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娟,于艷雙
(佳木斯市中醫院腦病康復科,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2)
后循環又稱為椎-基底動脈系統,主要由椎動脈、基底動脈、大腦后動脈及分支組成,主要負責腦干、小腦、丘腦、枕葉及部分顳葉等部位的供血[1]。后循環缺血臨床表現多以發作性眩暈為主癥,同時伴或不伴頭痛、耳鳴、惡心、嘔吐、共濟失調、肢體麻木、意識障礙等癥狀[2],該病是常見的中老年人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目前,西醫對于后循環缺血性眩暈(PCIV)的治療主要為擴張血管、抗血小板聚集、調脂、腦保護等方法,具有一定療效。但是,長期服用藥物易產生耐藥性,且停藥后容易復發,導致疾病難以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研究表明,風痰上擾型PCIV較常見[3]。本研究在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配合清眩膠囊治療風痰上擾型PCIV,取得了一定療效。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住院的風痰上擾型PCIV患者8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實用神經病學(第二版)》[4],主要表現為眩暈,慢性起病,病情逐漸加重,或急性起病,常反復發作;伴有惡心嘔吐、視物不清、復視或持物不穩,呈發作性、體位性暈;經顱彩色多普勒超聲(TCD)示雙側椎動脈與基底動脈血液流速減慢,表現為血流低灌注。中醫診斷標準:參照2008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病證》[5]和周仲英[6]的《中醫內科學(2007版)》診斷標準,為風痰上擾型;主癥為頭暈目眩、甚則視物旋轉,輕者閉目立止,重者如坐車船,持續發作且劇烈,頸部及體位改變時加重;次癥為眼球震顫、惡心嘔吐、乏力、面色蒼白、肢體麻木或癱瘓、耳鳴耳聾;舌質暗紅,舌苔白,脈細弱。納入標準:(1)符合西醫診斷標準;(2)符合中醫診斷標準,辯證分型為風痰上擾型;(3)沒有進行其他相關治療;(4)具有認知能力。排除標準:(1)對中藥過敏,或不宜服本藥;(2)其他原因所致眩暈,如腦外傷、梅尼埃綜合征、迷路炎、腦出血、癲癇、腦梗死等;(3)心、肝、腎功能嚴重損害及伴有精神疾;(4)正在服用可能影響治療作用的藥物;(5)懷疑或明確有酒精、藥物濫用史;(6)服藥后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或并發癥;(7)未按照要求認真服藥。對照組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齡(71.8±3.1)歲;平均病程(15.0±3.8)h。觀察組中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齡(69.4±2.7)歲;平均病程(13.8±4.2)h。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 (1)對照組給予西藥常規治療,包括控制基礎疾病、改善腦部供血、抗血小板、調脂等方法,同時給予生理鹽水250 mL加入鹽酸倍他司汀(國藥集團國瑞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30473,規格:20毫克/支)20 mg靜脈滴注,療程為14 d。(2)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自擬院內制劑清眩膠囊(制劑批號:201001),每次4粒,每天3次,療程為14 d。
1.2.2觀察指標 (1)參照文獻[7]對患者中醫證候積分進行評價,將主癥中視物旋轉、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的嚴重程度分為重度、輕度、中度、無,分別記6、4、2、0分;(2)采用TCD對顱內椎基底動脈進行探查,評價治療前后左椎動脈(LVA)、右椎動脈(RVA)、基底動脈(BA)血流速度。療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其中痊愈為無眩暈癥狀,不能影響工作及生活,隨訪3個月無復發;顯效為眩暈等癥狀明顯減輕,偶有頭昏頭沉,或輕微頭暈目眩不伴有視物旋轉及晃動感、耳鳴、視物不清、嘔吐等,可正常生活及工作;有效為眩暈癥狀減輕,僅有輕微自身或周圍事物旋轉感、惡心嘔吐、視物不及、耳鳴,雖能堅持工作或生活,但正常工作及生活受影響;無效為眩暈癥狀無改善或加重,伴自身或景物旋轉晃動感、耳鳴、視物不清、惡心嘔吐。治療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2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2.22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2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明顯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2.32組RVA、LVA、BA血流速度比較 2組治療后RVA、LVA、BA血流速度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各指標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RVA、LVA、BA血流速度比較
后循環缺血是指椎-基底動脈血液循環系統障礙導致腦干及小腦、丘腦、枕葉、顳葉后部等區域腦組織灌注不足,從而出現眩暈等相關癥狀。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有750萬患者因為眩暈/頭暈到醫院就診,占中老年人各種眩暈的60%以上[9-11]。PCIV的發病率逐漸呈上升趨勢,嚴重影響患者日常工作及生活。目前,西醫對于PCIV的內科治療方法主要為在基礎疾病等對癥治療的基礎上,以擴張血管、改善腦部供血、抗血小板聚集、調脂等為主,治療藥物包括西比靈、鹽酸倍他司汀、拜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等。西藥在治療PCIV時具有一定療效,但停藥后容易反復復發,遠期療效欠佳。中醫藥從整體出發,通過辨證論治,可根據患者不同的臨床表現審病求因、求因治本。
PCIV以眩暈、頭昏沉重、行走不穩為主要特點,歸屬祖國醫學“眩暈”范疇。古籍中記載眩暈源遠流長,眩暈病名最早見于《黃帝內經》,稱之為“眩冒”,眩者,頭暈也,眼有黑花,如立舟車之上,而旋轉者是也。中醫辨其病因首分虛實,實者包括風、痰、火、瘀上擾清竅,虛者為后天脾胃乏源或肝腎氣血虧虛所致清竅失養,最終導致眩暈。眩暈病位在頭竅,主要與肝、脾、腎有關。《內經》病機十九條中記載“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最先提出眩暈與肝臟、風邪有關,為“無風不作?!钡某鎏?。張仲景在《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篇》多次指出痰飲致眩,首開“因痰致?!崩碚摰南群?,如“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薄V斓は凇搬t圣”張仲景認識的基礎上提出“無痰不作?!崩碚?,認為痰飲是眩暈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痰為陰邪,性善流動,無處不到。痰濁阻滯氣機,清陽失布,清竅失養、濁陰不降則致眩暈。風為陽邪,其性輕揚而善行數變,致病發展迅速,容易侵襲陽位,上擾頭目,風邪致病易動搖不定,常表現為眩暈。風為百病之長,他邪亦可以依附風邪入侵,痰與風邪相引,外風引動內痰,痰濁隨風邪上逆,風痰相兼為患以致眩暈。黃培新教授認為,PCIV有起病緊急、纏綿難愈、長期反復發作的特點,符合風痰上擾證型臨床癥狀,且較為常見[12]。據統計,在眩暈患者中,風痰上擾型眩暈患者比例超過33%[13],治療上當以平肝熄風、化痰為治療大法。
本研究采用自擬清眩膠囊治療風痰上擾型PCIV,其組方如下:天麻15 g,生牡蠣30 g,決明子25 g,清半夏15 g,生白術15 g,茯苓15 g,陳皮15 g,澤瀉15 g,石菖蒲20 g,懷牛膝20 g,益母草15 g,菊花15 g,川芎15 g,萊菔子15 g。方中半夏燥濕化痰,天麻化痰熄風而止眩,共為君藥。半夏為燥濕化痰主藥,李東垣曾說:“眼黑頭眩,虛風內作,非天麻不能”。茯苓、陳皮、澤瀉、白術、石菖蒲為臣藥,健脾利濕、化痰醒神開竅。茯苓能健脾、祛濕,脾運則濕除而痰無由生;陳皮具有燥濕消痰、理氣通滯之功,痰消氣暢則血難壅塞;澤瀉專主滲濕而行痰飲;白術善于健脾燥濕,不僅治痰之本而能絕生痰之源;石菖蒲開竅豁痰、醒神益智。決明子、菊花、生牡蠣為佐藥,清熱平抑肝陽,熄風定眩,清利頭目。川芎為血中氣藥,引藥上行,清利頭目。坤草行活血行氣化瘀通絡之功,血行風自滅。菊花性寒,入肝經,能清肝熱。諸藥合用,共奏平肝熄風、祛濕化痰之效?,F代藥理研究表明,天麻可降低外周血管、腦血管阻力,并有降壓、減慢心率的作用。陳皮提取物有清除氧自由基和抗脂質過氧化作用。懷牛膝能降低全血黏度,并有抗凝作用。川芎主要含生物堿川芎嗪,可擴張腦血管,改善微循環,顯著增加腦血流量,同時可抑制血小板凝集,預防血栓的形成。菊花具有降壓、縮短凝血時間作用,可增加冠脈血流量。益母草粗提物能擴張血管,有短暫的降壓作用,對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及紅細胞的聚集有抑制作用等[1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2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及RVA、LVA、BA血流速度明顯優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各指標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清眩膠囊在治療風痰上擾型PCIV方面具有較好療效。
綜上所述,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辯證結合清眩膠囊治療風痰上擾型PCIV可顯著改善患者癥狀,提高臨床療效,且膠囊劑型具有服用方便、便于攜帶、價格低廉等優勢,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