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濤 王玲燕 任福森 竇士樹 夏彥莉 閻春霞
導讀:河南辣椒栽培歷史悠久,已建成多個辣椒基地,鮮食辣椒更是供應全國市場。新鄉地區結合當地實際,探索總結出一套鮮食辣椒輕簡化栽培技術,不僅有利于辣椒產業的健康發展,還能提高種植效益。
辣椒是人類種植的最古老的農作物之一[1,2],明代時期傳入中國[3~5],其喜溫、好光,是我國許多地區的主要經濟作物,種植規模在蔬菜作物中僅次于白菜,但產值和效益高于白菜[6]。河南辣椒栽培歷史悠久,已建成多個辣椒基地,鮮食辣椒更是供應全國市場[7]。傳統辣椒種植多以高產為目標,化肥、農藥、農膜等的大量投入,因此不僅造成嚴重的面源污染,也導致辣椒經濟效益逐漸下降,節本增效的辣椒輕簡化栽培技術應運而生。新鄉市農業科學院辣椒研究團隊結合當地辣椒生產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和試驗,總結了一套辣椒輕簡化栽培技術,不僅有效降低成本、改善土壤結構,還能減少土傳病蟲害的傳播,有利于辣椒產業健康發展。
首先,品種辣度應符合當地的消費習慣;其次,抗病性強,既能最大限度減少對殺蟲劑、化肥的依賴和需求,又能在低溫弱光條件下健康生長;再次,要求早熟、豐產。目前新鄉地區栽培的鮮食黃皮尖椒品種有:新科18號、新科28號、新金富808;泡椒有:新科狀元、墨秀58;螺絲椒有:新科螺翠、西北旅旋風等。
把種子放入55℃溫水中,連續攪拌15 min,后在30℃溫水中浸泡6 h(可以預防疫病、軟腐病);再浸入10%磷酸三鈉液中20~30 min,撈出用清水沖洗干凈(可預防病毒病);將處理過的種子用濕布包裹,置于25~30℃的條件下催芽,每日早晚用30℃溫水淘洗1遍,瀝去水分后繼續催芽。待70%以上的種子破嘴,即可播種。
大水澆透苗床(以水滲入苗床10 cm以上為宜),待水完全滲下后,將種子均勻撒播在床面上,并覆土,覆土厚度0.8~1.0 cm,每1 m2苗床播種量控制在8~10 g,每667 m2用種量60~100 g。
選用正規廠家生產的專用商品育苗基質。對基質進行加水處理,基質含水量以“手握成團,落地即散”為宜,一般每穴播2粒,每667 m2用種量50~70 g。播種后覆蓋基質,厚度以0.8~1.0 cm為宜。
利用集起壟、開溝、施肥、鋪滴灌帶、噴藥及覆膜覆土等多功能的一體機進行作業,可提高生產效率,減少中期水肥管理次數,降低勞動強度。整地前,每667 m2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5000 kg和三元復合肥100 kg作底肥,精耕細耙,按120 cm間距起壟,壟上鋪設滴灌帶,覆蓋黑色地膜防治雜草,還可在走道上鋪設防草布,這樣辣椒全生育期基本不會因除草而用工。采用寬窄行定植,寬行70~80 cm,窄行40~50 cm,平均行距60 cm、穴距33 cm,單株定植,每667 m2定植約3400株。
幼苗生長到6~8片真葉時,選壯苗移植。定植前利用滴灌澆透水,在膜上按照要求打孔定植,移栽后澆足定根水,覆土封埯,可以使辣椒快速緩苗,恢復生長。
采用三稈整枝法,四門椒坐果時,選擇3根長勢優良、枝粗葉壯的枝條,剪去多余側枝、長勢偏弱的結果枝等,同時合理打杈,適當留果,摘除病、老、黃葉,減少不必要的營養消耗。這種整枝方法具有地上部和根部生長比較協調,果實品質佳,產量顯著等優點。
辣椒喜水不耐淹,喜肥但怕大肥。定植后2~3天,及時澆緩苗水。開花期間控制灌水,防止因莖葉生長過旺引起落花落果。定植15~20天,追施1次硝酸磷或尿素20 kg/667 m2,促進植株生長。當門椒長到核桃大小時,對椒坐果后,進行第2次追肥,以促進果實膨大,間隔5~7天澆1次水。對椒采收后,追肥2~3次,結合澆水,每次沖施尿素和硫酸鉀各10 kg/667 m2。
秋延或早春茬種植,可以噴施或沖施氨基酸、腐植酸、磷酸二氫鉀等,寡照天氣來臨時,可以提前噴施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機肥,直接補充營養,既可提高植株抗逆性,又減少病害的發生。
幼苗期主要病蟲害有猝倒病、立枯病、灰霉病和蚜蟲;定植后主要病蟲害有疫病、青枯病、病毒病、蚜蟲、茶黃螨、白粉虱、棉鈴蟲等。
選用抗病品種,培育適齡壯苗,與非茄果類作物輪作,避免連作。增施有機肥,覆蓋地膜,深溝高壟栽培,嚴防積水。注意田間整潔,及時拔除病株并清理殘枝落葉,避免再侵染。設施種植應加強通風,注意溫濕度的管理。
①設施防護 設置30~40目尼龍防蟲網防止外來蟲源侵入;設置60目防蟲網能夠徹底阻擋棚外的白粉虱等害蟲。原則上按體型最小的害蟲特征選用相應目數的防蟲網。白色和無色防蟲網的透光性好,黑色防蟲網的遮光效果好,銀灰色防蟲網的避蚜效果好,具體可根據當地環境條件、種植季節進行選擇。
②黃板誘殺蚜蟲或白粉虱 在距作物生長點40 cm處,懸掛黃色粘蟲板,每667 m2懸掛25 cm×30 cm的黃板25~30塊,或20 cm×30 cm的黃板30~35塊,可以使蚜蟲的蟲口密度降低20%~40%,每茬可減少用藥5~8次。
③藍板誘殺薊馬 在距作物生長點40 cm處懸掛藍色粘蟲板,一般每667 m2懸掛25 cm×40 cm的藍板30塊,或25 cm×20 cm的藍板35塊。具體使用數量應根據誘蟲板上的害蟲數量情況而定。
對癥下藥,輪換用藥,適期施藥,合理混用,嚴格控制農藥安全間隔期。采用植物源農藥如煙堿、魚藤酮、印楝素等農藥防治蚜蟲、菜青蟲等;用藜蘆堿防治棉鈴蟲;利用阿維菌素等防治茶黃螨。
a.紅蜘蛛。每667 m2用4%聯苯菊酯微乳劑30~50 mL對水15~24 kg,或用40%炔螨特微乳劑1000~1500倍液、22%阿維·螺螨酯懸浮劑4000~6000倍液噴霧防治,交替使用,每7~10天噴1次,連續2~3次。
b.蚜蟲、白粉虱。每667 m2用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4~6 g對水45~60 kg或2.5%聯苯菊酯水乳劑20~40 mL對水45~90 kg,或用3%啶蟲脒微乳劑2000~2500倍液噴霧防治。
c.甜菜夜蛾或棉鈴蟲。每667 m2用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懸浮劑(20億PIB/mL)90~120 mL或甜菜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懸浮劑(10億PIB/mL)75~100 mL對水15~20 kg噴霧;或葉面噴霧5%甲維鹽乳油1500~2000倍液、2.5%天諾1號(三氟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24%美滿(甲氧蟲酰肼)懸浮劑2000倍液,交替用藥。
d.灰霉病。用40%嘧霉胺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撲海因(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間隔7~10天噴1次,共噴2~3次。嚴重時,可選用乙霉威等藥劑防治,提高防效,延緩抗藥性。
e.疫病、炭疽病。可用32.5%苯醚甲環唑·嘧菌酯懸浮劑1500倍液、4%農抗12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瓜菜煙草專用型600倍液或72.2%普力克(霜霉威鹽酸鹽)水劑700倍液,進行葉面噴霧。也可噴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等農藥。

f.青枯病、軟腐病。用農抗“401”(乙基大蒜素)500倍液、25%絡氨銅水劑500倍液或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結合田間滴灌系統灌根,每株灌藥液0.3~0.5 L,隔10天灌1次,連續2~3次。或用0.5%大黃素甲醚水劑600倍液噴霧。
鮮食辣椒的采收要視行情而定。一般做法是根據市場行情、天氣變化以及辣椒管理技術,靈活掌握采收時期,以提高單位面積效益。
輕簡化栽培需要因地制宜,與時俱進,在推廣過程中不斷優化提升,創新發展,持續為我國辣椒產業健康發展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