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嘉,朱建華,高重慶
(1: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巴特萊特學院,英國 倫敦 WC1E6BT;2:吉林建筑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8;3: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10)
空間句法理論在建立之初應用于建筑學各項相關研究課題當中,重點應用在建筑功能空間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量化研判,近些年逐漸被各相關行業諸如國土空間掌控、網絡分布型交通規劃等專項領域所采用,進而展開一系列涉及空間量化的研究,其應用覆蓋面越來越廣,以局部空間為起始點到總體空間布局設計匯總于空間規劃,系列化的研究應用于研判未來空間利用,使其功能完備化。
本文所研究的傳統村落劃分是基于類型學研究基礎上進行的,通過梳理不同類型村落的發展特征,強調結合傳統村落風貌區特征和內涵,采用村落空間結構特征合理劃分村落類型,側重于鄉村生活方式的表象。嘗試依托傳統建筑和傳統文化結合自身村落的空間形態結構特點,借助于空間句法理論進行矢量化分析吉林省的傳統村落,逐步進行保存、保護、發展和進一步提升。
吉林省內中國傳統村落的分布在地域之間的差異明顯并且其空間結構還不成體系,村落類型劃定不太可能按照同一切入點來實現全覆蓋,必須根據以往的研究結論,利用單一角度及多方位角度互相結合來開展分類[1]。本研究側重在基于空間句法的定性與定量相互結合的研究,采用了類型學的劃分來體現對鄉村差異的探索和鄉村生活多元化發展方向的預測,對傳統村落的空間結構進行清晰而明確的梳理。
研究一個層面是利用對吉林省的中國傳統村落開展實地調研,在梳理傳統村落的基本特征基礎上,綜合傳統村落的發展現狀、各自的優勢和劣勢進行總體和分解形式的對照,另一個層面則是采用典型傳統村落所屬行政區劃年鑒統計數據,獲取傳統村落各項經濟收入權威數據,以村落為依據的總產業經濟數據在涉農業產業中所占百分比綜合研判,融合實地踏查和大數據獲取的第一手資料,對于傳統的農產品種植、現代化農業產業和新興農村產業經濟進行綜合分析,同時結合了村落受到其鎮區發展輻射的影響力進行分布特征的分析。
傳統村落的分類模式和手段呈現形式具有多樣性,如按照生態環境、人文因素、歷史傳承、地理區劃的方式等[2],本研究通過探討村落空間形態與用地功能、人群活動之間的關系,從11個傳統村落的數據地圖中量化研究傳統建筑肌理的延續和村落空間秩序的分布特點,結合各種類型村落空間的不同特征,以及建筑布局、街道和對外交通等要素特征,注重研究村落現狀的空間結構及空間形態特點,基于類型學,對吉林省11個現有傳統村落進行空間結構的特殊類型劃分。結合量化研究的需要,重點將從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三部聯合啟動全國傳統村落評選活動中,吉林省入選的11個中國傳統村落分成整體空間、街巷空間兩個層次進行研究。嘗試把傳統村落中的空間關系借助空間句法的軸線分析方法,建立軸線模型并進行分析、總結和評價,以便量化解讀傳統村落的空間形態特征。依據其各類型村落空間的不同特征,結合用地特征、建筑布局、街巷空間、對外交通等空間要素,構建劃分體系及標準(見表1)。特別是依據其村落結構特征,共分為3大類:帶型村落、團塊型村落及散列型村落[3]。

表1 吉林省中國傳統村落的類型特征劃分一覽表
在中國傳統的擇居理論之中,“環山抱水”是建筑及村落選址中最受推崇的選址方式。本研究項目綜合村落的空間布局及其空間地理要素,充分利用互聯網衛星地圖下載獲得30 m精度地圖,用以對吉林省各類型的中國傳統村落的空間格局進行分析,并側重村落及其周圍的自然地形和地貌,對其進行標注。通過對吉林省入選的中國傳統村落進行空間選址格局對比分析過程中發現,其均符合中國傳統的選址思想,都屬于典型的以山水為依托的傳統格局,在人與生態環境相和諧的基礎上,利用北方特有的氣候特點,結合山體為村落御寒,依托水系提供水源,確保村落的持久生存和發展。
在帶型村落中,交通主干道成為村落的主要依托,臨近村落附近水系聚居,這種類型的村落最初的選址從點狀居民聚居區,逐漸沿交通道路及河流走向開發。村落內則沿水系和主要交通街道把周圍村民聚居點整合在一起,從而形成具備一定規模的村落。利用空間句法來進行細化解析,進一步驗證了帶型的傳統村落中,主街道是具有較強人群吸引力的空間,同時也反映出主街道在村落空間中的重要作用和位置(見表2)。

表2 帶型的傳統村落空間布局的量化一覽表
針對帶型村落選擇度的屬性,越是暖顏色系的軸線區域選擇越多,位于冷色系和暖色系之間的區間,其村落的相對選擇性也較多,村落的次核心區域通常都在這些空間,村落的骨架和交通要道也是由他們支撐著,沿過渡顏色軸線多數是次要街路,發展途徑指向兩側方向。空間構造較為簡化。
分析研究表明,帶型傳統村落通常受地形環境限制比較多,村落處于山地的則相對結構也較簡單,而形成線性的結構空間格局,同時其邊緣地帶向著周邊地勢較為平坦區域發展。在丘陵地帶分布的傳統村落,建筑群體的空間呈“一字型”排列,沿著線性分布格局發展,從而形成了其村落結構特點逐漸消失,要保護和延續長期形成的適宜空間結構及尺度,亟需在未來的發展建設過程中進一步強化空間要素的組織以便于恢復原有的肌理。
團塊型的村落與交通道路縱向橫向相互交錯,構造成為網絡狀的結構,交通的次干道路及分支道路把村落人居區域相互連接,形成村落骨架。內部空間由其核心區和若干公共空間形成,發展的結果是村落空間形成環繞核心區域向外圍拓展。本研究對團塊型傳統村落軸線空間轉化為Depthmap識別的線性軸線關系研究,建立數據模型對其選擇度進行分析,利用數據模型研究村落選擇度,得出的明確結論,顏色最暖的空間區域都是交通主干街道,村落空間選擇度同樣呈現最高狀態(見表3)。

表3 團塊型的傳統村落的空間布局量化一覽表
另一方面,通過對團塊型的村落采取選擇度屬性來進行空間句法量化分析,發現顏色呈現越暖區域其人流明顯集中的,從而出現較高空間聚集度,顯示出由暖色系區域向冷色系村落邊緣空間過渡[4]。呈現方格網狀通常是團塊型的村落空間結構的標志,村落的空間結構及道路等級較清晰。
研究還表明,團塊型的傳統村落道路結構表現為棋盤樣式形態,其中心性空間較為明顯。但其形成的空間結構特點伴隨村落擴張而呈現逐漸同化的過程。
散列型的村落結合村落選址的自然空間要素特征,村落結構骨架由其交通系統構成,而且往往呈現出沒有明顯中心狀態,空間排布多種多樣、建筑群體布局較為散亂,村落由數個點狀、塊狀、組團狀分布組成,內在交通網絡形態樹狀分布,連接鄰近區域。
針對散列型的村落利用選擇度開展空間句法的量化研究(見表4),并對其選擇度屬性值進行細化的分析,村落內的主要交通是顏色最暖區域,并且逐漸過渡到次要道路,村落的邊緣地帶顏色是最冷的區域,導致可達性、接觸性都比較差。散列型的傳統村落交通主要道路構成總體空間結構要素,村落的空間布局呈現數個組成部分,沒有明顯軸線,較為散亂。該類型空間結構村落適應性普遍比較強,團狀、塊狀及點狀形態分布的布局導致了各功能區的聯系性不夠強。

表4 散列型的傳統村落的空間布局量化一覽表
項目在現場踏查調研基礎上,掌握建筑的現存形態樣貌,完成傳統村落的一系列空間肌理的序列圖。利用了互聯網衛星地圖下載村落詳細數據地圖,從村落的空間秩序建筑肌理延展結合其空間秩序的布局特色,得到內空間的肌理序列秩序及其社會秩序組織。
研究中建立的量化模型采用了空間句法理論的凸空間分析法,并且在其中疊加空間肌理,對吉林省典型傳統村落的空間序列進行研究。通過圖1~圖3,量化分析吉林省的典型傳統村落空間秩序和建筑肌理,空間可達性程度則采用了軸線的冷色和暖色來表達,村落內部越集中區域其色系越呈現暖色調,其空間可達性越強,村落中的次集中區部分處在暖色系和冷色系變化軸線區域,村落的發展由內向外逐步擴張化,從而形成有利于村落秩序化的空間序列。

圖1 典型帶型傳統村落的空間秩序化分析

圖3 典型散列型傳統村落的空間秩序化分析
研究表明,吉林省的傳統村落固有的建造特點由于建筑材料缺失及建筑技藝發生改變,加之新建建筑不斷出現,建筑形式和建筑色彩逐漸演變出不同于傳統的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對于傳統村落的整體樣貌構成了改變甚至破壞,而失去原有的特色地域和民族特點[5]。

圖2 典型團塊型傳統村落的空間秩序化分析
為深入對吉林省的中國傳統村落進行更加系統、規范的綜合量化分析,在綜合探究村落的空間秩序特征時,緊緊抓住整體空間及街巷空間是構建整個的村落空間重要方面,開展空間秩序研究,將研究目標——傳統的村落分成兩個層面,即整體空間層面和街巷空間層面。
吉林省的中國傳統村落總體格局呈現出高度自由、隨機建造的序列組合特點,沒有發現存在某種固定發展形態和發展走向。結合了吉林省的傳統村落的特征開展研究,其主要外部空間部分多由廣場和街路組成,其與民居實體建筑形態圖形的反轉性特點,體現出來的是一種富于變化的傳統村落的空間形態特征。傳統村落形成了平衡社會構造、環境因素、鄉居生活居住環境,展現出來的是人文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互利相生的樣貌。傳統村落依托于地貌形態形成風格各異的空間構成,總體布局形式變化多樣,空間構成也千差萬別,伴隨著交通流向和河道布局而形成村落的內部格局,自然景觀比較豐富多樣。與地形地貌協調、對土地使用集約、規避惡劣氣候條件影響、充分節約各種資源、關注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打造,形成人、自然、環境共存共生的祥和樣貌。
在吉林省的中國傳統村落中,街巷空間構成與村落的建筑物和村落環境共存,依照村民交通出行的實際需求構成主要街路和次要街路相對區分、清晰整體的交通空間構成,與主要街路相連的次要街路由其中心區域向周邊擴散延展。
村落街巷空間聯系著村落的建筑、廣場及其各個組成部分,影響著各部分的布局、方位和形式,形成了村落整體的日常生活互動區域。吉林省所處地理位置屬于寒地氣候,影響村民生產生活因素較多,具體體現在傳統村落空間的發展形態和趨向各具特點。
通過對吉林省入選國家11個中國傳統村落的整體空間及街巷空間兩個層面量化研究,揭示出了吉林省的傳統村落從最初始點狀、團狀等格局漸漸演化形成沿道路網絡、水系走向的帶型形態,進而持續發展出現多樣性狀態。
1)帶型的傳統村落空間環繞交通主干道路呈現為線性發展模式特點,村落中的核心區域空間整合度高,與主次道路交通節點疊加,進而結合道路街巷的可行性形成合理布局的公共空間。傳統村落也有著各自不同的發展演變特殊性,典型的例如:吉林省受到朝鮮族及滿族民族文化影響,形成了散點式布局形態構成空間肌理秩序的鮮明特點,明顯表現為多方向的發展模式,村落建筑的形式樣貌都有各自特色。
2)團塊型的傳統村落空間布局構成特點,其整合度高的區域,通常都是村落處在主要交通道路網絡所構成的空間核心區域,該區域可達性相對于其他區域要高,核心區邊緣可視性程度較高,容易形成不同規模及功能區分的公共空間區域。這種類型村落宏觀空間形態典型布局呈現規整的團塊型樣式,其空間肌理呈現為沿主次交通網絡分布格局,連接性相對較弱的是村落邊緣區域,其客觀可達性也相對較為低。
3)散列型的傳統村落整合度高、深度值小,村落中人流動量、交通流量最大的核心區域多是全局整合度中的紅色軸線區域,非紅色支路軸線空間與之相連接疏散到其他的村落。在散列型的傳統村落之中,住宅分散布局,從而導致整體可視度低,暖色區域集中。散列型的村落可理解度較低,導致了整體協同度低。其在未來建設中亟待注意分區分塊優化空間的同時,注重功能區和不同的公共空間整合。
研究表明,在吉林省的中國傳統村落長期形成發展進程中,不同歷史階段形成不同空間形態格局,與之對應的空間格局形態漸漸成形、穩定、演變,慢慢固定成為我們現在看到的形態模式,同時在村落經歷了不同歷史發展階段之后,這些村落的空間形態的發展進程也存在著關聯性。在可以預期的未來,無論是基于對村落的建造還是提升(見圖4),在中國傳統村落系統保護和有序發展規劃制定中,側重點應置于強調某一村落有別于其他村落,充分表達自身歷史進程、文化傳承、民族意識、地域特征,在與周邊環境相適應的基礎上,體現傳統村落的歷史發展脈絡及鄉土人文特征。

圖4 帶型傳統村落錦江木屋村街巷現狀與規劃優化對比
1)通過傳統村落空間的量化結果分析,緊密結合區位條件及結合村落的空間特點,對傳統村落進行空間上的調整,在確定村落發展軸線和具體空間發展模式的基礎上,劃定文化風貌展示區范圍,保護山水格局和空間秩序。
2)延續村落原有的空間肌理,利用村落空間上的擴展和空間重組,使得村落空間在原有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空間之間的聯系度。強調空間之間的緊密聯系和街巷空間的過渡,讓傳統村落再現活力。
3)針對吉林省特有的地域氣候特征,強調防御冬季寒冷氣候的技術措施。結合街道空間來綜合對風向的利用,采用空間多變的形式來防寒遮風,通過街巷空間的轉折,建筑的圍合及院落的布局加強對寒風的抵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