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巧嬋,陳春霞,黃梁淘
東莞市厚街醫院婦產科,廣東 東莞 523960
隨著微創技術發展,腹腔鏡手術廣泛應用于婦科各類疾病治療中,與傳統手術比較其具有創口小、痛苦小、恢復快等優勢[1]。手術后可能因傷口、麻醉等作用出現疼痛、腹脹、惡心嘔吐等癥狀影響預后。仿生物電技術是一種新型治療方式,屬于被動物理治療,是根據組織臟器電生理特性,通過皮膚、腔內、針式電極給予脈沖電流以達到調節神經肌肉興奮、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陣痛等目的,從而改善患者臨床癥狀[2],臨床已用于治療卵巢儲備功能下降、產后盆地功能異常、盆腔臟器脫垂、壓力性尿失禁等且取得良好成效[3-6]。本研究旨在探討仿生物電技術在婦科腹腔鏡圍手術期的臨床應用及對其胃腸道、膀胱功能的影響作用。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在東莞市厚街醫院婦產科行婦科腹腔鏡手術治療的1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年齡18~50歲;(2)具備正常溝通、理解能力;(3)臨床資料完整;(4)依從性、配合度較高者。排除標準:(1)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代謝障礙者;(2)合并胃腸功能障礙者;(3)腹部皮膚破潰者;(4)無法耐受仿生物電技術干預者;(5)合并精神系統障礙、認知功能障礙者;(6)合并惡性腫瘤者;(7)拒絕參加此次研究者。根據入院單雙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5~45歲,平均(30.18±2.47)歲;體質量50~65 kg,平均(56.34±3.90)kg;疾病類型:子宮肌瘤21例,子宮腺肌癥13例,卵巢囊腫16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6~47歲,平均(31.05±2.29)歲;體質量51~67 kg,平均(56.58±3.62)kg;疾病類型:子宮肌瘤18例,子宮腺肌癥15例,卵巢囊腫17例。兩組患者的年齡、體質量、疾病類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婦科腹腔鏡圍手術期常規干預,包括術前宣教、術前評估、術前飲食指導、術前心理干預、講解相關注意事項、觀察病情變化,術中注意評估患者意識狀態、配合程度、生命體征等,注意護理配合,并給予患者心理安慰、支持以減輕其恐懼、緊張情緒;術后給予對癥護理、飲食和用藥指導、康復指導等。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進行仿生物電技術干預治療,術后6~8 h給予患者電刺激治療,選擇法國杉山PHENΙX USB4治療儀,依次連接導線、電極片然后打開電源。清理、消毒皮膚,將電極片貼置于對應位置,胃部電刺激:正極放置于劍突和臍部連線中點右側2~4 cm位置處,負極放置于上述中點左側3~5 cm上方1 cm位置處;腸道刺激:正極放置于臍部正上方1~2 cm位置處,負極放置于劍突和臍部連線中點右側4~10 cm處;膀胱刺激:電極放置于腹部正中膀胱區域。電極片貼置完成后,其脈寬選擇80~250μs,低頻脈沖刺激30 min,2次/d。兩組干預時間均為7 d。
1.3 觀察指標 (1)術后疼痛情況;(2)術后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腹脹緩解時間;(3)術后膀胱功能恢復情況;(4)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5)術后生活質量。
1.4 評價方法 (1)術后疼痛:分別于術后6 h、12 h、24 h根據視覺模擬疼痛(VAS)[7]評分法對患者疼痛情況進行評估,0分代表無疼痛,1~3分代表輕度疼痛,4~5分代表中度疼痛;6~10分代表重度疼痛。(2)膀胱功能恢復情況:根據患者殘余尿量對患者膀胱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價,殘余尿量<50 mL,膀胱功能恢復良好為1級;殘余尿量范圍在50~100 mL之間為2級;殘余尿量>100 mL為3級;患者排尿困難,膀胱功能未恢復為4級,等級越高代表患者膀胱功能恢復越差。(3)生活質量:干預7 d后,根據SF-36量表[8]評價,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職能、活力、精神健康、情感職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總體健康8個維度共36個問題,各維度滿分分值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高。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6 h 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患者術后12 h、24 h 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比較(±s,分)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50 50 6 h 7.82±1.34 7.87±1.26 0.192 0.848 12 h 5.33±0.59 7.12±0.73 13.485<0.05 24 h 4.05±0.3 6.16±0.8 16.110<0.059 4
2.2 兩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腹脹緩解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s,d)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s,d)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50 50首次肛門排氣時間2.16±0.25 2.47±0.27 5.957<0.05首次排便時間2.28±0.21 2.90±0.30 11.972<0.05腸鳴音恢復時間1.27±0.18 1.64±0.20 9.723<0.05腹脹緩解時間1.07±0.32 1.35±0.40 3.865<0.05
2.3 兩組患者術后膀胱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膀胱功能恢復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4.106,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膀胱功能恢復情況比較(例)
2.4 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16.0%,低于對照組的3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13,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比較(例)
2.5 兩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SF-36各項評分中,生理功能、生理職能、活力、精神健康、軀體疼痛、總體健康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患者的情感職能、社會功能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5 兩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比較(±s,分)
生活質量生理功能生理職能活力精神健康情感職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總體健康觀察組(n=50)49.95±5.06 53.74±6.51 60.13±6.28 57.50±7.23 53.68±7.11 61.83±7.09 68.34±6.86 62.45±7.68對照組(n=50)38.47±6.68 47.36±5.19 55.27±6.14 51.15±7.46 51.33±7.75 54.17±7.33 66.39±6.41 57.39±8.13 t值9.687 5.419 3.913 4.322 1.56 5.311 1.469 3.199 P值<0.05<0.05<0.05<0.05 0.117<0.05 0.145<0.05
雖然腹腔鏡手術治療在婦科疾病治療中意義重大,但其為侵入性操作,且可能受麻醉影響,患者術后胃腸道功能可出現障礙,也可出現腹痛腹脹影響后期恢復,而腹腔鏡手術為全麻患者需用到導尿管,由于受到刺激,在拔除導尿管后患者可能出現尿潴留、排尿困難,增加疾病痛苦。基于此,對患者給予有效干預措施在術后恢復中具有必要性。本研究對婦科腹腔鏡圍術期患者應用仿生物電技術發現其對胃腸功能、膀胱功能恢復具有良好效果。仿生物電技術通過電解釋放出的離子量與電流強度形成正比,使其進行電刺激時電流經電極到達組織深處對神經肌肉刺激從而使相關功能得到改善[9-10]。隨著臨床實踐研究以及對其功能深入了解和應用范圍越來越廣,該技術在婦科領域治療中逐漸體現出獨特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術后12 h、24 h疼痛評分明顯更低,分析原因可能是電刺激下患者疼痛閾值升高,患者腹部神經肌肉受到刺激其反射明顯改善同時肌肉緊張情況緩解促使血液循環、組織營養得到改善,增強胃腸蠕動,從而減輕疼痛[11]。而術后6 h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考慮和觀察時間較短有關。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腹脹緩解時間明顯早于對照組,且膀胱功能恢復情況優于對照組,分析可能是腹腔鏡手術可引起患者胃電節律異常導致排氣時間延長、難以消化進而出現胃脹胃痛,而仿生物電技術通過電刺激對患者胃局部神經肌肉組織產生影響而調節臟腑,另外在電流作用下機體產生溫熱作用可加速氣血通暢、促進胃腸道蠕及排氣最終使胃腸道功能恢復[12-13]。另外仿生物電技術進行電刺激時電波通過電極片經皮膚導入至膀胱可刺激逼尿肌進行規律收縮進而恢復生理收縮能力促進排尿,同時電刺激下可促進膀胱肌肉節律性運動改善膀胱肌麻痹狀況促進血液循環使膀胱收縮功能恢復[14-15]。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SF-36生活質量量表評分中除情感職能、社會功能評分外均高于對照組,分析可能是患者胃腸功能、膀胱功能逐漸恢復,且不良反應發生較少,從而使生活質量得到有效改善,可進一步促進恢復。
綜上所述,仿生物電技術應用于婦科腹腔鏡圍手術期對其術后疼痛、胃腸道功能和膀胱功能恢復具有明顯改善作用,還可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促進其生活質量提高,但本研究隨訪時間過短,其遠期效果有待展開隨訪并進行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