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驥征 王惟珺 邱盛



【摘要】幼師肩負著教育祖國未來建設者的光榮使命與重大責任。當前,作為文化課的英語課程與學前教育專業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而在教育日趨現代化的背景下,學校急需培養具有較高英語水平和國際化視野的幼教人才。剛步入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缺乏職業認知,因此幼教職業啟蒙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著眼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未來發展,重點介紹利用認知學徒制教學模式對英語學科進行專業化課程改編,闡述職業技能與語言教學的融合。認知學徒制教學模式能利用真實情境,有效地結合學科知識與專業技能的教學,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并內化認知策略,從而充分付諸實踐,并通過全方位的反饋對課堂所學進行可持續的提升。
【關鍵詞】幼兒英語教學啟蒙;課程專業化改編;認知學徒制
【作者簡介】吳驥征,王惟珺,邱盛,寧波外事學校。
一、 背景
寧波外事學校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旨在培養思想政治堅定、德技并修,適應學前教育改革與發展需求,具有良好的教師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掌握在幼兒教育工作一線組織與實施幼兒一日生活的能力,支持與引導幼兒游戲活動,計劃與實施教育活動的知識和技能,并具備激勵與評價、溝通與合作,反思與發展的能力,身心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作為職前教師培訓這一重要環節,本校學前教育專業一線教師積極探索,創新教學,專注于教學內容細化專業化及新型教學模式建設,這既關乎本校職業教育服務能力的提升,又關乎本校所在區域未來有質量的學前教育的普及,從而切實完成《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主要發展目標。
作為學前英語教師,筆者梳理了日常教學中存在的兩大困境:其一,新生入學普遍表現出對未來職業生涯規劃的迷惘,也存在志愿填報時職業選擇的盲目,然而,職業啟蒙教育缺失不利于專業的成長,很有必要一開始便消除其對職業的神秘感,初步形成職業認知,喚醒其職業熱忱,科學定位和規劃自我,對五年的專業學習產生強烈需求;其二,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中職階段的英語課程劃歸為文化基礎課程,教材為中職《英語基礎模塊》,與專業聯系并不緊密,很有必要對教材進行專業化改編,從而充分發揮本校外語教學優勢,滿足學生差異化發展需求和未來市場需求。
秉承因材施教原則,本文嘗試對中職《英語基礎模塊一》進行專業化改編和教學,致力于英語教學和職業啟蒙教學、幼兒英語啟蒙教學的疊加,旨在實現幼師英語教與學啟蒙,即實現學前教育專業新生對職業的初步認知,及其對幼兒英語教學的初步嘗試。
二、 文獻綜述
職業啟蒙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陳鵬(2019)將職業教育啟蒙比作開啟個體職業生涯的“撬動器”,能夠注入職業成長的驅策力,燃起真正的勞動熱情,從而養成健康的職業倫理觀和價值觀,這關系著個體職業生涯路徑的開啟和健全人格品質的培養;職業啟蒙教育更是對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完善、中職教育生命力的激活有著重要的推動價值。
再則,在英語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前教育專業能力,實現專業學科和英語學科的疊加,已引起廣泛重視。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中,類似“幼兒英語教育活動指導”的課程往往不屬于核心課程,有的屬于選修課程,甚至沒有開設相關課程;教學過程中,有的使用專業教材,抑或校本教材,也有一線教師自發收集整理相關教學資源,從而展開跨學科教學。
例如,劉晶(2019)基于精品課程《幼兒英語活動指導》,在中職英語教學中,從職業行為、職業技能、職業道德三個方面,展開了針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研究。再如,廣州市增城區東方職業技術學校的英語教研組和幼教教研組合作建設市級精品課程“幼兒英語教育活動指導”,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走訪,提出了調整教學內容、加強校企合作、加大實訓力度、開展教學比賽、進行多維評價的改進策略(吳國芬,唐穎,劉興螢,2018)。
亦有不少一線教師進行了經驗總結。蘇寶輝(2020)提出了展開幼兒英語活動的“興趣性”“寬容性”“局限性”“鞏固性”原則,鼓勵學生勇于實踐,學會總結提煉,進行模擬評課,勤于記錄簡短反思、心得體會。陳艷麗(2020)則主張英語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如音樂律動教學、情景劇教學、繞口令趣味教學等。陳韻婷(2019)針對幼教英語教材良莠不齊,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中職幼兒英語課堂模式,考慮學生的需求和偏好,有效利用活動和資源,促進學生的英語和專業成長。
面向學前專業學生的英語教學,不僅要考慮中職學生英語能力的打造,同時也要考慮其職場需求和幼兒英語教學需求,這些文獻對本文有關如何從兩個維度展開幼兒英語教學的研究大有裨益。
三、 中職英語教材的專業化改編
職業教育融入語言學習業已成為新時代英語教學的重要趨勢。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為英語課程賦予了工具性,而使用英語作為跨文化交際方式也為職業教育注入了人文性,從而將零散的學習行為進行職業化管理,將碎片化的知識技能進行規范化、流程化整合,最終達成深度學習、提升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符合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并重的新人才培養模式。以中職《英語基礎模塊一》第三單元前三課時教學設計為例,課程將聽說讀寫四大英語技能進行模塊化和階梯式的構建,強化語言的輸入與輸出,拓展職業指向型的課堂活動,從而豐富學生的課程體驗。
課堂互動的過程中,由于教師與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同,英語教與學過程中雙方具備較大的信息差。通過以英語為工具的學科專業交流手段,交換信息,填補空白,完成職業學科任務,使專業知識技能的交流具有充沛的動力和積極的意義,有利于語言的自然習得。基于這樣的英語職業化人才教育培養模式和教學策略,本課程每個單元增設第四課時,開展幼師英語實踐課堂。其重要性在于以下三點:
1.落實語言職業應用。通過創設課堂情境,增大信息差,促進真實的語言交際,不再讓英語知識與技能呆板地拘泥于課本,將語言靈活運用在職業氛圍中。
2.引導正確職業認知。通過模擬真實工作場景,了解幼師行業及其工作職責,將工作性質和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將感受與想象轉化為對職業的興趣和熱愛。
3.提供接觸職業機會。通過參觀職業場所、扮演職業角色和職業課程學習等教學手段,增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與職業人士的接觸面,建立對職業的具體感受。
四、“認知學徒制”教學模式在增設課時中的運用
傳統學徒制教學模式中,課堂往往伴隨一對一的技能機械訓練和不相關聯技能的訓練,任務形式單一,致使教學過程冗長,且教師對難點的示范轉瞬即逝,難以重復被學生觀看和模仿操練。針對該弱點,美國認知心理學家柯林斯和布朗等于1987年提出的“認知學徒制”教學模式(Collins, Brown, and Newman, 1987; Ghefaili, 2003),關注未來從職人員在現有的實訓課程中學習掌握相關從業技能的過程,提供實際工作場景,將難以直接言傳的較復雜技能通過顯性化的示范和引發學生充分參與來進行傳授。
在該模式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隨時重復觀看任何環節的難點技能展示,獲取解決問題的元認知與認知策略,從而精準復制目標技能并付諸實踐,最終遷移應用到新的職業情境中去。本文將以本幼師課程的第三單元增設課時為例,著重描述認知學徒制各環節在課程中的應用。
本單元前三個課時中,教師將設置職業情境并進行概念化的示范(modeling),強化綜合認知。示范完畢,學生進行操練,將概念知識和實操技能進行結合應用,讓知識扎根于實踐,使學習行之有效,避免學習成果拘泥于課本。該環節為學生提供略帶難度的學習內容,教師僅在學生遇到執行困難和挑戰時加以指導(coaching),激發學生思考,拓展“最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簡稱ZPD),挖掘學生潛力,在此基礎上有效進行下一階段的發展,從而在之后的實踐過程中將技能熟練應用。
示范和指導環節完成后,增設課時采用認知學徒制教學模式的其他環節進行組織,詳情如下:
步驟一:建構(scaffolding)
1.(5分鐘)在前三課時的學習中,教師已教會學生購物基本表達、購物清單制作和介紹物品的方法。在增設課時開始時進行復習并構建成一整套裝扮幼兒園教室的流程方案。
2.(10分鐘)教師以慶祝兒童節為背景,讓學生獨立完成對幼兒園教室的裝扮。教師將學生分為三組,每組各提供不同的教室格局平面模板和游戲幣金額1000元。裝扮前,各組有三個用于采購的時間單位,每組學生在每個時間單位中可以決定去一家店鋪。店鋪分布在大型階梯教室內,每家店都由兩名高三年級的學長志愿參與運營,出售與店名相應的裝扮物。以組為單位的學生需要在合計決定裝扮細節后制作購物清單,帶上游戲幣,進入商店采購。店鋪內商品標有英文單詞和價格,學生需要對本組的購物清單根據實際供貨情況進行規劃并替換,同時積累更多物品的英文單詞。通過與每家店鋪的一名學長進行完整的購物會話來買到商品。同時,另一名學長負責記錄賬目,賬目包括購買物品的數量、金額和各組顧客的英文表達正確率。各店鋪均安裝攝像頭一個,錄制購物對話過程,以備學生課后復習觀看影像資料,幫助糾錯。
3.(5分鐘)購買完畢后,各組回到教室,每家店鋪的負責學長綜合賬目數據,向全班匯報各組的英文表達正確率,將各組的語言表達錯誤記錄提交給教師。獲得物品的數量和表達正確率影響最終比賽結果。之后,每組有一次與其他組交換物品的機會,需要通過英語會話溝通達成,再次鍛煉鞏固對話句型。
4.(10分鐘)教師提供三臺與平面模板格局相同的3D模板教室,學生利用購買所得商品,將教室裝扮起來。
【設計意圖】以情境真實性為原則,保證活動任務具有自然性和較強的目的性,并將所學知識植根于有效的活動中,從而訓練學生在活動中合作管理與自我糾正的能力。
步驟二:表達(articulation)
(5分鐘)裝扮完成后,各組學生結合在制作購物清單時所積累的單詞,使用所學句型對裝扮好的教室進行介紹,說明自己的設計理念和問題解決策略。表達過程將通過影像記錄保存,以便診斷錯誤和課后復習。教師同時采用網絡手段連線幼教專家,專家可遠程實時觀看學生的展示過程,并給出評價。
【設計意圖】該步驟助力學生重新構建所學知識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學習動機,優化學習成果。
步驟三:反饋(reflection)
(5分鐘)各組之間進行互評。教師從語言能力角度進行評價,診斷糾正,學生重復練習表達。教師評判語言能力優勝組,給出各組得分。幼教專家基于各組設計理念和問題解決策略,對教室裝扮的實用性、美觀性和安全性等方面進行評價。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多方反饋,了解自己的薄弱環節、方法策略上的優勢與不足之處,在合作中診斷錯誤,查漏補缺,取長補短。
步驟四:探索(exploration)
(課后)學生通過評價環節,提出改進的理念,設立成果目標,記錄日志。教師針對學生在步驟一(1、2)和步驟二(2)中出現的語言錯誤,對比影像記錄,為仍存在語言表達問題的小組和個人進行專項輔導,鞏固表達能力。完成課程總結并通過語言復測之后,學生利用周末走訪當地國際幼兒園,觀察教室布置并隨堂聽課,以一名實習幼教的身份,在國內外專業幼師的指導下,切身體驗教室裝扮設備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拓展國際視野,從而驗證并完善自己的裝扮理念。除此之外,探索環節促進了知識技能的遷移,例如以裝扮教室為目的學習制作購物清單,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制訂學習計劃表有參考的意義。
【設計意圖】以學生提高英語素養和深化對幼師職業的理解為目標,對專業實踐中產生的問題進行自我識別和判斷,根據相應職業目標,實踐語言與職業技能,鼓勵學生提升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教學成果與討論
以促進學生的語言能力、認知技巧與專業發展為目標,通過加強社會體驗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中職英語教材專業化過程須遵循以下三項原則:
1.情境真實性原則:有條理、有氛圍、有意義、有目的地將現實中的專業主題帶入課堂,學生以社會文化為學習背景,遵循特定的準則,塑造觀念模式和學習行為,使語言教學職業化,讓日常學習符合社會活動流程。若知識技能傳授脫離了情境,則傳授過程便會呆板無趣,且無法令新知識投入真實應用環境。
2.活動交互性原則:知識習得與職業體驗相互緊密聯系,不可割裂。師生與生生之間以問題解決為目標交換觀點,使學習成為活動參與者之間詮釋、商議和反饋的過程,讓群體勞動成果得以共享。在活動過程中,知識與認知技巧的習得并非旨在意會的單方向傳輸,而是通過積極參與得以利用現代化、信息化和專業化的媒介達成合理分配和交互體驗,構建與時俱進的教學與評估模式。
3.社會參與性原則:將模擬情境的課堂學習進一步拓展到真實社會背景中的自然學習,把對加深職業技能理解的定位轉向對確立學生社會角色的定位,在職業范圍內將學生真正塑造成社會的一分子,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促進學生與專業人員的交流溝通,加強學生對幼師職業的認知,堅定學生未來從業的信心。
基于以上原則,本職業啟蒙教育課程將為未來英語學科專業化改編提供范例和模板,建立現代化人才培養新體系,深化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實現因材施教、融合發展和共建共享。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N].人民日報2019-2-24.
[2]陳鵬.職業啟蒙教育的價值意蘊[J].教育與職業,2019(12):12-18.
[3]劉晶.基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素養提升的中職英語教學探究——以精品課程《幼兒英語活動指導》為例[J].英語教師,2019(15):122-126.
[4]吳國芬,唐穎,劉興螢.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幼兒英語教學現狀分析[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8:133-136.
[5]蘇寶暉.淺析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幼兒英語活動”能力培養[J].海外英語,2020(3):39-40.
[6]陳艷麗.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幼兒英語課堂教法探析[C].2020年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重慶會場)論文集,2020.
[7]陳韻婷.以學生為中心的中職幼兒英語課堂模式初探[J].海外英語,2019(4):185-186.
[8]Collins A, Brown J S,Newman S E.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Teaching the craft of reading, writing and mathematics (Technical Report No. 403). BBN Laboratories, Cambridge, MA.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Reading, University of Illinois. January, 1987.
[9]Ghefaili A.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technology, and the contextualization of learning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J]. Design& Online Learning, Vol. 4, Fall,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