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龍
(雞東縣明德鄉鄉村振興服務中心農業技術推廣站,黑龍江雞東 158227)
2020年東北地區玉米生產遭受了“巴威”“美莎克”“海神”三股強臺風的危害,造成了普遍性的損失。原因一方面是因倒伏致玉米成熟度下降,受災嚴重地塊減產10%~15%左右;另一方面倒伏玉米增加了收獲難度,雖政府方面積極推動玉米收獲機具改裝,如加裝扶禾器、強制喂入裝置、拔禾輪等,并給予補貼,改裝后收獲機具適應了收獲倒伏玉米,但因倒伏機械撿拾率還不是很高,仍需人工撿拾,增加了人工成本,并且作業效率下降,機械作業費用增加。因倒伏造成的產量減少,投入成本增加,直接經濟損失很難估量。東北地區農作物在夏秋季經常會遭受臺風北上的影響,災害損失程度不一,這以成為常態,在災害天氣無法直接干預的情況下,只有加強玉米生產的栽培管理,增加玉米的抗倒伏性能,才能提高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2020年東北玉米發生了大面積不同程度的倒伏,倒伏類型主要有莖倒、根倒和莖折三種,其中多數為根倒,其次是莖倒、莖折。倒伏直接原因為臺風所致,2020年8月末~9月初東北地區玉米在成熟中后期遭受到了“巴威”“美莎克”“海神”三股強臺風的侵襲。倒伏間接原因是栽培管理因素。根倒主要原因:一是根系發育不良。由于長期降水,導致玉米田內澇,根系處于水浸缺氧狀態,造成根系發育不良,在強風下易發生根倒。二是長期降雨,土壤飽和,導致土壤過于松軟,對植株支撐力下降,在強風下易發生根倒。三是小壟種植,因常規65 cm小壟種植玉米根系附著的土壤體積小,導致土壤對玉米植株支撐力小,在強風下易發生根倒。莖倒和莖折的主要原因:一是玉米品種本身莖稈韌性強度低,在強風下易發生莖倒和莖折。二是磷鉀肥施用不足,偏施氮肥,導致玉米莖稈韌性強度低,在強風下易發生莖倒和莖折。三是玉米螟危害,導致玉米莖稈受損,在強風下易發生莖倒和莖折。
玉米大壟雙行栽培模式是將常規65 cm小壟合為 130 cm大壟,大壟上播種玉米雙行,行距為40 cm,形成40 cm×90 cm的寬窄行種植模式,其它栽培管理基本同常規。該種植模式抗倒原理如下:一是可增加支撐玉米植株的土壤體積。常規65 cm小壟玉米植株距壟溝 32.5 cm,根系發育空間只有壟底寬65 cm、高25~30 cm的三角或梯形空間內(見圖1),采用大壟雙行栽培模式后玉米植株距壟溝距離提高到45~85 cm(一側為45 cm,一側為85 cm),根系發育空間擴大到壟底寬130 cm、高25~30 cm的梯形空間內(見圖2),根系發育空間明顯增大,增加了玉米植株底盤面積,抗根倒性大大提高。另外兩窄行玉米植株較近,兩行玉米根系在發育過程中會交織在一起,更能對兩玉米植株彼此間起到互相穩固的作用。二是寬行有利于通風透光,增強光合作用,增加干物質的積累,提高莖稈及根的強度,抗根倒、莖倒、莖折性提高。

圖1 常規65 cm小壟

圖2 130 cm大壟雙行
玉米化控技術是利用多效唑、矮壯素等化控劑的施用抑制玉米植株底部節間的長度,降低株高,增強根系發育,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從而玉米抗倒性提高。目前玉米生產中由于噴施化控劑時期在玉米拔節初期即7~10葉期左右,但此時玉米植株較高,常規施藥機械無法進地,并且由于地塊零散不適宜無人機航化作業,從而無法實現機械化施藥,制約了玉米化控技術的應用。
玉米大壟雙行栽培模式和玉米化控技術經創新性分析,新的技術措施可操作性及實用性強,利于大面積推廣。
主要技術措施是將原65 cm 小壟合在一起改為 130 cm大壟,大壟上播種玉米雙行,行距為40 cm,行成40 cm×90 cm的寬窄行種植模式,其它栽培管理基本同常規。實施該栽培模式需將玉米播種機的播種裝置調整,將原兩行距65 cm的播種裝置分別往中間調整,使播種后小行距為40 cm,大行距為90 cm。
主要技術措施是在玉米10葉期左右噴施多效唑、唏效唑等化控劑,具體施藥技術嚴格參照說明書使用。為了解決常規施藥機械無法進地的問題,可采用10~12:2的比空栽培模式,適當提高播種密度,將2空壟的播種量轉移到其它壟上,保持原6萬株/hm2的栽植密度,也可將栽植密度適當提高到6.5萬~7萬株/hm2左右,通過密植,增加收獲穗數,增加產量。該技術需提高原施藥機械噴藥架子高度,拖拉機便可于中后期在空壟上進地施藥作業,也利于蟲害防治、噴施葉面肥等農事操作。
玉米大壟雙行栽培模式和玉米化控技術在生產中農民可根據地域差異及自身生產條件,單一應用其中一項,也可將兩項技術模式在一個栽培周期內同時應用,這樣更利于實現抗倒增產效果。玉米大壟雙行栽培模式和玉米化控技術作為操作簡單、實用性強、效益顯著的技術模式各級農技部門應加強推廣應用,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提高農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
在當下的玉米種植過程中,其品種的選擇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影響因素,同時也是造成玉米倒伏問題的關鍵所在。因此,為了有效的避免倒伏問題的出現,就需要在日后的玉米種植過程中,能夠格外的重視起玉米的品種選擇。通常情況下,具有抗倒伏能力的玉米,有著較為鮮明的特征,例如株高較矮,同時穗位較低,同時這種植株的根系較為的發達,也有些品種的莖干較細。這樣的玉米品種在生長的過程中,往往有著較強的抗倒伏能力,同時也是十分適合種植的一種植株類型。另外,為了保障種植的效果,往往還需要進行合理的搭配種植,以此讓不同品種的植株,可以形成一定的互補,并進一步的提升抗倒伏的能力。
對于玉米的生長而言,其土壤環境往往會造成直接的影響。在我國當下的土壤條件上,基本上都是呈現出淺、實、少的特征。因此,對于土壤結構而言,一旦出現了不良的變化,就會對玉米的生長造成嚴重的影響,例如無法很好的促進玉米更好的吸收營養,讓玉米逐漸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因此,就需要在實際的種植過程中,能夠很好的保障土壤的合理性,通過對當前耕種的方式進行調整,以此讓種植有著更深的根系,這樣就會大大提升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在實際的耕種過程中,可以采用深松的耕作方式。另外,在近些年的發展中,采用寬窄行深松的處理技術,也成為了廣泛應用的一種種植技術。
為了進一步的提升玉米種植的抗倒伏能力,還需要做到合理的密植。伴隨著種植密度的提升,會使得植株所發生倒伏的概率不斷提升。在種植密度過大的時候,會讓植株群體郁閉,在生長的過程中,無法獲得充足的空氣,以此讓植株的莖桿出現纖細、脆弱等問題。另外,伴隨著密度的不斷提升,也會導致莖桿當中的物質,在積累以及分配方面,出現明顯的變化,以此導致節間的直徑出現變細的問題。雖然這是一種植株在種植密度提升之后的選擇性的反應,但是這樣的情況下,會大大提升玉米植株倒伏的可能性。為此,玉米植株的生長中,抗倒性往往會與耐密性產生直接的聯系。只有充分的保障在當下的種植過程中,可很好的提升玉米植株的抗倒伏能力,才可以進一步的提升種植密度,否則會讓玉米植株的產量受到影響。在當下的研究過程中,可以從健康栽培的角度進行合理的種植密度控制。在高密度的種植條件下,要進一步的提升行距,這樣就可以提升植株的透光能力,同時也讓其基部莖節可以健康的成長。在過去的研究中,發現在寬行距的時候,其可以稍微的提升種植的密度,這樣相比較窄行距而言,有著更高的抗倒伏能力。因此,就需要在實際的種植研究中,還要對不同的玉米配種,進行針對性的分析,以此保障在合理的高密度種植條件下,提升玉米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在種植的過程中,需要對施肥進行合理的配置,以此有效的提升玉米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在當下實際的生產實踐過程中,基本上經常出現氮肥使用過多,但是磷鉀肥使用不足的問題。鉀肥與玉米的抗倒伏能力產生直接關聯。伴隨著當下種植力度的提升,使得土壤當中嚴重的缺乏鉀元素,以此就會導致玉米在這樣的土壤環境當中,經常容易出現抗倒伏能力不強的問題,另外也讓生產成本的不斷的提升。相比較其他的農作物,玉米對于鉀元素更加敏感,一旦缺乏鉀元素,就會導致葉片邊緣黃化,甚至讓整個葉片都失去生理功能。為此,就需要在進行種植的過程中,能夠充分的保障肥料的合理使用,同時也需要對水分的供給實現良好的把控,能夠讓玉米植株在實際的生長過程中,獲得到充足的水分以及養料的供給,充分的提升抗倒伏能力。最后,在當下的研究中,其植株生長與土壤當中的有機質含量也產生直接的關聯,以此就需要在玉米生長的過程中,能夠積極的控制一些除草劑方面的使用,以此避免對植株造成嚴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