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夷非 李之吉
吉林建筑大學(130000)
20世紀初期,日本人對中國很多地區進行了城市控制并進行了大量的城市建造,引入了西方的建造方法和建筑材料,體現了中西方建筑文化上的碰撞與交流。文章通過比較長春和青島兩個地區在日據時期的發展研究,運用傳統建筑語言文化來關注建筑的形式與構件,探討建筑的細節與材料,進一步揭示這一時期的近代建筑的文化底蘊。
1898年,德國人占領青島地區,并完全按照德國人的意圖開始對青島進行大規模的城市建設活動,市區充斥著歐洲市鎮的風格。1914年,日本人第一次占領青島地區,由于德國建筑師在青島的活動,使得青島的建筑整體風格以及城市整體環境均保留了德據時期的建筑語言,因此日本建筑師在建筑的建造時大量細節處理等方面繼續沿用德式風格。1922年第一次日據青島結束,現代主義建筑風格也開始在世界各地傳播。
1905年在東北爆發的沙俄戰爭以日本人的戰勝而結束,戰爭后的東北尤其是長春地區成為日本進行城市規劃與設計的殖民地。1906年在日本成立了南滿洲鐵路股份有限公司,為了能夠在中國進行深層次的侵略擴張,選擇在長春地區進行“滿鐵”附屬地的建造。1932年,日軍占據長春,并將長春定都為新京,成立偽滿洲國。
建筑作為一種語言系統,同語言學一樣具有可解讀性、可傳遞性、可歸納性和可演繹性等基本存在特征[1]。在建筑語言的信息傳播過程中,不同的國家和城市吸收不同的建筑語匯的靈感,演繹出更豐富的樣式,使得人們對建筑的思想意識和審美意識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西方文化中的傳統建筑普遍使用磚石堆砌,工業革命以后鋼鐵成為建造的主要材料,東方傳統建筑則以木構架為結構,這兩種都分別形成了結構或構件的建筑語言。日本人在中國的建設活動中帶來了先進的西方新材料和構造技術。外來文化的沖擊,使得中國城市放棄了巧奪天工的木制雕刻和構架的文化語言,開始引入西方的技術、形式、建造手段。
德國的傳統建筑風格主要是棕紅色的墻體搭配白色相間的線條,墻體以單一的灰黃色石頭為主,搭配各種裝飾墻雕。日本侵占青島后,由于青島基本上已經被德國規劃完善,青島很大一部分的街區、建筑等都是德式風格,日本也由此繼續沿用。從保留下來的建筑所表現出來的傳統西方建筑語言來看,建筑屋頂基本上都是繼續延續德國傳統的紅瓦風格,建筑裝飾多采用西方柱式和雕刻紋樣;建筑形式采用集仿主義風格、古典主義風格、擬洋風等,同時還具有源自于日本的本土建筑風格。建筑材料多為磚木和鋼筋混凝土,由于青島本地盛產花崗巖材料,建筑的勒腳常用的形式為花崗巖堆砌。
日本的傳統文化的形成和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日式建筑在模仿中國建筑樣式的同時也將其融入自己的文化,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日式建筑風格。日據時期的長春建筑風格主要是受當時社會影響下的折衷樣式,既有古典主義樣式,現代主義樣式,又有日本本土的帝冠式風格和和式風格。與中國傳統古建筑的壯觀莊嚴相比,傳統日式建筑更加優雅樸素,因此日本人在長春建造的建筑在立面色彩的使用上面多為淡黃色、褐色等暗色的色調來表現自然本色之美,而非按照中國等級劃分的“赤、黃、青、白、黑”的色彩風格進行吧。在建筑裝飾上面,既包含有西方的傳統雕飾,又包含有日本的花朵、樹枝等自然中的材料裝飾,使這個時期的長春近代建筑表現為東西方傳統文化語言的整體表達(見表1)。
880年,在日本橫濱成立了外匯專業銀行——橫濱正金銀行,銀行成立的目的在于以存款吸收分散于民間的金銀幣,供給市場流通,調節金銀幣供求,以扭轉當時金銀幣共給不足導致的貿易周轉困難[2]。1893年,開始在中國上海設立銀行分行,自此開始在中國很多地區設立分支行。
1913年,在青島設立了青島辦事處,1919年改辦事處為橫濱正金銀行青島支店,并采取各項措施扶持日本企業,推行日本鈔票,使得其勢力不斷擴大。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青島分行更名為青島銀行,同時被列為山東省優秀歷史建筑。日本橫濱正金銀行長春辦事處于1907年成立,1919年升級為橫濱正金銀行長春支行。長春獲得解放以后,銀行停止使用并改為長春市雜技團,在此之后又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筑裝飾是一種頗具特色的建筑符號語言,其主要功能有:提供視覺愉悅感、調節建筑構造和形式、突出建筑主題與文化內涵等[3]。門窗、屋頂、墻體等建筑構件是建筑語言的一種表達方式,特殊的圖案、花紋等語言也可作為表達建筑的一種重要手段。
日本人占據青島以后于1919年建立橫濱正金銀行青島分行的舊址,由日本人長野宇平治設計,位于館陶路1號,保存較好。抗日戰爭勝利后變更為青島銀行,2020年8月為延續百年金融職能,打造成以春光里命名的青島科技金融中心。

表1 日據時期青島及長春近代建筑
銀行平面為“凹”字形,建筑上方大廳高5.5m,設方形藻井。地上2層,地下1層,同時建有閣樓和地下室。建筑大門處采用拱券式,仿西歐的傳統建筑語言形式較為突出,同時大門處及門上方的窗戶相對于立面的其他窗戶明顯凹進,入口被特意的強調出來。為了顯示出當時的正金銀行在青島的絕對統治地位,設計師在主立面頂部設凸檐金字塔型山花,正立面設8根花崗巖方形壁柱,柱頭處的渦卷表現為羅馬愛奧尼柱式。壁柱并不平滑而是伴有凹槽,且沒有支撐作用,只是作為裝飾柱使用,使得建筑立面具有古羅馬神廟構圖的韻味。受德占時期設計風格以及青島當下的建筑環境的影響,銀行屋頂保留德占時期的紅坡屋頂風格,且使用牛舌瓦制作。墻面主體受日本傳統的淡雅風格的影響,為淡黃色的外墻涂刷,柱子、窗臺、山花等使用花崗巖建造。
橫濱正金銀行長春支行的舊址于1919年由長春的辦事處升級形成,1922年竣工,由日本設計師中村與資平設計,位于勝利大街,現用途變為長春市雜技宮,修繕完好。
銀行平面為長方形,地上2層的1層為營業室,2層為經理室,地下1層設立金庫門。銀行大門處做直線型,且向外凸出。門框上使用了日本傳統的建筑裝飾形式進行細致的雕刻,門框頂部堆疊的線條與山墻處堆疊的線條相呼應,突出了建筑的厚重感。建筑入口處做直線型門,大門向外凸出。建筑南部的主入口處采用了四根愛奧尼巨柱式,從肥厚的渦卷可以清晰地判斷這是一個具有希臘復興風格的建筑[4]。且柱子支撐頂部屋架,具有一定的承重作用。而在建筑西側設置了兩根愛奧尼的方形壁柱,不起承接作用只是單純的作為裝飾柱使用。由于偽滿洲國成立以前的長春的日本建筑設計師的設計風格主要是西方復興主義和折中主義,所以銀行的屋頂設計為平屋頂,頂部的女兒墻進行鏤空浮雕處理。建筑整體框架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墻體為土黃色瓷磚貼面,建筑轉角處為圓弧形,柱子、窗套、臺階等采用淺灰色花崗石,具有明顯的仿歐風格。

表2 日據時期橫濱正金銀行青島分行及長春支行
上述兩個銀行處于同一時期,大體風格都是日本人所建造的西方古典主義的形式,由于城市在背景發展、政治繼承、文化認知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導致建筑細節、建筑構件等方面的表達大相徑庭。為了與周邊環境形成統一,青島正金銀行延續了德占時期遺風中的大山花、坡屋頂、紅磚瓦、拱券門的形式,長春正金銀行則保留了西方慣用的平屋頂、大尺度窗套以及日本偏愛的精美刻畫。
在西方傳統建筑的結構、技術和形式等方面的影響下,近現代建筑學逐漸與傳統的東方文化分離,自成一種混合體系。從留下的日據建筑遺產來看,屋頂、石獅、花紋等傳統的東方建筑語言與西方的柱式、山花、拱券等古典建筑語言相結合的案例比比皆是。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對這些歷史建筑進行重新審視,不僅是簡單的歷史回顧,還能反思中國近代建筑的發展歷程以及全球性的文化傳播。
20世紀西方建筑在空間上的流動性、自由性、穿插性的發展受到了東方傳統建筑尤其是中國與日本建筑的影響,近現代中國與日本建筑的建造精神與物質層面的耦合、環境藝術與形式的融合等關系也深受歐洲建筑理論的影響。盡管日本人對中國的侵略帶來了無法避免的傷害,但不可否認他為中國近代建筑上的發展也帶來了轉變。日本人所建造的正金銀行帶來了西方的秩序、莊嚴、比例、裝飾等范疇,帶來了西方古典建筑相關的形式美原則,還帶來了新材料新結構的使用,為近代建筑的轉變引入了更豐富的建筑語言,也為中國的現代建筑提供了更多創新發展的可能性。
中國近代建筑的發展意味著新的建造體系的完善,新的理論知識的形成,新的城市環境的營造。當下有更多的學者愿意投身到對古代建筑以及近代建筑的研究,其目的在于破譯建筑語言,揭示人類智慧,延續遺產魅力,召回遺失的歷史記憶。橫濱正金銀行作為建筑遺產保護實踐中的一個案例,雖存在著無法修復的殘損跡象,但仍不能抹滅時代留下的印記,對于當代的建筑價值分析具有充分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