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印度特派記者胡博峰本報記者劉洋
自
1961年以來,印度明確將嫁妝定性為非法行為。但據英國廣播公司(BBC)5日報道,世界銀行研究人員調查了1960年至2008年間印度農村的4萬樁婚姻后發現,95%的女性家庭仍在支付巨額嫁妝。這種陋習不但使許多家庭陷入經濟困境,且令更多婦女遭受家庭暴力甚至失去生命。《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作為約定俗成的傳統,印度社會很難改變困擾很多貧困家庭的嫁妝問題。
BBC稱,數據顯示,新郎家庭送給新娘家庭的財物平均約為5000盧比(約合430元人民幣),而新娘家送出的財物價格則比新郎家高得多,約3.2萬盧比(約合2780元人民幣)。這筆開支占印度絕大部分家庭儲蓄和收入的很大一部分——2007年,印度農村支出的平均嫁妝相當于家庭平均年收入的14%左右。
BBC稱,研究人員表示,如果沒有“婚姻市場、法律及婦女勞動力市場方面的巨大變化或結構性突破”,印度的嫁妝陋習可能不會有太大改善。研究還發現,嫁妝習俗盛行于印度所有主要宗教團體。此外,《印度時報》稱,嫁妝與種姓地位呈正相關關系,高種姓(婆羅
門、剎帝利)嫁妝標準最高。印度各邦之間也存在著巨大的嫁妝差異。南部的喀拉拉邦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出現“嚴峻且持續的嫁妝通脹”,平均嫁妝金額為近年來各邦之首。而奧迪沙邦、西孟加拉邦、泰米爾納德邦和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平均嫁妝則有所減少。對于這些差異,經濟學家稱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解釋。總體而言,1930年至1975年間,印度婚姻費用整體翻了一番,嫁妝的平均價值則翻了兩番。經濟學家估計,1950年至1999年間,印度的嫁妝支付總額接近25萬億美元。
《新印度快報》稱,“從字面上講,女人的生命價值是基于她帶來的黃金重量。”嫁妝制度毀了許多家庭的生活,除極少數家庭外,新娘家庭還承擔了婚禮的大部分開支。據估計,印度每天有20名婦女死于嫁妝困擾。而這只是報告的數字,實際數字遠高于此。許多婦女被殘忍殺害,以便丈夫能再次結婚,并獲得“致命的高額利潤”。報道還稱,雖然印度從1961年起就將嫁妝定性為犯罪,但沒有一部法律能夠真正承擔起改變“文化和傳統”的力量。▲
環球時報2021-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