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夏
(百色市人民醫院,廣西 百色,533000)
圍術期低體溫指人體在手術、麻醉期間出現的非控制性體溫下降現象,是外科手術與麻醉常見的并發癥,人體中心體溫在37℃,臨床上認為輕度低體溫為34-36℃,中度低體溫指<34℃[1-2]。近年來術中低體溫受到醫學界較多關注,術中低體溫發生率占比在50%-70%左右,低體溫可影響藥物代謝、心肌收縮力、凝血功能、腎臟功能,增加術后并發癥風險,可能影響手術效果[3]。傳統臨床護理工作中護士多未重視低體溫處理,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加強術中保溫護理意義重大[4]。文章納入我院手術室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間收治的102例手術患者作為研究樣本,評價保溫護理與常規護理干預效果,現將本次研究全部內容整理后作以下論述:
納入我院手術室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間收治的102例手術患者作為研究樣本,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51例,觀察組中男34例、女17例,年齡范圍在25-60歲,平均為(43.1±5.0)歲,手術類型:婦科手術19例、胃腸手術15例、泌尿系手術10例、普外科手術7例。對照組中男35例、女16例,年齡范圍在25-62歲,平均為(43.8±4.8)歲,手術類型:婦科手術20例、胃腸手術13例、泌尿系手術11例、普外科手術7例。研究已上報本單位倫理委員會并獲得批準,以上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均給予靜吸復合全身麻醉;患者對研究表示知情同意;體溫正常;患者均耐受手術;患者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排除合并嚴重臟器疾病者;排除精神異常者;排除心肺功能不全者;排除凝血功能障礙者;排除認知功能障礙者。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保溫護理,1.調控手術室溫度在24℃左右,控制濕度在40-60%左右,患者進入手術室進行準備與麻醉工作時蓋好保暖被,術中使用敷料覆蓋非手術區域,減少散熱面積。術中需要大面積暴露體腔時可適當調高手術室溫度,用溫熱鹽水浸泡紗布保護術野,覆蓋腸管與臟器,減少流失熱量。2.復合保溫護理:加熱液體至37-40℃,但需要注意的是需在2h內全部用完,同時加熱沖洗液,腹腔沖洗時間保持8分鐘左右。在氣管導管上方使用濕熱交換器加熱,維持適宜呼吸道內溫度,避免過低溫度延長清醒時間。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術前評估患者體征指標情況,指導術前準備工作,解釋麻醉后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與注意事項,進行腸道準備,術中協助麻醉,嚴密監測病情變化并配合搶救,術后為患者取去枕平臥位,維持通暢呼吸道,妥善安置各種引流管,采取安全防護措施。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χ±s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前兩組體溫指標值結果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術中、術后體溫水平均低于觀察組,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體溫情況(n=51,℃)
觀察組低體溫發生率5例(9.80%)、寒戰發生率3例(5.88%);對照組低體溫發生率12例(23.53%)、寒戰發生率8例(15.69%);低體溫與寒戰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χ2=6.787、5.001,P<0.05)。
體溫是機體將物質新陳代謝轉化為熱能的表現,健康狀態下人體具有恒定的體溫,代表生命活動正常,當出現體溫下降或上升提示可能為病理狀態[5]。低體溫是常見的手術并發癥類型,表現為體溫<36℃,高發于兒童與老年人群,且低體溫的發生幾率會隨著手術時間延長而提高,術中發生低體溫后可能存在較大的潛在風險,如導致血壓上升、加快心率、增加顱內壓與耗氧量,影響正常凝血功能,影響心功能,增加出血量,延長術后蘇醒時間,對手術結果產生不良影響,需要引起臨床重視,積極采取措施降低低體溫發生[6]。
術中低體溫發生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患者恐懼、緊張情緒等,負性情緒影響會重新分配血液,降低回心血量,影響正常微循環,在手術應激刺激下降低產熱率,增加散熱率。同時醫護人員主動保暖意識不到位、在圍術期執行各項技術操作時均未采取保溫措施;手術室內溫濕度不達標、術前皮膚消毒時長時間暴露身體,術中冷消毒液刺激、長時間暴露體腔與非手術區域、使用低溫液體、麻醉等多種因素影響下均會誘發低體溫[7]。如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術前兩組體溫指標值結果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術中、術后體溫水平均低于觀察組,P<0.05;觀察組低體溫發生率5例(9.80%)、寒戰發生率3例(5.88%);對照組低體溫發生率12例(23.53%)、寒戰發生率8例(15.69%);低體溫與寒戰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χ2=6.787、5.001,P<0.05)。分析原因發現,體溫是評估生命體征的重要指標,手術中加強監測體溫,及時處理異常低體溫表現是確保手術順利進行的必要前提,降低并發癥風險,保障手術安全。觀察組給予保溫護理干預,護士注意維持適宜的手術室內溫濕度,提高室溫與濕度,可有效降低圍術期體溫過度下降表現,降低微生物繁殖風險,術中覆蓋非手術區域肢體,給予自然保溫支持,減小散熱面積,維持有效皮膚溫度。同時術中加熱輸注液體與沖洗液,使用加熱溫鹽水紗布覆蓋臟器、腸管,降低散失熱量,保持恒定體溫;應用濕熱交換器加熱吸入氧氣,確保深部溫度穩定,預防呼吸道散熱,保持恒定的呼吸道內溫濕度[8-9]。
綜上所述,患者手術室護理中應用保溫護理干預可降低低體溫與寒戰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