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紅花
掛著耳機都是在聽歌?錯!現在越來越多人的耳機中播放的不再是音樂,而是風聲、雨聲、讀書聲……
幾乎每個音樂平臺都能找到一些白噪聲的歌單,專業的白噪聲播放軟件都有著很高的下載量,畢竟,優質睡眠對于“打工人”來說已經快成一樣奢侈品了。而許多人發現,聽著那些白噪聲可以睡得更香,也更易入睡。
白噪聲究竟是什么?為什么這種“噪聲”也能讓人舒緩、放松?
正如可見光線有不同的頻譜,隨著頻譜的從低到高我們會逐漸看到紫色、藍色、綠色、黃色、紅色等顏色的變化。而這些顏色混合在一起,我們得到了“白光”。聲音也有不同的頻率,我們可以在一張“聲譜圖”中看到不同聲音存在不同頻率段的高低變化,如果圖形十分平坦,我們可以說這段聲音在各個頻段上的功率是一樣的。不同頻率的光線均勻混合出了白光,不同頻率聲音均勻混合出的也就被稱為“白噪聲”。
雖然根本的原因至今也沒被充分地揭示,但我們也許能從幾種主要的猜想中略知一二。
1.單調刺激
我們的大腦有一種神奇的機制,在面對單調且重復的刺激時會逐漸放松、活躍度下降。很多人難以入睡時數綿羊、數星星能幫助入睡正是這樣的原因。為了避免重復的景象讓司機昏昏欲睡,高速公路可能會額外增加一些拐彎、起伏或是設置假人等。
白噪聲作為一種聲音刺激,恰巧符合單調、重復這一特性,我們在初步適應以后,大腦不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去處理聲波,讓大腦放松、有助眠效果也就不難理解了。
2. 遮蔽作用
生物進化出聽覺最本質的需求是避險、狩獵,感知周圍環境變化來躲避危險、找尋獵物。當我們睡覺時,聽覺仍然在工作,隨時準備著在遇到危險信號時叫醒我們。
睡覺驚醒并不是哪些噪聲本身吵醒了你,而是這些聲音的突然變化刺激了我們的大腦。而白噪聲可以起到一種遮蔽的作用,讓會對人體造成刺激的這些聲音混合在背景噪聲中,我們的大腦更難注意到這些會影響我們睡眠的噪聲,睡眠也就會更好了。
3.寫在基因中的記憶
許多人都發現下雨天更容易睡著,或是睡得更安心、更香,這與外界那令人舒適的雨聲有關。雨聲也是白噪聲的重要類型,除了單調重復讓人疲倦外,也可能是基因中的記憶在讓我們“昏昏欲睡”。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人類都沒有很好地應對雨天的手段,一遇到下雨必須找地方遮風擋雨,即使后來學會了搭建房屋,大多數人在雨天還是“無處可去”。那些缺乏娛樂手段的時光中,睡覺會是最普遍的選擇。千萬年中,“下雨就打盹”也許成了寫在基因中的記憶,讓現代人在雨天睡得更香甜。
如果失眠,不要用耳機去聽白噪聲
尤其是使用人工合成的白噪聲音頻時,無論是成人還是嬰幼兒都建議保持一定的距離。千萬不要戴著播放著白噪聲的耳機睡覺。可以嘗試使用各種音響設備,在響度調至中等的情況下播放白噪聲,同時聲源設備至少離人耳2~3米,睡覺時不建議將播放白噪聲的音響放于床頭。
注意白噪聲的響度
白噪聲本質仍然是噪聲的一種,如果響度過大必然會對聽覺系統造成損傷。推薦的響度保持在50分貝左右,如日常說話聲音或是淋浴時的水聲即可。
適可而止,身體最誠實
雖然白噪聲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都能夠起到一定程度的助眠作用,但也有部分人可能因為白噪聲更加睡不好。刻意使用白噪聲催眠,就很可能因為對睡眠這件事過分在意而產生了心理暗示,存在引發睡眠焦慮的可能。
您可以嘗試不同品種的白噪聲,比如自然聲音類、人工合成音類、電器器械聲類等,如果沒有合適的但又受到失眠困擾,還是要去醫院睡眠門診就診、檢查。如果持續一個月以上對自己睡眠狀況不滿意,一定要盡早去醫院精神科、神經內科、睡眠醫學科等相關科室就診,尋求專業的幫助。
白噪聲降噪,務必注意安全
聽覺最重要的功能是識別周圍環境的信息并提供給大腦,讓大腦去了解周圍環境,判斷我們需要做什么。如果在家中使用音響播放白噪聲,再關上房門,會大大降低人們對室內外聲音的識別與感知,比如聽不到廚房的燒水聲、某些用電器的警報聲,或是錯過別人的敲門,可能會給生活帶來危險與不便。
如果在戶外行走,戴著耳機聽白噪聲固然安靜、舒緩,但是降低對外界環境的感知可能造成更多的風險。
(編輯? ? 周逸寧 車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