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響
摘? 要:隨著我國企業管理制度的發展和不斷完善。掏空行為有所收斂,但是仍然廣泛存在。然而當前關于掏空行為原因的學術研究更多的是局限于外部管控、內部控制,以及相應制度法規的完善。由于大股東資金占用行為可選擇的種類繁復,監管與審計都會存在一定的漏洞。本文研究關聯交易下的掏空行為產生的原因,希望能夠對相關方面的工作做點貢獻。
關鍵詞:關聯交易;掏空行為原因
由于融資狀況和條件不穩定,同時某些上市集團控股股東融資的時間緊迫,更提高了資金無法合理流通的可能。追根溯源,資金無法流通的產生主要是由于上市企業財務內控不到位、對控股股東控制權沒有合理展開監督工作。想要讓控股股東及實際管控方等關聯人員分配利用上市企業資金時更科學合規,監督方就必須更嚴格開展相關工作,好好把控關聯方占用上市企業資金的流程。
從2005年年底,我國公開的有關文件要求中就明確規定,不得霸占上市企業資金。控制股東及實際管控方不可以通過例如借款、提供擔保、代還債等借口霸占上市企業的資金。針對被霸占的資金,控股股東特別是國有方或實際管控方必須根據當時的狀況,開展現金還款、股票還款等途徑,盡早還款,還款最后期限為2006年。
必須指出的是,該文件在后續被更完善、規范的文件所優化,其中依舊嚴格指出,控股股東、實際控股方和有關方面不可以借助各種手段來損害上市企業的利益。必須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和要求開展工作,根據情況的不同分類應對,針對已經產生的資金霸占問題、不合法擔保現象等,都要在規定期限內處理完畢,盡快還款。假如沒有在要求的時間內完成還款,必須嚴格處罰,假如出現犯罪現象更要嚴肅處理,依法處置。
一、前期相關研究回顧
我國專家2004年通過實證研究,發現資金占用狀況作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研究的一項重要指標受持股比例的影響,當控股股東持股數量增加到一定的比例,資本占用也會相應減少一定數量。國外專家在2005年的研究中也認為,在研究上市公司的內部情況和外部環境時,同樣證明控股股東會對大股東資金占用有一定偏導。
前期關于大股東行為的研究一般學者將其與企業內部控制相聯系,從而嘗試在分析的同時尋找到解決方式,在國外有頒布“薩班斯”法案具體進行約束控制,從會計信息披露質量、資本成本情況、公司經營狀況以及整體分析四個維度嘗試遏制企業舞弊情況,但也帶來一系列成本升高等問題。2008年我國依據當前國情頒布《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與《指引》,初步在國內設立企業管控規范法則。然而,據鐘凱、姚立杰、程小可(2014)從控股股東掏空視角探究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等因素的相關影響情況看,我國內部控制建設取得了一定積極成效,但對于強制披露的效果并不明顯。張棟和周詠梅(2019)提出從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中,尋找針對中國特色市場的改革辦法,具體方案包括引入投資機構等改善當前狀況。
關于大股東行為相關外部監督研究,2012年國外專家在研究審計師是否被作為一種監督機制來緩解不同類型控股股東所產生的代理問題時,證實一定的外部審計會減少大股東掏空行為。2016年有專家研究發現,歐洲當前的審計標準不足以讓投資者評估關聯方交易的財富轉移狀況。徐玉德等(2011)審計作為外部機制,能從一定程度上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即從另一個角度緩解代理問題。史永東等(2004)則認為除了加強對內幕交易的監管和執法外,還應加強信息披露制度建設和投資者教育。
二、理論分析
(一)重要概念
1、關聯交易
關聯交易簡單的來說,是指關聯人之間的交易。具體來說有以下兩個要素:其一,其中一方對于另一方或者多方具有控制力或者重大影響力;其二,雙方間有有形資產、無形資產或者利益讓渡行為。
2、大股東掏空行為
“掏空”的行為詳細來說就是上市企業被大股東憑借資源和權力所掌控后,大股東損害企業資產,給自己謀求更多的個人收益的行為。大股東掏空行為對于企業的發展和生存都十分不利,是大股東自私自利的行為,對企業信息披露也十分不利,很大程度上損害著中小股東和其它利益關聯方的權益,假如情節嚴重,還會對整個社會不利。
(二)關聯交易中的掏空行為動因分析
1、內部控制不平衡
企業成長道路上,關聯交易是企業平時運營和成長時很普遍的營業模式,可以給企業降低開支、優化生產效率等。然而不平衡、不合理的內部控制必然會借助關聯交易來損害企業利益,出現掏空現象。
2、大股東謀取私利
大股東在企業內的話語權極高,有著影響企業發展和決策的巨大權力,因此控股股東的掏空概率不小。同時大股東在確保其具有控制企業走向時,也不得不面臨不小的開支和付出,涵蓋了股權開支和管理花銷等。為了填平這部分開支以及獲得更多的額外收益,控股股東也會借助關聯交易,實施利益調整,將中小股東的收益納入自己囊中。
3、外部監管漏洞明顯
民營企業在進行IPO上市后,大多會由地方政府進駐企業,但是政府對民營企業的扶持多于對其的監管,導致一旦有控股股東掌握絕對權力,依舊有進行關聯交易掏空的空間。
三、案例分析
本文選擇Y公司作為研究對象。在Y公司出現現金流緊張的情況下,Y公司依舊進行了超高分紅,總計分紅高度達28.2億元,分析可得2017年歸屬于上市公司的股東凈利一共16億元(分紅/股東凈利=1.78)。就董事會、監事會以及管理層的持股情況看,大部分的分紅其實進入高層的腰包,而中小股東的大量利益被盜取。
下面,本文進行Y公司大股東掏空原因分析
(一)金字塔持股結構為掏空行為提供便利
根據前期研究,控股股東持股的變化可能會導致財務掏空。而繼續分析其實際控股人就會發現,持股的前四大股東都是同一家族內部人員,
在Y公司的金字塔持股結構下,一家獨大的股權結構,往往無法形成良好內部制衡,在Y公司案例中,某大股東占據絕度主導,根據股權制衡理論,Z指數越高越難對大股東形成良好制衡,越容易進行大股東掏空上市公司行為。因此,金字塔持股結構是Y公司能進行掏空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Y公司內部治理制衡失效
在一個健康合理的企業擁有合理的能夠相互制衡又協調一致的內部治理結構,但在股權處于金字塔結構的時,大股東有權能控制企業的人員任命,也就是說控股股東熊續強可以以一定人員任命以控制企業的董事會、監事會和管理層。原本應保持相對獨立性的董事會、監事會和管理層受于同一個人的控制,根據委托代理理論,所有者將經營權分離授予管理層,但一旦董事會的決策權、監事會的監督權與管理層的經營權都可被大股東影響,那么其實就是制衡的失效,內部治理的崩盤,導致大股東掏空成為可能。在分析當前Y公司股權架構之后,該大股東完全有能力以自己所有的巨額股份影響董事會選舉。而且就2019年9月份深圳證券交易所發函給Y公司股份,內容是對“董事會成員未能恪盡職守”進行詢問。不僅如此,就之前大股東涉嫌占用上市公司資金來看,董事會未能起到正確的決策權制衡作用。
(三)Y公司外部管控制度欠完善
1、關聯交易管控不當
我國現行的《公司法》,在仔細查閱后并沒有對關聯交易相關內容的框定設置,公司法的設定大多是對企業在組織結構等的一些大致要求進行了一些原則上的設定,對于董事會、監事會以及管理層進行了義務要求,但這在日常實施過程中只有方向設置而沒有實際意義。在類似Y公司的民營上市公司中,大股東占據大多數股份并沒有收到公司法的相應限制,現行公司法對于控股股東與其關聯人約束程度過低。
當前對于關聯交易的計價方式,我國具體在涉及這塊時并沒有詳細要求,根據《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的內容,對企業會計報表提出部分要求,例如會計報表附注中應當披露計價方式有關的會計信息。但是在國際會計準則中,一般使用三種計價方式:可比不可控法、在售價格法及成本加成法,對于關聯交易的計價有細致而相對定價合理的規定,但是我國法則在這塊還是有所欠缺,沒有細則的規定很容易繞過政策進行掏空行為。
2、相關法律法規尚不完善
現行《證券法》的要求:對信息未披露或者不全披露的企業及相關關系人進行懲罰,但是相對的信息披露不全或是信息不披露能獲得利益,對大股東來說卻可達到上千萬甚至過億。Y公司在2019年9月6日因“涉及信息違規披露”被立案調查前,已經于6月被查出大股東累計占用上市公司資金高達34.51億元,但是證監會到現在為止僅僅發函要求整改。
目前大股東進行掏空性關聯交易行為并沒有被法規強制禁止,大股東在進行掏空上市公司時,一旦機會利益極高而作為相應懲罰機制的成本不足,就會有大股東鋌而走險,不僅不能提前警示,還會致使掏空的“泛濫”。
四、研究建議
(一)優化股權結構
股權結構的不合理,比如大股東占股比例過高,會很大概率地致使掏空現象的出現,然而在證券行業內,自由交易和控股掌權都是無法制止和避免的,所以為了減少大股東掏空現象的出現,一定要開展分化決策和優化完善監督工作。
(二)改良內部治理模式
內部治理模式需要具備相應的獨立能力,才可以在內部起到監督和平衡的作用,不能由于決策和判斷的權力失衡而左右監督工作的開展模式。并且需要合理化中小股東的話語權,讓他們對公司的決策也能夠發表合理意見,大部分中小股東都是通過股票入市,所以股東大會中提高中小股東的話語權是關鍵的一環。
(三)完善外部監管
1、相關法規的完善
規范規章,更好監督關聯交易的計價,不僅僅注重于懲罰機制,也注重于規則、計價方式以及對于控股股東與其關聯人的約束。在確保企業有詳細章程能去按章遵循的同時,限制大股東及其相關人員一旦違法重進進入市場的權利。最后,強調信息披露制度,不僅僅從披露懲罰機制,更從披露細則等。
2、外部監督多樣化
民營上市公司在上市過程中,多會接受地方政府的扶持——注資,因此政府不僅僅作為持股股東,更加應該注重對民營上市公司的監管,有效防止政府財產流失。對于企業的外部審計會計師事務所來說,保持其獨立性,加強對公司未披露信息的審核,尤其是大筆關聯交易情況,及時制止大股東掏空上市公司行為,保證公司披露信息與報表的真實性。最后對于新聞輿論界而言,擴大其對于企業的外部監督力度,重視媒體對于公司的監督,通過對第三方監管的市場化,及時查處大股東的掏空行為。
參考文獻:
[1]鐘凱,姚立杰,程小可.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與控股股東掏空——中國“薩班斯”方案的實施效果[J].中國軟科學,2014(09)
[2]張棟,周詠梅.大股東掠奪行為研究[J].會計師,2019(08)
[3]洪金明,徐玉德,李亞茹.信息披露質量、控股股東資金占用與審計師選擇——來自深市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 審計研究, 2011(02)
[4]史永東,蔣賢鋒.內幕交易、股價波動與信息不對稱:基于中國股票市場的經驗研究[J]. 世界經濟,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