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七虎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教授
我們中國提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其70%是綠色、藍色面積,雄安提出來百分之六七十的生態面積,這些如何實現?很大程度取決于地下空間的利用,現在我們國家各個城市都認識到這點了。
碳的吸收,一種是植物吸收;另一種是把工業、電力、交通等排放出來的碳進行捕捉,然后壓到地下空間,這項技術已經在試驗了。我們有十幾個試點項目,有的已經達到了幾百萬噸碳的成效,把碳壓到地下油氣田,同時把石油、天然氣驅趕出來。
這不單是對碳達峰、碳中和有作用,而且可以應對地面沉降。一般來說,過度抽取地下水會引起沉降,治理方法以往是注水。現在可以注二氧化碳,有助于減少地面沉降。
碳的負排放主要靠綠色生態,而綠色生態需要地面的面積,才能利用陽光、空氣、水,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現在全球人口越來越多,城市越來越大,設施占用了很大的地面空間,綠色生態空間越來越小。而地下空間的利用就可以把這些設施放到地下,釋放出地面空間,創造綠色的生態。這就是最大的碳負排放、最大的貢獻。

傅廷棟
中國工程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改革開放之初,全國和湖北的專家論證過湖北省種植作物產業的優勢,認為油菜是湖北在全國最有優勢的作物。十多年來,湖北油菜種植面積、總產量均保持全國第一就是證明。
在我看來,新時期油菜產業發展的特色是,以油為主,因地制宜,多功能(油用、菜用、花用、蜜用、飼用、肥用)利用相結合,栽培機械化、輕簡化,提高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美麗鄉村建設。
那么,影響油菜產業發展的瓶頸是什么呢?我認為,關鍵是效益,這是農民種植油菜積極性的根本所在。歐洲及加拿大每公斤菜籽成本約為人民幣2元,我國內蒙古海拉爾和新疆伊犁地區油菜籽成本大約也是每公斤2元,而長江流域菜籽每公斤成本約為4元。長江地區菜籽生產成本高于前者一倍,主要瓶頸問題在于機械化、規模化。因此,要提高效益,首要的是提高規模化和機械化,而規模化是限制機械化的主要因素。
談到提高種植油菜經濟效益的主要途徑,根據荊門沙洋的經驗,我認為應該主要是:減投增效,機械化、輕簡化、推廣抗根腫病的油菜新品種等,減少勞力、肥料、農藥等投入;質量增效,增加油菜籽單位面積產量、產油量,推廣高油酸、高油分的品種等;擴能增效,充分發揮多功能利用的經濟效益;加工增效,發展7D加工濃香菜籽油、餅粕精深加工等;品牌增效,如創建荊門荊花牌、農谷高油酸菜籽油的品牌等。

張福鎖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當前我國化肥、農藥年用量均為世界第一。由于化肥、農藥的過量投入,導致資源效率低、浪費大,環境風險高。盡管隨著科學施肥技術的不斷進步,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由原來的27%增至2020年的40.2%,但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創新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體系,實現生態種植,需要確保綠色產地環境。綠色種植首要條件是綠色產地環境,一方面,綠色種植體系設計及管理均應基于當地水、土、氣、熱等自然條件;另一方面,綠色產地環境對大氣、水及土壤提出更高要求,產地環境應做到避免污染、生產用水質量達標、土壤元素含量適宜。
其次,要創制綠色投入品。以氣候—土壤—作物系統為抓手,創制氣候、土壤、作物生產和肥料設計融合的綠色投入品,可在滿足作物需求的前提下,充分挖掘作物的生物學潛力,最大化養分利用效率,有效降低養分損失。
再次,要構建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體系。依據“根際生命共同體原理”通過根層調控技術最大化根系對養分吸收和活化利用潛能,挖掘土壤和環境養分潛力;通過地上地下匹配技術,優化配置品種、密度、播期,設計高產群體;調控根層養分供應滿足高產需求,同時降低環境代價;與綠色投入品、機械施肥、耕層擴容、秸稈還田、有機配施、水肥耦合等配套措施相結合,集成以“土壤—作物系統綜合管理”為核心的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體系,推動農業綠色發展。

陳湘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
深圳地鐵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關于韌性城市,什么是城市安全?首先是城的安全,城是由基礎設施再加上生態和水系構成。我們人類沒有水是不行的,而生態不好我們生存環境就差,所以基礎設施加生態加水是構成“城”的主要內涵。
情景或者社會,(像今天我們的談話就是一個情景),這是“社會”或者“市”的主要內涵。
城與市的全部信息的感知加全方位的協調或者智能管控,(比如萬一發生火災了,政府有部門馬上救援、把火撲滅),形成了韌性的管理體系,就是全息感知的有效管理體系。
韌性基礎設施和韌性生態與水系(“城”韌性)、韌性社會(情景或“市”的韌性)和全域感知與智能化韌性有效管理系統(管理韌性)這三維體系構成韌性城市。這是城市安全的核心基礎,是支撐城市安全的關鍵,也納入“十四五”規劃了。韌性基礎設施和韌性生態與水系(城的安全)、韌性社會(市的穩定)和全域感知與智能化韌性系統(管理有效)三維體系,構成城市安全的戰略路徑。
韌性城市最核心的是韌性生命線。發生各種災害沖擊的時候,城市的生命線可保才能讓人民的生命延續下去。生命線怎么保?把水、交通、供電、食品這些生命線盡可能放到地下確保安全,地面發生災害的時候,生命線還在,人就安全。所以,地下空間的充分利用和高效能利用對支撐韌性城市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