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目前最好的健身鏡品牌叫作Fiture,而它的品牌標語是“越練越自戀”,官方放的宣傳片全是女性配合健身鏡在家健身的視頻片段,活力感“爆棚”。那么Fiture的目標人群則在打開官網的第一眼就被確定下來,那些“想躲起來悄悄減肥再出來驚艷所有人”的女性。
為了給資本講好健身鏡的故事,Fiture是全世界第一個在“魔鏡”里做AI攝像頭的企業,Fiture選擇給健身鏡里裝了一個成本上千元人民幣的深度攝像頭模組,來支持人體關節點視覺識別算法,在Fiture的介紹中提到這項技術能為用戶提供實時的反饋和指導。但以網絡銷售平臺、小紅書和知乎上的購買用戶反饋來看,AI技術還比較原始。

不知道Fiture的創始人是不是看到了貝殼的“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標語,將產品單價高、新技術AI運用成本高、內容運營難度高的三大特點全部聚集在健身鏡這條賽道上。
目前國內健身鏡主流品牌的價格并不“美麗”,不帶AI指正的在2 000~4 000元人民幣,帶AI指正的在8 000元人民幣以上。根據東莞某代工廠張總分享的BOM單,以Fiture的產品為例,總成本在4 500元人民幣左右,再扣去渠道費用、開模費用、NRE攤銷等,已經不可能像其他產品一樣把單價“打”下來。
在中國做一款8 000元人民幣的電子消費品,在筆者看來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我們可以看小米、華為以及很多家電品牌,除了頂級配置的電視和高精尖的家電,基本很少有這個價位的產品。高單價的產品基本都是To B產品,通過高定價來支撐利潤。然而國內幾家健身鏡團隊,通過背景調查發現,從高管到員工,之前基本都是從事To C業務。這是好事也是缺陷,To C的經歷讓創業者更懂消費者,卻也讓他們在高端產品的打造上步履蹣跚。
第二個要講的是AI技術應用,攝像頭AI指正這項技術其實發展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了,2010年發售的XBOX就早已實現,也誕生了《舞力全開》等體感游戲。但隨著AI視覺的進步,如今對人體輪廓、關節點的識別早已不需要依賴高成本的深度攝像頭,僅手機前置攝像頭就足以完成。目前行業內做得最好的是阿里巴巴旗下的運動APP《樂動力》,其識別的精準度、姿態豐富度、動作數量遠超Fiture。
考慮到Fiture已經在健身鏡領域打磨了1年以上,可以初步推斷Fiture在AI視覺的技術儲備并不具備較強的競爭優勢—Fiture對于“實時的反饋和指導”還只停留在簡單動作的個數、肢體運動幅度、節奏判斷,離能判斷動作標準與否的私人教練還非常遙遠。
第三個需要攻克的就是硬件搭配,可以看到Fiture標榜的是“人機交互”,但“魔鏡”目前是不可能做成觸屏的,于是這種交互只能是人和手機交互,手機再給健身鏡下指令,通過AI技術反饋到鏡面進行指導。
從以上幾個維度來講,健身鏡作為定價太高的卻不太智能的健身“智能”設備,不僅限制了玩法上的豐富程度,還會讓用戶覺得是個玩笑。由此可以推測,整個健身鏡行業陷入價格戰困境是遲早的事情。
對于想在家里健身的人來說,設備再簡陋也不能阻擋他們健身的心,但對于不怎么想運動的人來說,設備再豪華也不能讓他們動起來,這就是最核心的差別。
說回健身鏡值不值得買這個問題,筆者認為目前不值得買,原因有三。
第一,健身鏡市場還沒有得到很好的場景論證,沒有一條很清晰的路線讓用戶篩選合適的產品、課程。除了功能缺失之外就是運營體系的規劃缺乏,運營節奏與課程開發也沒有很好地結合。
第二,健身鏡行業的創業者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拿Fiture來說,雖然融資6 500萬美元,但宣傳上高舉高打的策略,500人的團隊,用于課程開發和錄制的4 000平方米影棚,代工廠對待新品牌需要先付貨款等問題,讓這6 500萬美元看起來并不算多。同時,按照現有規模,如果得不到市場的良好反饋,Fiture最多還能挺1年到2年。
第三,故事講得還不夠好,資本買賬了,但普通用戶不買賬。為什么說資本買賬了,Mirror被以5億美元價格收購的同時,Fiture融資6 500萬美元,這明顯是看到了健身鏡所帶來的流量。家庭健身場景除了以Peloton為代表的器械運動,還需要健身鏡這樣的徒手健身設備,來完善資本對于賽道的完整設想。
用戶不買賬的原因很簡單,價格和性價比。以Fiture為代表的國產健身鏡的轉化率平均在千分之十左右,是常規運動器械轉化率的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這已經很直觀地表達了用戶對健身鏡產品的不買賬。
看起來從流量(資本)到實際轉化(用戶),健身鏡行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家庭場景健身在美國都不敢說收獲了成功,在國內的路肯定會更難走。有人就會說,憑什么在美國不成功在中國就不會成功?根據“三體云動”所做的“2020中美健身對比”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差別—美國健身人口占比達20.3%,中國健身人口占比為3.1%。
而美國健身鏡頭部企業Mirror和中國健身鏡頭部企業Fiture的產品出貨量對比更加明顯—Mirror同期出貨量大概是Fiture的4倍,這還是在中國在2019~2021年健身人口暴漲的前提下。所以才有了健身鏡行業創業路艱難的結論。
另外關于健身鏡的數字化訂閱服務,在中國也很難開展。原因比較“玄學”,中國健身房的團課一共發展不到3年,在最火熱的時候遭受疫情的打擊,團課遲遲恢復不到原有規模。想借助健身鏡等智能化設備開團課可以預見將被用戶抵制,畢竟健身鏡價值8 000元人民幣,而課程每年還需要付費1000元人民幣左右。這就讓用戶在購買健身鏡前需要多番思量。
所以家庭健身市場看起來很大,但并沒有想象的大,也許會有一批優質的健身房用戶購買健身鏡,但必定遠遠達不到形成市場風潮的程度。
更何況全世界唯一成功的Peloton是動感單車,而不是Mirror所代表的健身鏡。但創業不就是這樣,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筆者很佩服以Fiture為代表的健身鏡企業,在前路不明朗的情況下,推出了實物產品,而不是把產品僅停留在APP上。
最后,健身鏡從科技層面來看,確實是一個非常炫酷的產品,但受限于現在的工業水平和用戶接受度,可能不會被大量推廣到用戶家中。但如果換一個場景把健身鏡放在高端酒店或者其他具備服務場景的地方,可能又會展現出不一樣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