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瑋
德國漢堡有一所很有名的理工大學,這所大學有一門公共選修課——法律。自愿選修法律課的學生多得不可思議。考試時,巨大的階梯教室里更是擁擠不堪,有的學生甚至得坐在地板上答考卷。這樣的學習積極性,會讓不知內情的人感慨萬分。其實,這當中另有奧秘。
原來,這門課的考卷好多年來用的都是同一份。也就是說,每個學生在考試之前,弄一份去年的考卷做一下,只要智商不是太低,都能考及格。這已經是這所大學公開的秘密:選修法律課的學生多,教授傻,及格率百分之百。
有一天,我遇到這所大學的一位退休教授,就把這個公開的秘密告訴了他。我倒不覺得那位教授傻,只是覺得他懶得不可救藥,連一年出一份考卷這樣的事都不愿意做。
退休教授仔細地聽著,然后呵呵笑起來。他說:“我看這位教授一不傻二不懶,他這是太聰明了!你想一想,大學為什么要給普通的學生開法律課?那是希望他們對法律有個大致的了解。可是誰都知道法律最枯燥無聊,學理科的學生都鬼精,頭腦正常的人都不可能自愿去選這門課。就沖著這一成不變的考卷,他們就選修了法律。選修了,總得去聽課。在考試之前,總得把考卷看一下。如果考題內容豐富全面,那在準備考試的過程中,學生就了解了一些法律的基本知識,這不就達到了學習的目的?既然達到了學習的目的,考試當然就可以及格。”
可以相信,這份考卷還將繼續使用下去。學生一邊考試一邊偷著樂,而教授一邊看考卷一邊也偷著樂。像這種雙贏的事情,真是其樂融融。
即使考完試以后不及格,如果分數相差不多,也還存在一線希望。這所大學專門設有一個辦公室,讓學生去查考卷。查考卷的目的,就是讓老師和考生齊心協力地努力一把,看看能不能讓沒有及格的學生獲得一個及格的機會。我親戚的孩子在這所大學讀書,去年考試有一門不及格,差了1.5分。他起了個大早去查考卷的辦公室,辦公室里已是人頭攢動。排在他前面的是一個留著朋克發型的學生,老師看一眼這個學生的分數,說:“差5分太多了。我肯定找不回來那么多,你還是下次補考吧。”這個差5分的“朋克”就被打發走了。輪到一臉忠厚樣子的他,老師說:“差1.5分?你的運氣也太背了。差0.5分問題不大,差1.5分我就沒把握了。我們一起來試試看吧!”然后,倆人在他的考卷上,這里找出一點兒,那里找出一點兒,終于湊及格了。學生和老師開開心心地握手告別。
名師點評
好的教育,是讓學生永遠看到希望,只有發自內心的覺醒,才能真正學有所成。過程比結果重要,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更重要。本文告訴我們:考試只是鼓勵學生學習的一種手段,如果為了考試,讓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那這樣的考試也就失去了本來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