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向超,李小珍
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我國發生率較高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居第六位和第四位[1]。EC的發生是一個復雜的、多因素的過程,其發生可能與環境、飲食、吸煙、遺傳等因素有關,但具體病因仍不清楚[2]。醌氧化還原酶1(quinone oxidoreductase 1,NQO1)是一種黃素酶,可以充當輔酶Q的還原酶,催化醌雙電子還原反應,防止細胞膜被氧自由基破壞,具有較強的抗氧化作用[3]。NQO1作為重要的化學致癌物代謝酶與食管癌、乳腺癌、肺癌、膀胱癌和前列腺癌等腫瘤的發生密切相關[4-6],這可能與NQO1活力降低有關,而NQO1基因C609T多態性可以導致其編碼蛋白質上第187位脯氨酸/絲氨酸的轉變,從而使其活性下降或消失,進而導致相關腫瘤的發生。故本研究對NQO1基因C609T(rs1800566,Pro187Ser)多態性與EC發生易感性關系的相關文獻進行Meta分析,探討兩者之間的關系,為下一步研究方向或臨床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1.1 文獻檢索途經和策略由兩位檢索人員獨立檢索NQO1基因C609T多態性與EC發生風險關系的相關文獻,檢索的期刊數據庫為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資訊、PubMed和Medline。其中中文主題詞或關鍵詞為:醌氧化還原酶或NQO、基因、多態性、食管癌。英文主題詞或關鍵詞為:quinone oxidoreductase or NQO,gene,polymorphism or variant,esophageal cancer。檢索日期自建庫至2021年1月25日,檢索語種為中文和英文。
1.2 文獻納入標準①病例-對照研究;②病例組食管癌診斷明確;③病例組和對照組的各基因型數據能夠有效的計算OR和95%CI;④對照組的基因型分布滿足Hardy-weinberg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HWE);⑤以紐卡斯爾-渥太華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評價文獻,文獻質量評分需≥5分。
1.3 統計學方法通過OR值和95%CI評價NQO1基因C609T多態性與EC發生風險關系的關聯強度,共包括5種基因型模型:純合子模型(TT VS CC)、雜合子模型(CT VS CC)、顯性模型(TT+CT VS CC)、隱性模型(TT VS CT+CC)和直接比較基因頻率(T VS C)。數據的合并采用Review Manager 5.3軟件進行,對照組HWE的評估采用χ2檢驗,異質性的評估采用Q檢驗。其中,檢驗水準α=0.05,若P≥0.05,表示對照組的基因分布符合HWE,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合并數據,否則,表示對照組的基因分布不符合HWE,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合并數據。應用漏斗圖評估發表性偏倚。
2.1 納入文獻的基本情況經過文獻檢索,去除重復文獻后共檢索到17篇文獻(具體情況見圖1、表1),其中有2篇文獻對照組的基因型分布不符合HWE,將其剔除,最終納入研究的文獻共15篇,包括16個病例-對照研究,其中EC患者3 186例,對照組4 075例。

圖1 文獻檢索流程圖
2.2 Meta分析結果根據異質性檢驗結果選擇不同的效應模型合并OR值,Meta分析結果顯示,在整體人群中,NQO1基因C609T純合子模型(TT VS CC)、顯性模型(TT+CT VS CC)和等位基因模型(T VS C)與EC有關,其他模型與EC均無關。根據地域人種的不同進行亞組分析,結果顯示,在亞洲人群中NQO1基因C609T純合子模型(TT VS CC)、雜合子模型(CT VS CC)、顯性模型(TT+CT VS CC)和等位基因模型(T VS C)與EC有關,而隱性模型(TT VS CT+CC)與EC無關;在高加索人群中NQO1基因C609T各基因模型與EC均無關。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NQO1基因C609T各基因模型的異質性檢驗結果及Meta分析結果

CI:confidence interval;df:degrees of freedom;M-H:Mantel-Haenszel method。
2.3 發表性偏倚與敏感度分析漏斗圖中各點分布基本對稱(見圖3),說明無明顯的發表性偏倚。在敏感度分析過程,依次剔除每一組病例-對照研究后重新合并OR值,各模型剔除前后的結果并不一致,說明目前所得結果并不穩定。

OR:odds ratio;SE:standard error。
NQO1又稱為D-硫辛酰胺脫氫酶,其基因位于人類染色體16q22.1上,共包括6個外顯子和5個內含子[24]。在NQO1基因中發現了多種多態性,如C465T、G406C和C609T,其中NQO1基因C609T位于第六外顯子,等位基因C/T的轉變可以導致蛋白質序列中第187位氨基酸由脯氨酸變為絲氨酸,其中由CC純合基因型編碼的NQO1蛋白質具有完整的酶促活性,由TT基因型編碼的蛋白質活性消失,由CT雜合子基因型編碼的蛋白質活性降低。NQO1蛋白質是一種多功能的抗氧化劑,在細胞的抗氧化應激中起到重要的保護作用,而NQO1蛋白質活性的降低可能與腫瘤的發生有關[25-26]。既往已有很多關于NQO1基因C609T多態性與EC發病相關性的研究,但是各研究間的結果并不一致。因此,通過研究NQO1基因C609T各基因模型與EC之間的關系,為將來進行有效的EC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進而降低EC的發生率。
本Meta分析共包括16個病例-對照研究,其中EC患者3 186例,對照組4 075例。Meta分析結果顯示:在總體人群,NQO1基因C609T純合子模型(TT VS CC)、顯性模型(TT+CT VS CC)和等位基因模型(T VS C)與EC易感性有關;亞組分析顯示,在亞洲人群,除了隱性模型(TT VS CT+CC)外,NQO1基因C609T其余各模型均與EC有關,而在高加索人群NQO1基因C609T各模型均與EC無關。同時,漏斗圖未檢測出顯著的發表性偏倚,而敏感度分析過程顯示目前所得的結果并不穩定,原因可能是有限的研究也使得按種族劃分的亞組分析的結果不太可靠。此外,遺傳背景和所居住環境的差異可能會影響NQO1基因C609T多態性與EC風險之間的關聯。因此,本結果應謹慎解釋。值得注意的是,與既往Meta分析相比,本文通過增大樣本容量,同時剔除對照組基因型分布不符合HWE的病例-對照研究,使得結果更加可信。但是,進一步深入的研究仍有一定的必要性。總之,本研究表明NQO1基因C609T多態性與EC易感性有關,可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基礎,以期為EC早期診斷、篩查、治療和預后評估提供新思路和手段。
本研究的優越性和局限性:①與單項研究相比,本文通過增加樣本量而增加了統計學效能,使研究結果更加可靠;②在Meta分析之前制定完善的研究方案,盡量減少可能的偏倚;③本研究顯示,充分了解NQO1基因單核苷酸多態性的作用可能為檢測早期EC提供有希望的方法,而針對NQO1基因靶點所研究的藥物有望未來在治療EC中發揮一定的作用,為治療EC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④盡管使用了適當的檢索策略來檢索文獻,但本文納入的研究僅為中文和英文文獻,仍有少數符合條件的文獻未包含在內,存在一定的發表性偏倚;⑤本Meta分析未考慮混雜因素,如年齡、性別、環境等,所得結果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