例如果呈下降趨勢,則可以反應內部審計部門的內耗量較其他部門有所下降,為公司節約成本方面做出貢獻。
(3)外部審計費用的節約額
一家公司的內控制度越完善,外部審計單位對于內部審計結果的信任度就會越高,相應的就會減少外部審計工作,降低外部審計費用。
2、間接指標的選擇
內審部門在企業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可以對企業的工作和業務進行全方面的了解,就各個部門工作中存在的不規范問題直接和管理層對接,并通過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及時提出建設性的咨詢意見,幫助企業提高經營效率。從而在工作的過程中發現企業潛在的風險,及時規避,減少企業的損失。
本文所述的價值是無法直接通過計算得來的,但是可以從其他部門生產率、業務規范程度的提高;減少組織中無價值作業的數量等顯現出來。
四、研究結論
本文認為,隨著內部審計內涵的發展,內部審計部門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純消耗型部門,而是轉變為價值增值型工作。作用也從維持獨立性、舞弊糾錯擴大到咨詢、服務。因此,傳統的內部審計績效評價體系已經不再適用于現在的內部審計部門,需要利用更先進的方法對其進行評價。
平衡計分卡從財務角度看,可以評價企業的績效。財務維度聚焦于董事會和管理層最關注的業績、績效方面,其指標多為滯后性指標。學習與創新維度強調培養員工的創新能力,以及企業對于員工的后續教育培訓。
參考文獻:
[1]黃國成,張慶龍.平衡計分卡與內部審計績效評價[J].中國內部審計,2011(7)
[2]趙青華.平衡計分卡及與其他理論的交鋒[J]. 東方企業文化,2013(24)
[3]瞿曉龍,梁斌.內部審計增值作用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