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tela



在全世界各種類型的威士忌中,愛爾蘭威士忌可以說是相對小眾的品種。可實際上,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愛爾蘭威士忌才是威士忌界的霸主。在這期間,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才讓愛爾蘭威士忌走下了神壇?
如果你讀過村上春樹那本散發著威士忌味兒的旅行小書——《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那么你一定會對蘇格蘭和愛爾蘭的威士忌記憶尤深。正如村上春樹所言:“這兩種威士忌,很難說哪個好,哪個不好,哪個都能品出明確的個性。多數人以為年頭越多越好喝,但并非那樣,既有歲月使之得到的,又有歲月使之失去的。蒸發有其增加的東西,也有減少的東西,終究不過是個性差異而已。”在悠長的歷史歲月里,能夠得以留存的,無疑都是寶貴的。但相比而言,愛爾蘭威士忌在發展歷程中受到的打擊與誘惑,或許更多一些。蘇格蘭威士忌現在還無需擔憂,但毫無疑問,愛爾蘭威士忌在經歷了跌宕起伏的歷史考驗后,如今正在迅速崛起。
愛爾蘭威士忌的盛世
關于威士忌的起源,有不少人認為其發源地就是愛爾蘭。11世紀時,愛爾蘭的僧侶們便開始用谷物來制造大麥啤酒,到了12世紀,醫師們便會用這種藥用烈酒來為村民們治病。中世紀早期,愛爾蘭修道士走遍了歐洲境內,他們將旅途中所學習到的蒸餾技術帶回了愛爾蘭,并開始用大麥、玉米等愛爾蘭本地的谷物取代葡萄,來進行蒸餾釀酒。愛爾蘭人將這種酒取名為“Uisce Beatha”,意思是“生命之水”,這也是愛爾蘭威士忌英文“Whiskey”的來源。
然而,9_11世紀,由于維京人入侵愛爾蘭摧毀了修道院,迫使修道士逃到了蘇格蘭。在那里,他們建立了新的定居點,將蒸餾技術也帶到了蘇格蘭,開始生產蘇格蘭威士忌。但一直到19世紀之前,愛爾蘭威士忌作為威士忌界的老大哥都力壓蘇格蘭威士忌,一度被認為是品質的象征。愛爾蘭威士忌越來越受歡迎,16世紀時,它甚至受到英國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的青睞,女王曾命人將一桶桶的愛爾蘭威士忌運到她的宮廷。與此同時,商業模式開始出現,政府開始批準一些蒸餾廠以蒸餾威士忌為目的。第一張蒸餾許可證于1608年頒發給了托馬斯‘菲利普(Thomas Phillips)爵士擁有的位于愛爾蘭東北部的老布什米爾( Bushmills)酒廠,這家蒸餾酒廠至今仍存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廠之一。
18世紀下葉是蒸餾酒廠蓬勃發展的時期。都柏林地區開始統一采用工藝復雜的純壺式蒸餾法,這樣蒸餾出來的威士忌灑體輕盈,香氣馥郁,遠遠勝過當時口感粗糙的蘇格蘭威士忌。到了19世紀,全世界已經有400多種不同的愛爾蘭威士忌。20世紀初期,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愛爾蘭生產的威士忌數量已經翻了兩番,都柏林成為當時全世界公認的“威士忌之都”,愛爾蘭威士忌出口量占全球出口市場的90%,主要銷往蘇格蘭以及美國。但愛爾蘭人或許并不知道,他們的威士忌行業馬上就迎來了兩個殘酷的打擊……
歷史的反轉
愛爾蘭威士忌遇到的第一個打擊,是大饑荒所導致的可用于釀造威士忌的谷物銳減。1845-1850年,愛爾蘭出現了大饑荒,歷史上名為:馬鈴薯饑荒。在這5年時間內,英國統治下的愛爾蘭人口銳減了將近四分之一。連基本的溫飽問題都無法解決,用于釀造威士忌的谷物自然也是銳減。當時,愛爾蘭官方還聲勢浩大地發起“節制運動”,加大對威士忌的稅收,一大批酒廠在此時紛紛倒下。
在饑荒蔓延最嚴重的時期,英國換了兩屆政府,但他們都采取“自由放任”的原則,企圖采用不干預的方式讓愛爾蘭度過大饑荒,但實際上就是拒施援手。這激起了愛爾蘭人民的民族意識,發起了獨立運動。1921年,愛爾蘭人贏得了獨立戰爭,但也失去了大英帝國以及其殖民地的市場,愛爾蘭威士忌的海外市場嚴重縮減。
第二個打擊接踵而來,在英國嚴重限制愛爾蘭出口威士忌數量的同時,美國也頒布了禁酒令,禁止酒精飲料的生產.進口以及貿易。而愛爾蘭人又拒絕與美國的私酒販子合作,非法出口威士忌。于是,有一部分美國的私酒商就用劣質酒來勾兌冒充高端的愛爾蘭威士忌,導致愛爾蘭威士忌形象大大受損。愛爾蘭接連失去了兩個最重要的海外市場,不少酒廠無法繼續維持只能關門。
趁虛而入的蘇格蘭威士忌
當愛爾蘭處于內憂外患之時,蘇格蘭威士忌則趁虛而入,蘇格蘭人利用愛爾蘭所發明的塔式蒸餾器大規模生產品質一般的威士忌,迅速占領全球市場。其實早在1831年,愛爾蘭就發明了塔式蒸餾器,這種蒸餾器的效果遠高于傳統的壺式蒸餾器,能夠蒸餾出更多的原酒,但代價就是會讓酒失去原始風味,變得缺乏個性。那時候,愛爾蘭人認為這種新式蒸餾器生產出來的威士忌過于劣質,因此堅持使用傳統的壺式蒸餾器。而蘇格蘭人就不一樣了,他們很快就看到了這種高效率、大規模生產威士忌的好處,于是率先采用了塔式蒸餾器,開始向全世界出口蘇格蘭威士忌。
當愛爾蘭威士忌酒廠大批倒閉時,蘇格蘭酒廠已經發展得如火如荼。蘇格蘭的威士忌灑廠聯合起來,成立了蘇格蘭威士忌有限公司,在愛爾蘭收購了眾多灑廠,擴大自己的企業群體并保護蘇格蘭威士忌的產業鏈。等到禁酒令結束,美國市場1943年再次重新開放時,愛爾蘭已沒有足夠的威士忌可以供應給美國,愛爾蘭威士忌在美國禁酒令之前享有的市場主導地位也被蘇格蘭威士忌所取代。到1960年代初,愛爾蘭威士忌幾乎沒有任何出口量。這一時期,愛爾蘭威士忌的產業可以說是直接倒退了幾百年,至今仍被蘇格蘭威士忌壓了幾頭。
愛爾蘭威士忌的復興之路
1966年,經過了漫長的艱難歲月后,愛爾蘭開始重整威士忌產業。僅剩的幾家愛爾蘭威士忌酒廠在政府的建議下合并為一家新的企業,名為:愛爾蘭蒸餾者公司(Irish Distillers Company,簡稱IDL)。1988年,法國酒業巨頭保樂力加集團收購了IDL,并投入巨資重建大眾市場,開始了愛爾蘭威士忌的復興之路。其他國際飲料集團借此看到了商機,也開始投資愛爾蘭的酒廠和品牌,一系列獨立的愛爾蘭威士忌酒廠和生產商開始涌現,知名品牌包括尊美醇(Jameson)、知更鳥(Redbreast)、圖拉多( Tullamore Dew)、布什米爾斯(Bushmills)、鮑爾斯(Powers)等。
2015年,愛爾蘭威士忌協會發布了一份關于愛爾蘭威士忌的戰略文件,預測其威士忌銷量將從2014年的670萬箱增長到2020年的1200萬箱,并于2030年增長到2400萬箱,有望與20世紀初期一樣,成為世界銷量第一的威士忌。
回看愛爾蘭威士忌這一路的發展歷程,可謂是跌宕起伏——18世紀下葉至19世紀流行時,有超過2000家威士忌蒸餾廠。經歷了一系列國內外的市場打擊,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保樂力加集團接管時,只剩下了幾家。如今,隨著人們再次認識到愛爾蘭威士忌的優異品質,越來越大的需求量吸引著大批本地和國際投資者來到愛爾蘭投產蒸餾廠。盡管在發展和復興之路上,遇到過多重打擊以及誘惑,但愛爾蘭人從沒有放棄過對于品質的執著與追求。也許在不久后的一天,我們就能看到愛爾蘭威士忌重回曾經的輝煌時代。下一次,當你想喝威士忌時,不如選擇一杯愛爾蘭的威士忌。別忘了,它可比蘇格蘭威士忌,多一個E( xcellent)呢!
愛爾蘭威士忌大事記
01.
公元700年
愛爾蘭修道士在旅途中,將蒸餾技術帶回了愛爾蘭。當時,愛爾蘭人用這種最原始的蒸餾法獲得可飲用的酒精,命名為“Uisce Beatha”。
02.
1405年
愛爾蘭1405年《Clonmacnoise的愛爾蘭年報》,將一個酋長的死因歸咎于圣誕節時“喝了一杯Aqua Vitae”,即當時威士忌的別稱,這是第一份關于威士忌的書面報道記錄。
03.
1541年
伊麗莎白女王一世在1541年將愛爾蘭威士忌選入宮廷用酒。伊麗莎白女王統治期間,英國作家們認為愛爾蘭的威士忌勝過英國威士忌。
04.
1608年
第一張蒸餾許可證于1 608年頒發給了位于布什米爾( Bushmills)的酒廠。盡管愛爾蘭人已經在那里做了幾百年的威士忌,但這張新的許可證,證明了愛爾蘭威士忌成為了一個成熟、合法的世界貿易成員。
05.
1661年
圣誕節前夕,英國人開始向愛爾蘭威士忌征收每加侖4便士的稅收。據說就是從這一天起,卜丁酒(一種不經過陳年的走私威士忌)問世了。由于卜丁酒越來越受歡迎,人們開始用馬鈴薯,甚至蘋果來釀造這種走私威士忌。門一酒風靡英倫,其風頭甚至一度超越了正規的威士忌。
06.
1750-1775年
18世紀,俄羅斯沙皇彼得大帝發現了愛爾蘭威士忌,表示“在世界上所有的酒中,愛爾蘭的是最好的”。1755年,威士忌這個單詞被納入《英語大辭典》。截至1770年,愛爾蘭已經有了超過1200家蒸餾廠。
07.
1820年代
由于政府對威士忌征收了太多稅款,此時只剩下20家合法酒廠。其中一項稅收是以啤酒大麥為基礎,因此愛爾蘭出現了部分麥芽和部分未發芽大麥釀造的威士忌,避免繳納全部稅款的同時,也創造了一種新的威士忌風格。這種威士忌很受歡迎,經常在英國境內被走私。
08.
1830-1838年
稅法逐步放寬,1830年合法的愛爾蘭酒廠數量上升至90家,愛爾蘭威士忌逐漸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威士忌,銷量猛增。1838年4月10日起,愛爾蘭經歷了一場禁酒運動,短短5年時間里,出現財務破產而倒閉的酒廠多達20家。
09.
1860-1879年
由于愛爾蘭人不愿意用塔式蒸餾器來制造威士忌,于是蘇格蘭人便抓住了機會。愛爾蘭逐漸失去在蘇格蘭的威士忌市場。1879年,四家都柏林的酒廠聯合出版了一本名為“威士忌”真理的書,要求禁止調和威士忌。此外,愛爾蘭人還開始在拼寫上用E來區別蘇格蘭人的威士忌( Whisky),所以Whiskey是愛爾蘭威士忌的官方名稱。
10.
1919-1938年
1919-1921年愛爾蘭獨立戰爭期間,其威士忌的海外市場受到嚴重打擊。1920-1933年,美國因禁酒令關閉貿易市場,蘇格蘭走私威士忌在這段時間內趁虛而入。當禁酒令結束時,美國人已經習慣了蘇格蘭威士忌的味道,愛爾蘭威士忌接連失去北美洲和大英帝國市場。1932-1938年經濟貿易戰時期,英國切斷了所有市場的準入權,包括所有英聯邦國家,愛爾蘭威士忌沒有了出路。
11.
1948-1988年
到1948年間,愛爾蘭僅剩幾家蒸餾厜。1966年,Jameson,Powers和CDC合并成立愛爾蘭蒸餾者公司,僅剩的幾家愛爾蘭威士忌酒廠合并成為IDL,目的是阻止市場衰退。1988年,IDL被保樂力加集團收購。
12.
20世紀末-21世紀
1999-2013年,保樂力加斥巨資重建愛爾蘭威士忌市場,開啟了愛爾蘭威士忌的復興之路,本地和國際投資者也陸續開始投資愛爾蘭酒廠和品牌。愛爾蘭威士忌重新建立起國際市場,受到越來越多烈酒專業人士和愛好者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