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飛騰
今年4月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春季版的《世界經濟展望》中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增長將達到6%,比1月份該機構的預測提高了0.5個百分點。在IMF看來,全球經濟今年之所以能有較大幅度改善,除了受到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之外,也源于美國經濟的強勁復蘇。自去年10月以來,IMF已連續兩次提高對美國經濟增長的預測,預計今年美國經濟增長有望達到6.4%,為美國數十年來最為強勁的增長。
美國經濟復蘇勢頭加快,除了受益于美國新冠疫苗接種迅速推進外,還與拜登政府推出的一系列經濟刺激計劃有關。拜登政府在3月推出了史無前例的兩項經濟刺激計劃:一是3月11日簽署了價值1.9萬億美元的《2021年美國救助計劃》,其直接目標是應對疫情沖擊;二是3月31日又提出超過2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美國就業計劃”,計劃通過八年時間,以每年占GDP1%的資金,進一步改善美國的基礎設施和經濟結構。緊接著,在4月28日,美國總統拜登在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上發表演講時,公布了一項價值1.8萬億美元,針對兒童、學生和家庭的“美國家庭計劃”,實施時間長達10年,該計劃旨在擴大美國家庭教育和兒童保育機會。
如果今后數月“美國就業計劃”和“美國家庭計劃”得到國會的批準,那么拜登在執政初期的經濟刺激力度將超過6萬億美元,這個力度是空前的。因而,各界都預期今年美國經濟將快速復蘇,這對今年的全球經濟而言無疑也是利好消息。
拜登總統簽署生效的1.9萬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主要是為了應對疫情沖擊和快速提高美國人口的疫苗接種率。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后,美國新冠確診病例數超過3000萬,死亡病例超過50萬,2020年經濟增速也下跌至-3.5%。為了控制疫情的蔓延以及減小其對經濟的沖擊,美國不僅在疫苗的研發、生產以及接種上進行大幅度投資,同時還對受到疫情影響的人群進行直接的救助。因此,拜登政府上臺后,需要繼續實施在特朗普政府時期就開展的發放現金、補貼兒童的醫療保險等經濟刺激措施。可以說,拜登政府出臺的經濟刺激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是特朗普時期經濟刺激政策的延續和放大。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和英國《金融時報》合作披露的數據顯示,疫苗接種率較高的國家,有較強的經濟復蘇能力。
拜登政府提出的第二輪2.3萬億美元的“美國就業計劃”,最突出的特點是投資大量集中于基礎設施領域,既有傳統意義上的硬件基礎設施,如道路、橋梁等,也有軟性基礎設施建設,比如對受到新冠疫情沖擊的勞動力的培訓投入等。按照美國媒體《巴倫周刊》的統計,該計劃將對2萬英里的道路進行現代化改造,修復1萬座橋梁,建設50萬個電動汽車充電站,更換5萬輛柴油運輸車,更換所有的鉛制水管,建造200多萬個家庭、學校可以使用的公共設施。
具體資金和領域的分配主要包括:交通基礎設施約6200億美元、家庭護理服務和勞動力改善計劃約4000億美元、制造業約3000億美元、住房建造和維修約2100億美元、研發約1800億美元、水利基礎設施約1100億美元、學校和教育類基礎設施約1000億美元、數字基礎設施約1000億美元、勞動力和職業培訓等約1000億美元,以及用于退伍軍人醫院建設等約200億美元。
4月1日,美國新任財長耶倫針對拜登的財政刺激計劃發表聲明,認為聯邦政府加大開支、改變公司稅的計劃,不僅可以有效緩解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美國公司大規模投資國外而導致的美國國內工人就業受損的局面,也將通過增加對公共產品的投資使美國經濟更具國際競爭力。
在拜登政府上臺時,美國仍然有約1000萬人失業。從經濟層面看,在20世紀30年代,為了擺脫經濟大蕭條的影響,當時的羅斯福政府也是通過政府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幫助經濟走上復蘇道路。事實上,奧巴馬政府在應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同樣采用過類似方法。因而,拜登政府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計劃,仍然可以歸結為傳統的應對危機的辦法。
但是,如今的美國財政狀況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政府的債務規模占GDP比重已經超過100%,拜登簽署的第一輪1.9萬億美元的救助計劃將大大增加美國政府的預算赤字。為了籌集可用于新一輪財政刺激的資金,拜登政府不得不訴諸于增加稅收。根據拜登的設想,美國企業所得稅稅率將從現在的21%提高至28%。眾所周知,特朗普政府上臺后實施了減稅政策,結果使美國公司在海外的利潤大量回流到美國,造就了美國股市的繁榮。但是,美國股市繁榮并沒有讓普通民眾得到多大的好處,回流的資金以分紅的方式進入了股東的腰包,而沒有按照預期的目標進入實體經濟,創造可持續的就業機會。
拜登政府的理念是希望通過適度增加稅收,發展壯大中產階級,更加公平地分配經濟增長的收益。在經合組織國家中,美國的公司稅率并不算高,然而,因為一些離岸金融中心或者說“避稅天堂”的存在為美國跨國公司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稅收優惠,美國不少跨國公司可以通過價格轉移,在低稅收國家截留利潤,而在稅收較高地區和國家造成“虧損”,以此減輕納稅負擔,甚至達到不交稅的目的。耶倫在4月1日的聲明中表示,預計未來15年,通過修正公司稅可以為拜登的計劃提供充足資金。
為了進一步發揮拜登經濟政策的有效性,耶倫呼吁全球主要經濟體,支持一項共同的最低公司稅政策。4月5日,耶倫在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的首次經濟政策演講中提出,二十國集團應該共同制定全球最低稅率,確保全球經濟蓬勃發展,為跨國公司創造更公平的競爭環境。考慮到幾年前二十國集團就達成了共同管制公司稅基侵蝕問題的計劃,也可以說,拜登政府這樣做不僅僅是為了增加國內的財政收入,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拉攏盟友、加強國際合作,盡可能避免重蹈特朗普單干的弊端。

2021年2月3日,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會見民主黨參議員,討論1.9萬億美元的“2021年美國救助計劃”經濟刺激方案。
拜登政府推出的大規模刺激計劃,給美國人造成的印象是大政府正在回歸。曾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推動形成《多德-弗蘭克法案》的參議員巴尼·弗蘭克,如此評價拜登政府強勢介入經濟復蘇進程:“人們不再是反政府的,甚至不再是中立的,而是需要政府。”曾擔任克林頓政府第一任期勞工部長的羅伯特·賴克,甚至將拜登的經濟刺激計劃稱之為產業政策,并認為這是拜登經濟政策核心所在。賴克認為,拜登之所以要出臺這么大規模的刺激政策,除了應對新冠疫情之外,應對氣候變化和中國作為技術強國的崛起也是重要原因。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曾是奧巴馬時期的一個主要政策基調,但此后被特朗普政府拋棄。拜登上臺后,聲稱將繼續堅持奧巴馬政府的做法,并承諾到2030年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量比2005年減少50%,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拜登這樣做的經濟動因很明顯,如今,氣候變化不僅是一個環境問題,也成為了經濟和政治問題。美國公眾對氣候變化的看法有很大改變,企業越來越認識到能源轉型不可避免,因而普遍支持美國發展清潔能源。白宮顧問委員會的報告顯示,美國政府和企業如果能夠在環境友好型產業和基礎設施領域進行新的大規模投資,將有效提升美國的經濟競爭力。4月21日,美國財長耶倫表示,拜登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將在綠色經濟方面進行一些必要的投資,同時取消對化石燃料的稅收補貼,因為后者使美國納稅人每年損失約40億美元。
此外,令拜登政府分外擔心的是,中國在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已經三倍于美國,而且在人工智能、高速計算和通信等方面的研究也開始超過美國。正因為如此,拜登的基礎設施投資計劃并不僅僅針對傳統的基礎設施投資,而是基于對基礎設施相當寬泛的一種理解,其主要目標是為了贏得對中國的勝利。在這份基礎設施投資計劃中,大約有6000億美元涉及制造業、數字基礎設施和研發的投入。其中,半導體制造和醫療產品制造的投資分別達到500億和300億美元,1800億美元是針對關鍵技術領域的投資,包括氣候科學、創新和研發領域,1000億美元的數字基礎設施投資則主要聚焦高速寬帶建設,增加寬帶互聯網在農村和城市地區的普及率。拜登認為,該計劃將有助于美國“在未來幾年贏得與中國的全球競爭”,而且拜登反復強調,“中國和其他國家都在吃美國的午餐”。從地緣政治看,拜登大規模刺激計劃背后蘊含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要和中國展開長期、全領域競爭。
雖然拜登政府的基礎設施和就業一攬子計劃遭到共和黨的反對,但預計拜登和民主黨仍可以在參議院以簡單多數通過“美國就業計劃”。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的民調也顯示,超過半數的美國人支持和贊同拜登提出的全面基礎設施計劃。因而,拜登通過該計劃不僅可以擴大美國中產階級,也呼應了他所提倡的“中產階級外交”。
3月上旬,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提交的《2021年貿易政策議程》報告顯示,拜登政府將應對中國“強制性和不公平的經濟貿易行為”作為其國際經濟政策和重建計劃的核心內容。拜登上臺后,不僅沒有降低特朗普政府時期對中國商品施加的關稅,而且從多個領域加強了應對中國的挑戰。在4月下旬參議院舉行的聽證會上,美國參議員邁克·克拉波表示,“沒有必要對中國采取共和黨或民主黨的政策,只有美國的政策。”
4月21日,美國參議院通過《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更是明確了面向2050年的對華長期競爭戰略,特別強調要重塑全球供應鏈、在高科技領域維持美國的優勢地位。鑒于兩黨一致認為,中國是美國未來最重大的競爭對手,該法案將嚴重約束拜登政府及之后歷屆政府對華政策調整的空間。
拜登曾多次表示,在他的任期內,不允許中國超越美國,美國將通過對廣義上的基礎設施的投資確保對中國的優勢。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則認為,半導體是未來經濟和數字經濟的基石,拜登的基礎設施計劃將提升美國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力。
為了與中國爭奪基礎設施領域的優勢地位,拜登不僅在國內強化基礎設施建設,還重視通過聯盟推動高質量和可持續的基礎設施領域的規則建設,以此抗衡中國“一帶一路”建設在發展中世界的影響力。無疑,拜登為美國重新贏得對中國的競爭優勢規劃了一個宏偉的藍圖。然而,要將這宏偉的藍圖變為現實,將會面臨不小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