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桂芬,葉燕輝
梅州市婦女兒童醫院產科,廣東梅州 514700
妊娠期糖尿病為常見產科代謝性疾病,目前妊娠期糖尿病發病率逐年升高,易引起羊水過多、巨大兒、胎兒窘迫等,對孕婦及胎兒健康有嚴重影響[1-2]。孕婦妊娠早中期血漿葡萄糖含量隨孕周增加而降低,空腹時血糖降低10%,妊娠中晚期時,孕婦體內胰島素樣物質分泌過多導致胰島素敏感度降低,故孕婦出現胰島素分泌不足而引起妊娠期糖尿病[3-4]。研究顯示[5],妊娠期糖尿病孕婦隨孕周增加,其血液中血脂含量也隨之升高,加上自身糖尿病會加重糖脂代謝紊亂。為此,本研究探討了孕中期與孕晚期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糖脂代謝特征,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梅州市婦女兒童醫院就診的118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婦作為研究組。納入標準:符合《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妊娠期糖尿病指南(2017)”要點解讀》[6]中關于妊娠期糖尿病診斷標準;年齡≤40歲;單胎且首次妊娠;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孕婦;其他代謝性疾病孕婦;具有糖尿病家族史孕婦;多囊卵巢綜合征孕婦;肝腎疾病或其他內科疾患孕婦;近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或類似物孕婦;精神疾病孕婦。納入的孕婦年齡22~40歲,平均年齡(27.64±3.29)歲;體質量指數(BMI)19~27 kg/m2,平均BMI(22.75±3.22)kg/m2。同期選擇50例于醫院體檢的正常孕婦作為對照組,其中年齡21~38歲,平均年齡(27.83±3.38)歲;BMI為19~26 kg/m2,平均BMI(22.54±3.09)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于孕中期(24~28周)及孕晚期(28~34周)時對兩組孕婦進行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試驗檢測空腹血糖、餐后1 h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并抽取靜脈血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Siemens,型號:ADVIA2400)檢測血脂生化指標,包括甘油三酯、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使用免疫抑制比濁法檢測孕婦糖化血紅蛋白水平。
數據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血糖、血脂指標水平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不良妊娠發生率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孕中期、孕晚期空腹血糖、餐后1 h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孕中晚期血糖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孕中晚期血糖水平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 P<0.05
時間組別空腹血糖(mmol/L)餐后1 h血糖(mmol/L)餐后2 h血糖(mmol/L)糖化血紅蛋白(%)孕中期孕晚期對照組(n=50)研究組(n=118)對照組(n=50)研究組(n=118)4.27±0.43 5.13±1.65a 4.03±0.39 5.04±1.48a 7.31±1.73 10.77±2.23a 7.26±1.68 10.33±2.18a 6.54±0.96 8.84±1.89a 6.47±0.78 8.77±1.76a 3.17±0.28 5.37±0.36a 3.12±0.31 5.41±0.31a
研究組孕中期、孕晚期甘油三酯、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孕中晚期血脂指標水平比較(±s)mmol/L

表2 兩組孕中晚期血脂指標水平比較(±s)mmol/L
注:與對照組比較,b P<0.05
時間孕中期孕晚期組別對照組(n=50)研究組(n=118)對照組(n=50)研究組(n=118)甘油三酯1.78±0.56 2.92±1.51b 1.75±0.54 2.86±1.22b總膽固醇5.57±0.98 5.53±1.09b 5.87±1.03 6.13±1.09b高密度脂蛋白1.87±0.51 1.79±0.56b 1.78±0.41 1.72±0.33b低密度脂蛋白3.02±0.75 3.40±0.97b 3.06±0.83 3.45±0.94b
研究組早產、胎兒窘迫及死胎的不良妊娠發生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妊娠糖尿病為妊娠期發生或首次發現糖耐量異常的常見疾病。隨著目前生活水平提升及生活習慣改變,全球糖尿病發病率持續上升,妊娠糖尿病患病率也逐年增加。妊娠糖尿病為妊娠期主要并發癥之一,增加母嬰近遠期并發癥發病風險[7-8]。妊娠糖尿病與2型糖尿病具有類似病理生理特點,但具體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分娩后其胎兒出現血糖異常的發生率較高,且增加代謝性疾病風險。妊娠初期孕婦血糖水平低于正常孕婦,體內拮抗胰島素激素分泌隨著妊娠時間而增加,降低胰島素敏感性,提高血糖水平[9-10]。臨床在24~28周孕中期血糖上升最明顯,需進行妊娠糖尿病篩查。

表3 兩組不良妊娠結局比較
妊娠期糖尿病基本病理生理變化為糖脂代謝異常,糖代謝紊亂表現出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胰島素抵抗加重;脂代謝紊亂表現為脂肪合成代謝減弱、分解代謝加強。經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試驗結果顯示,研究組空腹血糖、餐后1 h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說明妊娠期糖尿病孕婦普遍存在糖代謝異常[11]。甘油三酯高水平是胰島素對抗的危險因素,脂代謝紊亂,特別是高甘油三酯影響胰島β細胞分泌功能,使糖代謝異常。妊娠期糖尿病孕婦體內胰島素抵抗中,其胰島β細胞可代償性分泌大量胰島素,進而形成高胰島素血征,過多分泌胰島素能維持平衡糖代謝,但會影響脂代謝,使脂質堆積于肝臟外的組織中。脂質堆積期間,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相應載脂蛋白能促進膽固醇向外周組織轉運并集中脂代謝異常;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及相應脂蛋白能促進膽固醇向肝臟轉運并減輕脂代謝異常[12]。本研究顯示,隨著孕周增加,孕婦血脂水平顯著提升,特別是總膽固醇。原因為孕婦體內孕酮、雌激素及胎盤胰島素水平隨著孕周增加,促進合成肝臟脂肪,形成生理性高血脂;但高血脂不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因為孕期較短且體內有抗心血管病變因子[13]。本研究結果中,研究組孕中期、孕晚期甘油三酯、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說明妊娠期糖尿病除了存在糖代謝紊亂外,還存在尿酸及脂代謝紊亂。妊娠期糖尿病對母嬰結局有明顯影響,孕婦血糖水平越高,不良妊娠越嚴重[14-15]。故早期篩查孕婦并給予及時相關治療對改善母嬰結果具有重要價值。
綜上所述,孕中期與孕晚期妊娠期糖尿病孕婦血脂代謝紊亂,嚴重影響母嬰結局,臨床應在孕中晚期進行相關糖尿病篩查,及時發現診斷疾病并采取治療以提高孕婦及胎兒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