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4月23~24日,中華日本學會2021年年會暨“新冠疫情沖擊下的日本與東亞區域形勢”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舉行。
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百年未遇之大疫情,給日本以及東亞地區帶來新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同時也為區域治理提出新的命題,催生了新的合作需求。此次由中華日本學會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承辦,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協辦的學術研討會,深入研究疫情對日本政治、經濟、外交、社會、文化等層面的影響,探討疫情沖擊下的東亞區域形勢與中日關系的發展。
在開幕式上,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談哲敏指出,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共同回顧與研究中日歷史,著眼當前亟待破解的時代難題,為兩國人民的共同福祉貢獻智慧,為兩國和平與友好架設文明橋梁,正是本次會議的意義所在。他希望各位專家學者切實肩負起學術責任,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努力把研究、思想、水準提升到新的水平,推進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肩負起歷史責任,弘揚中日民間交流的優良傳統和獨特優勢,推動中日文化交流與繁榮發展;肩負起時代責任,立足“兩個大局”和“兩個循環”,建言獻策、貢獻智慧,為促進中日友好關系、維護東亞安全穩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華日本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長楊伯江表示,本次年會圍繞“新冠疫情沖擊下的日本與東亞區域形勢”展開討論,正逢其時、別具意義。新冠疫情給日本、東亞及中日關系帶來復雜影響,美國急于修復同盟,謀求對華多邊壓制,日方涉華消極面上揚。值此地區形勢復雜多變、中日關系變數增加的關鍵時刻,希望各位專家學者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著眼長遠、把握大局、集思廣益、深入探究,為推動日本研究學科發展、促進重大現實問題研究獻智獻策。
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原局長、中國翻譯協會會長周明偉對中日關系研究提出四點建議:一是加強對日本國內政治、經濟、社會變化的研究;二是加強對美日關系的研究;三是理性對待日本針對中國的不合理政策,在競爭、對抗、合作關系并存的大國關系中,區別矛盾、區分問題;四是重視中日關系中民間交往的力量。
在主旨演講環節,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武寅,中國亞太學會會長、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院長李向陽,分別做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中日關系》《后疫情時期亞洲地區全球價值鏈的重塑及中日合作前景》的演講。
中華日本學會會長高洪、南京大學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朱鋒、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胡令遠、人民中國雜志社總編輯王眾一,圍繞中日文化交流史、中美日關系、中日跨文化傳播等問題做了主題報告。
本次大會設置了四個分科會,學者們圍繞“經濟與社會”“政治與安全”“外交與中日關系”“東亞地區形勢”等進行深入的交流和討論。四個分科會代表世界知識出版社副總編輯兼《世界知識》雜志社社長羅潔編審、軍事科學院戰爭研究院江新鳳研究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徐萬勝教授、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副院長張玉來教授向大會作了研討成果匯報。南京大學社科處副處長姚遠副教授主持。
會議期間,與會代表還參觀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并舉辦了“建黨百年視域下的中日關系”交流座談會。
來自全國各地的百余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

美國貿易代表戴琦5月5日表示,為應對新冠疫情,美國政府將放棄與新冠疫苗相關的知識產權保護。她表示,政府此舉是為了盡快普及安全有效的疫苗,結束新冠肺炎疫情。分析指出,該表態標志著拜登政府在全球疫苗合作上采取的重要舉措。隨著美國疫苗分發工作持續推進,拜登政府開始把注意力轉向支援海外。放棄新冠疫苗知識產權保護后,世界上任何制藥廠商都可以生產仿制疫苗,無須擔心被起訴侵權,被認為有助于推動疫苗在全球普及。
當前不少中低收入國家仍面臨疫苗短缺的困擾。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和英國前首相戈登·布朗日前共同呼吁暫時豁免新冠疫苗知識產權,以盡快提高全球疫苗產能。歐盟、英國、日本、瑞士等發達經濟體一直持反對立場。一些公共衛生專家指出,知識產權規則只是全球疫苗生產的瓶頸之一,如何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生產能力、將相關專利技術轉化成疫苗制造新增產能同樣面臨挑戰。
歐盟委員會4月21日提出一套人工智能的法律框架,以期對人工智能的應用進行規范和限制,保護人們日常生活和正當權利不受侵害。
按照風險高低,歐委會將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分為“最低、有限、高、不可接受”四個風險等級,等級越高的應用場景受到的限制越嚴格。風險等級最低的應用場景包括基于人工智能的電子游戲和垃圾郵件識別軟件等,目前歐盟絕大部分人工智能系統都屬于該類別,歐委會提出的法律框架對此不做約束;風險有限的場景包括聊天機器人等,歐盟建議應讓用戶知曉自己在與機器互動,并有權決定繼續對話還是退出。高風險應用場景指可能對人們生命、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的場景,如交通設備、教育培訓、醫療輔助、信用評級等。歐委會建議,這類功能在啟用前應履行嚴格義務,如足夠的風險評估、高質量的數據交換、確保可追蹤的活動記錄以及必要的人工監督等。某些明顯威脅人們安全和生活以及侵犯人們權利的系統被劃為不可接受風險的場景,包括利用人類行為來誤導用戶、違反其自由意志的應用,如使用語音助手誘導未成年人做出危險行為的玩具等,這類應用須禁止。
美國國會參議院4月22日表決通過一項法案,旨在打擊針對亞裔群體的仇恨犯罪行為。在當天的投票中,94票贊成、1票反對。該法案獲得了來自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共同支持,僅一名共和黨議員投票反對。該法案包括在司法部設立專門職位來加速處理與新冠疫情相關的仇恨犯罪,并向地方執法部門提供相關支持;司法部和衛生部都將出臺指引,以提高公眾對疫情期間仇恨犯罪的警惕意識,并在網上設立舉報系統。接下來,該法案將在眾議院進行表決。如果表決通過,將送往白宮由總統簽署成為法律。
自新冠疫情在美國暴發以來,針對亞裔襲擊事件呈上升趨勢。據美國反歧視組織“制止仇恨亞太裔美國人組織”(Stop AAPI Hate)統計,自去年3月以來,該機構共收到3795例亞裔遭襲擊案例。今年3月,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地區發生的六名亞裔女性遭槍擊身亡事件,引發了美國社會對于針對亞裔仇恨犯罪的討論。該事件發生后,美國多地暴發“反仇視亞裔”游行集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