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平
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藥劑科,四川成都 611130
前列腺癌多發于老年人群,青壯年人群前列腺癌發病率極低,臨床檢測前列腺癌的方法有穿刺活檢、游離前列腺癌特異性抗原等[1]。血清腫瘤標志物在腫瘤的診斷、確診、評估預后等方面發揮著重要意義,前列腺特異性抗原作為腫瘤標志物在前列腺癌診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前列腺炎也會使患者的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游離前列腺癌特異性抗原指標提升,因此在采用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檢測前列腺癌有著一定限制,在下文中主要分析前列腺特異性抗原異常者經抗生素治療后變化幅度對前列腺癌的診斷價值。
入選本次研究對象為2016年1月—2020年1月期間收治的110例前列腺特異性抗原異常患者。入選標準:(1)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2)均符合使用抗生素治療指征;(3)患者血清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水平在4.0~10.0μg/L間。排除標準:(1)患有急性尿路感染患者;(2)有前列腺手術史、前列腺炎患者;(3)已確診為前列腺癌患者。年齡最小患者63歲,年齡最大患者75歲,中位數年齡為(69.0±8.3)歲。
入選研究患者均予以抗生素進行治療:選擇抗生素藥物為左氧氟沙星,給藥方式為靜滴,每次用藥量為400 mg,每日一次,共治療一個星期。
(1)比較治療前后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游離前列腺癌特異性抗原水平:分別在治療前與治療后清晨空腹狀態下抽取3 ml血液作為檢測標本,進行離心分離血清處理,并使用全自動化化學發光儀對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游離前列腺癌特異性抗原指標進行檢測。(2)分析前列腺癌陽性檢出情況。
數據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患者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游離前列腺癌特異性抗原水平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治療前后指標水平對比(±s)μg/L

表1 治療前后指標水平對比(±s)μg/L
時間治療前(n=110)治療后(n=110)tP前列腺特異性抗原7.70±0.97 5.81±0.58 7.478<0.05游離前列腺癌特異性抗原0.97±0.09 0.81±0.05 6.949<0.05
進行穿刺活檢后陽性檢出率為14.54%(16例);經抗生素治療后,13例患者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水平沒有降低,下降幅度低于10%的患者有32例、下降幅度在11%~30%間的患者有29例、下降幅度在30%~50%間的患者有23例、下降幅度超過51%的患者有13例。穿刺活檢陽性率分別為7例、6例、3例和0例、0例,所占比例分別為53.84%、18.75%、10.34%、0.00%和0.00%。
目前我國呈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導致前列腺癌的發病率也一直增加。前列腺癌主要是指發生在前列腺上皮的一種惡性腫瘤疾病,在泌尿系統疾病中,前列腺癌的發病率較高,尤其是我國前列腺癌發病率更要高于一些發達國家[2]。前列腺癌多發于老年人群,發病高峰年齡在75~79歲之間,<60歲人群患病率比較低,伴隨著年齡增加,疾病發生率也會隨之增加[3]。早期前列腺癌的癥狀并不明顯,因此極易被忽略,在發現時疾病已經發展至中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該病通常是在體檢或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水平升高后被檢出。目前診斷前列腺癌的方法有三種:一種為直腸指檢、一種為血清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檢測、一種為超聲引導下前列腺穿刺活檢,通過直腸指檢可發現前列腺結節,且質地較硬;前列腺癌患者通常伴有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提升現象,特別是出現淋巴結或骨轉移;最終想要確診前列腺癌還需要依靠超聲引導下前列腺穿刺活檢。
針對我國實際情況來說,前列腺癌早期診斷具有一定難度,早發現、早治療可有效延長患者生存時間。伴隨著醫學技術不斷發展提升,單克隆抗體與免疫技術有了很大提升,在前列腺癌的診斷中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是重要腫瘤標志物,前列腺特異性抗原主要是由前列腺腺泡與導管上皮細胞分泌分單鏈糖蛋白,共有237個氨基酸,為激肽釋放酶類型的絲氨酸蛋白酶,更參與到了精液液化過程中[4]。當生理狀況正常時,前列腺特異表達的前列腺特異性抗原經導管會分泌到精液中,與在血清中濃度比較,在精液中的濃度高出很多。在前列腺的腺泡、管腔與血液循環系統間有著極為顯著的組織屏障,在患前列腺疾病之后,組織屏障被破壞,尤其是前列腺癌患者,因腫瘤細胞異常生長進而加重了組織屏障被破壞程度,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會進入到機體血液內,因而提升了血液中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水平。通過研究證實[5],前列腺特異性抗原只存在前列腺組織內,到目前為止在其它組織內還沒有發現存在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所以特異性極強。前列腺特異性抗原的特異性也只針對前列腺上皮,并不能作為前列腺癌的特異性指標,也就是說雖然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有器官特異性,但是并不具有疾病特異性,一些其它前列腺疾病也導致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水平提升[6-7]。前列腺特異性抗原為特異性較強的一種腫瘤標志物,被廣泛應用在前列腺癌的早期診斷、篩查中、評估預后等方面[8]。
在該文中,醫院收治前列腺特異性抗原異常患者均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治療后發現,患者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游離前列腺癌特異性抗原均值水平有所下降,另外根據治療效果,也就是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水平沒有降低、下降幅度低于10%、下降幅度在11%~30%、下降幅度在30%~50%、下降幅度超過51%進行分類,穿刺活檢陽性率分別為53.84%、18.75%、10.34%、0.00%、0.00%,也就是說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抗感染治療后下降水平幅度越低那么患前列腺癌幾率就越高[9-10]。本次研究是建立在前列腺疾病的基礎之上,在進行導尿、直腸指檢時均會導致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水平升高,該研究的意義是對前列腺特異性抗原異常患者進行抗生素治療,在治療后消除因前列腺炎癥引起的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水平提升狀況,使其水平恢復正常,并根據治療后水平變化評估病情。
對前列腺特異性抗原異常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療后前列腺特異性抗原下降幅度與前列腺癌檢出關系比較發現,使用抗生素治療后若患者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水平降低幅度較大那么就表示異常狀況是由前列腺炎癥引起的,在這種情況下并不需要進行穿刺活檢。當然前列腺特異性抗原也有波動范圍,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兩次檢測,檢測結果也會有一定幅度變化,所以應重復多次進行檢測,雖然會避免因自然引起的波動,但是對于因炎性反應引起的影響卻不能徹底消除。在臨床實際應用中,前列腺特異性抗原也有限制,那就是與前列腺增生在10~20μg/L區段內會出現交迭現象,所以想要最終確診還需要結合其他診斷措施。
前列腺特異性抗原異常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療后若其水平下降幅度較大,那么患癌幾率則較低,小幅度的下降則表示前列腺癌風險幾率較高,當下降幅度超過50%時可證實患者患前列腺癌風險有所下降。總而言之,前列腺特異性抗原異常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療后,其水平下降幅度在前列腺癌診斷中有著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