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景娣,張展琪,曾雪萍
(佛山市禪城區中心醫院,廣東 佛山 528301)
脊髓損傷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骨科疾病,近些年,在我國經濟水平飛速發展的影響下,脊髓損傷的發生率一直呈現出上升趨勢,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脊髓損傷伴截癱患者常見的臨床癥狀有泌尿系統感染、尿潴留等,嚴重情況下患者還可能出現死亡現象[1]。為了減少脊髓損傷患者導管留置時間,進一步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給予患者具有針對性和細節化的臨床護理至關重要[2]。本次研究分析優質護理干預對脊髓損傷伴截癱患者膀胱功能恢復的效果。
選取佛山市禪城區中心醫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診治的30例脊髓損傷伴截癱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15例。對照組中男8例,女7例,平均年齡(41.68±5.25)歲。觀察組中男9例,女6例,平均年齡(41.14±5.77)歲。脊髓損傷患者按損傷程度可分為不完全性損傷和完全性損傷,有20例為不完全性損傷,10例為完全性損傷。按損傷部位分,有15例為頸椎骨折,8例為腰椎骨折,7例為胸椎骨折。采用Frankel[3]對患者進行分級,有11例為A級,10例為B級,9例為C級。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開展巡視工作和對癥護理等。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給予優質護理,內容有:①健康宣教護理。收集研究對象的各項資料,評估患者的具體病情,為患者制定出具有個性化和科學化的健康宣教方案。健康宣教的主要內容有疾病基礎知識、膀胱功能鍛煉的重要意義和方式方法,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等,以提升患者對脊髓損傷的認知,幫助患者樹立良好的主動治療意識,提升患者的自主能動性,促使患者在后續系列護理工作中積極配合護理人員工作[4]。②心理護理。加強對患者心理活動的關注程度,及時疏導患者出現的不安、焦慮等負性情緒,積極回答患者和患者家屬提出來的各種疑問,為患者引入成功案例等,提升患者抵抗疾病和戰勝疾病的信心,幫助患者樹立良好的心態[5]。③膀胱功能鍛煉護理。對患者進行開放性、持續性引流,在患者脊髓損傷休克期的一個星期之內解決好患者出現的排尿障礙問題,加強對持續引流的重視程度,在無菌消毒情況下為患者插入尿道管,使尿道管維持在開放狀態,患者的尿液能夠自由流出。處于脊髓休克期的患者,實際膀胱反射功能會受到抑制,可呈現出無張力情況,只有為患者常規留置尿管,才能使患者排空尿液。在留置導管的過程中,對患者開展膀胱功能訓練,指導患者做縮肛和提肛運動,將肛門收縮的同時向上提起,每次做一組5~8個,每天做5~10組,在為患者留置導管一個星期后可用夾子關閉導管,使尿管維持在間歇性開放狀態,確?;颊叩陌螂拙S持適宜的容量,預防膀胱攣縮現象的發生。護理人員可采用床邊B超對患者的膀胱充盈程度進行評估,待尿量達到500~600 ml時可開放尿管,排空尿液,避免患者膀胱內部存在過多的尿液。每次夾管時,護理人員可指導患者屏氣,以提升患者膀胱的壓力。對患者進行間歇導尿,拔管以后待患者出現尿意時,護理人員需引導患者擠壓和按摩膀胱,在仍然無法排出尿液的情況下,可為患者進行導尿,不需要為患者留置導管。在對患者進行導尿過程中,盡量選取較細的導管,并做好潤滑工作,避免在為患者進行反復插管的情況下損傷尿道黏膜。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和家屬掌握導尿的具體方法,為患者后續的自行導尿創造良好的條件。給予患者手法排尿:為了提升一次性插管的成功率,降低患者發生尿路感染的概率,護理人員需盡早為患者拔除導尿管,引導患者進行自主排尿。在患者無法進行自主排尿時可給予患者手法排尿,按摩患者的下腹部,促使患者排出尿液,一直到排盡尿液為止。重復上述幾個步驟,訓練患者的排尿意識。對于失禁患者,當膀胱殘余尿量低于100 ml且無膀胱高壓時,可為患者外接尿液引流裝置,包括體外導尿管、接尿器等。也可應用尿墊、尿褲等,觀察患者會陰部的皮膚變化情況。對于存在活動障礙或意識受損的患者,可對其進行如廁訓練。對于尿潴留患者,在膀胱殘余尿量高于100 ml且下尿路出現嚴重梗阻時,可令患者進行間歇性導尿,每天以4~6次為宜,令患者每隔2 h飲用1次水,每次飲水量為200 ml,睡前3 h不可飲水,夜間不對患者進行導尿。④生活護理。為患者制定適宜的飲食計劃,做好病房的清潔工作,定期進行消毒殺菌,每天進行通風換氣,嚴格限制前來探訪的人數,定時為患者翻身等[6]。
評估兩組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復情況。1級表示患者膀胱內的殘留尿量少于80 ml,2級表示患者膀胱內的殘留尿量處于80~150 ml,3級表示患者膀胱內的殘留尿量多于150 ml。膀胱功能恢復優良率=(1級例數+2級例數)/總例數×%。評估兩組患者的尿路感染情況,記錄兩組患者尿路感染的例數,對比兩組患者尿路感染發生率,并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留置尿管的時間。

觀察組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復優良率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膀胱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例
觀察組患者的尿路感染發生率和留置尿管時間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尿路感染發生情況和留置尿管時間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occurrence and catheter indwelling time of two
脊髓損傷是脊柱損傷非常嚴重的并發癥,可導致損傷節段以下肢體嚴重的功能障礙。在該病的影響下,患者的雙側/單側感覺、反射、運動功能會呈現出部分或全部喪失,常見的臨床表現有尿潴留、尿失禁等,嚴重情況下會對患者的腎功能造成損傷,不僅嚴重威脅患者的生理健康,也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嚴重的經濟壓力[7]。
康復訓練是恢復脊髓損傷患者膀胱功能的一項重要內容,不僅需要恢復對患者的貯存尿液功能和排尿功能,還要培養其尿流動力學性能,對患者開展優質護理,在滿足患者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基礎上為患者進行一系列的康復訓練護理,培養患者的排尿意識,提升患者的排尿能力,促使患者早日恢復膀胱功能健康[8]。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的膀胱功能恢復優良率、留置尿管時間和尿路感染發生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給予脊髓損傷伴截癱患者優質護理,能夠有效恢復患者的膀胱功能,顯著降低患者出現尿路感染的概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