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數幣貨幣的熱度正在不斷攀升,超過85%的央行都在對本國貨幣數字化進行調研。央行數字貨幣應該怎樣設計?其在國際支付當中應當承擔什么角色?會對國際貨幣體系產生何種影響?央行數字貨幣應如何監管?針對上述問題,5月30日,在國際金融論壇(IFF)2021年春季會議上,多位業內專家學者進行了觀點激烈碰撞。
姚前
證監會科技監管局局長
面對數字化浪潮,中央銀行有必要主動創新法定貨幣發行和流通方式,探索央行數字貨幣,以優化法定貨幣支付功能,緩解私人支付工具的沖擊,提高法定貨幣地位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何平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
央行數字貨幣具備先進的技術,可以幫助整個經濟實現數字化轉型加速,但是它在應用場景、與社會上其他支付手段的合作,包括在國際支付體系中的定位與合作競爭,都需要我們有更多的頂層設計,不能簡單地盲目推進。
聶慶平
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虛擬貨幣都屬于證券類資產,只有央行法定數字貨幣是一種支付方式的變化。
疫情影響下,金融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擁抱數字化,金融科技逐步成為金融業發展的重要“助推器”。6月2日,2021浦江創新論壇-金融科技專題論壇聚焦“數字化時代的金融變革”就當前金融科技的發展情況、金融科技監管的重心、中國版“監管沙盒”的進程、數據的安全使用等方面展開熱烈討論。
顧凌云
冰鑒科技創始人
希望未來隨著“監管沙盒”項目越來越多,相關部門能夠允許一些本身不涉足金融核心業務,但是從事科技工作的公司獨立申請,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監管沙盒”的多樣化;此外,要明確項目“出盒”的意義,“出盒”后究竟以什么樣的形式確定新技術的監管邊界,比如是否可以小范圍的發行一個牌照,允許運營主體在特定場景開展業務等。
李峰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聯席院長
從參與主體來看,16個項目中,銀行參與的達15個,但并不全部是銀行自身參與,很多是與金融科技公司聯合申報參與的,體現了金融科技生態的豐富性。另從應用場景來看,李峰表示,普惠金融特色十分鮮明,一方面,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為個人及小微企業商戶做授信;另一方面,通過區塊鏈等手段,開展供應鏈金融,將核心企業的信用傳遞給上下游企業。
屠光紹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
金融科技的監管重心主要在于三方面,一是公平競爭,這就要求要規范科技公司金融化,防范監管套利;嚴管金融科技公司頭部化,避免大者通吃;防止頭部公司的壟斷化,抑制隱性規則。
秦政
金融壹賬通零售金融CEO
作為企業,數據使用的前提是不能觸碰監管合規這一紅線;其次,不能一味追求價值最大化,而是要從客戶的角度了解客戶真正需要的服務,以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