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仁元,徐 林,郭 松,黃文良,阮世強
(遵義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貴州 遵義 563000)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老年患者中最常見的髖部骨折,是最嚴重的骨質疏松性骨折,約占全身骨折的3.4%,占股骨骨折的52.77%[1]。隨著人口老年化的加劇,其發病率逐年上升,且女性發病率多于男性[2]。髓內釘內固定治療具有手術創傷小、出血少、內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可早期下地活動等優點,目前已成為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主要手術方式。股骨近端抗旋髓內釘易并發“Z”字效應,聯合加壓交鎖髓內釘系統(InterTAN)的出現彌補了這一缺點,特別是在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治療中優點尤為突出。目前,關于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選擇標準型還是加長型InterTAN的研究較少見。本研究探討了標準型與加長型InterTAN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住院并行InterTAN內固定治療的68例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年齡65~94歲,其中男18例,女50例;Tronzo-Evans分型:Ⅰ型6例、Ⅱ型10例、Ⅲ型26例、Ⅳ型20例、Ⅴ型6例。納入標準:(1)創傷病史明確;(2)年齡大于65歲;(3)單側股骨粗隆間骨折;(4)2周以內骨折;(5)行InterTAN內固定治療;(6)病歷資料、影像及隨訪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傷前患側髖關節及膝關節功能障礙或疼痛;(2)病理性骨折;(3)陳舊性骨折;(4)開放性骨折;(5)合并2處以上骨折;(6)無完整隨訪資料;(7)合并嚴重心腦血管、肝臟、腎臟等嚴重內科疾病。根據InterTAN髓內釘長短將研究對象分為標準型組(32例)和加長型組(36例),其中標準型組中,Ⅰ型6例、Ⅱ型10例、Ⅲ型12例;加長型組中,Ⅲ型14例,Ⅳ型16例、Ⅴ型6例。2組性別、年齡、身高、體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1.2方法
1.2.1術前處理 患者入院后完善股骨全長正側位X線片檢查,予以低分子肝素預防深靜脈血栓;行患側脛骨結節骨牽引,72 h內行InterTAN內固定術治療。
1.2.2手術方法 選擇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患者仰臥于骨科牽引床上牽引復位骨折端;3D-C臂透視機透視位置滿意后,在大粗隆近端5 cm范圍內做一3~5 cm 切口,沿大粗隆頂點略偏內前中1/3作為進針點插入導針,沿導針開口擴髓,插入相應大小的標準型和加長型InterTAN髓內釘;3D-C臂透視下置入拉力釘及加壓釘,效果滿意后鎖緊主釘內穩定螺釘;瞄準架引導下鎖緊遠端交鎖螺釘,安裝尾帽;放置負壓引流管引流,逐層縫合關閉切口。典型病例圖見圖1、2。
1.2.3術后處理 給予靜脈滴注頭孢唑林鈉預防感染1~3 d,術后無痛病房康復治療。麻醉清醒后調整為半坐位或坐位,開始進食流質飲食,雙下肢使用靜脈循環泵預防深靜脈血栓。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及主動伸屈踝關節鍛煉,術后3 d鼓勵患者扶助行器下床活動,每月復查1次X線片。有部分骨架生長時開始部分負重,骨折愈合后完全負重。
1.2.4觀察指標及術后隨訪 比較2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透視次數、隱性失血量。術后隨訪,觀察并記錄骨折愈合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及病死率等。術后6、12個月采用Harris評分[3]標準對患者進行髖關節功能評價。


a、b為術前CT三維重建;c、d、e、f為行加長型InterTAN內固定術后。

a為術前CT三維重建;b、c、d、e為行標準型InterTAN內固定術后4個月并發假體周圍骨折;f、g為再次行內固定術后。
2.12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等指標比較 2組手術時間、術中透視次數、隱性失血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等指標比較
2.22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2組髖內翻、股骨干骨折、大腿疼痛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瞻望、股骨頸短縮及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n(%)]
2.32組術后骨折愈合時間、Harris評分及病死率比較 2組術后6、12個月Harris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骨折愈合時間及術后6、12個月病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術后骨折愈合時間、Harris評分及死亡情況比較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及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股骨粗隆間骨折發病率逐年上升。股骨粗隆間骨折被稱為“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其治療方式主要為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保守治療并發癥多、病死率及致殘率高[4-5];而手術治療主要包括髓內固定、髓外固定及關節置換,其中髓內釘內固定具有手術創傷小、出血少、內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可早期下地活動等優點[6-8]。GOTFRIED[9]在2004年首先提出外側壁完整在股骨粗隆間骨折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髓內釘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已成為共識。RUSSELL在2005年針對股骨粗隆間骨折設計了一種新型內固定裝置——InterTan髓內釘[10-11]。InterTan髓內釘獨特的兩釘聯合交鎖避免了“Z”字效應的產生,增強了拉力釘的抗切出力,通過線性加壓減少了股骨頸短縮,保證了抗旋轉的穩定性;近端主釘橫截面采用梯形設計,增加了抗旋轉的穩定性和外側應力的對抗,增加了對外側壁的支持,使其更符合人體生物力學。
本研究結果顯示,標準型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透視次數均優于加長型組。其原因可能與標準型組以Ⅰ、Ⅱ、Ⅲ型骨折為主有關。這類骨折移位較小,術中不需要過多地進行骨折復位,節省了手術時間、減少了術中出血量及術中透視次數。加長型組InterTAN髓內釘主要用于Ⅲ、Ⅳ、Ⅴ型為主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而髓內釘主釘置入前常常需要擴髓,且鎖定遠端鎖釘時也需要安裝定位架定位,因此增加了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在隱性失血方面,加長型組由于擴髓較多,骨髓破壞增加,且加長髓內釘占用髓腔多,髓內釘植入會導致髓腔內壓增高,骨碎屑進入血液循環致毛細血管異常開放或溶血,從而導致隱性失血量增加。
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髖內翻、股骨干骨折、大腿疼痛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原因可能是短釘遠端雖然進行了音叉樣設計,但在跌倒時遠端力量致假體周圍應力集中發生骨折。加長型組可能由于InterTAN髓內釘前弓弧與股骨遠端前弓不完全相符,導致髓內釘遠端觸及大腿遠端股骨皮質,發生大腿遠端疼痛。在髓內釘主釘的長度選擇上,本研究將加長型主釘用于Ⅲ、Ⅳ、Ⅴ型股骨粗隆間骨折。這類型骨折均為不穩定型骨折,骨折復位困難,復位后骨折端的穩定性差。因此,應盡可能使用加長型主釘,但需要考慮具體骨折位置、患者股骨解剖結構是否有變異,以及是否已有內固定的器械植入。股骨的前弓弧度與InterTan髓內釘主釘吻合,可減少應力集中,從而減少大腿疼痛的發生[12]。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術后6、12個月Harris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原因可能與加長型InterTan髓內釘有更好的穩定性有關。髓內釘穩定性越好,患者可盡早下地進行功能鍛煉。
綜上所述,加長型InterTan髓內釘穩定性更好,患者可盡早下地進行功能鍛煉,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避免再次骨折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